字词 | 忽必烈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忽必烈汗忽必烈汗下令在大都 造一座富丽堂皇的逍遥宫: 那里有圣河阿尔夫 从深不可测的洞穴深处 流入不见天日的海中。 于是方圆三十里的沃土 修起围墙、 建起楼台无数: 那里有花园, 园中流水闪清辉, 还有杂花生树, 树树散清香; 还有森林, 古老与群山同岁, 林间茵茵草地, 铺满了阳光。 但是, 啊! 那充满幻奇的深谷, 顺着青山而下, 横过一片雪松! 蛮荒的所在! 神圣而又令人迷惑, 仿佛是下弦月下面一位美妇 常来这里为恶魔恋人悲恸! 又从深谷腾起喧嚣, 日日夜夜, 似乎大地在急促粗重地呼吸, 那是个巨大的水泉时时喷涌: 急湍的水柱不时间断地冲到上空 溅起大块碎石犹如弹起的冰雹 又象连枷击打谷粒四处迸跳: 然后在翻转跳动的巨石中间, 它顿时倾身投进圣河的深渊。 圣河奔流,穿过山谷和丛林, 一二十里行程迷离、千回百折, 于是抵达了人不知其深的洞穴, 跃进死海,挟着一片喧腾; 喧腾中忽必烈听见远方传来 祖先预言战争之声如同闷雷! 逍遥宫之影, 飘浮水波中; 音响交错清可闻 来自喷泉和溶洞。 这非凡的构思真是鬼斧神工, 阳光和煦的逍遥宫里有冰雪洞! 一位少女抚竖琴, 我曾相见在幻梦: 阿比西尼亚姑娘, 弹的竖琴好悠扬, 歌唱阿布拉山峰。 倘若我能在心中 复活她和谐的乐声 它将使我的欢欣如此深沉, 我定要用激越悠扬的音乐, 在空中筑起那座逍遥宫 那充满阳光的宫阙! 那冰雪洞! 听见音乐的人都会看见它们, 人人都会高呼:当心! 当心! 他的目光炯炯, 他的头发飘动 环绕他三重, 围他在圈中, 诚惶诚恐, 快把眼睛闭上 因为蜜样的露一直是他的食粮, 他还一直饮用天堂里的琼浆。 (陆永庭 译) 这是英国 “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三首著名的 “超自然”诗之一(另两首是 《克利斯托贝尔》 和《古舟子咏》 ) 。 据诗人自己的说明, 在一七九七年夏, 作者因身体欠佳, 在波洛克和林顿之间的一座孤零零的农场住宅闲住。 一次服用了镇静剂后药力发作, 即于座椅上入睡,当时作者手持《普查斯游记》 ,正读至“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处建一座宫殿和一座宏伟的御花园。 于是一道围墙围起了方圆十英里的肥沃土地。 ”作者酣睡三小时, 梦中得诗二、 三百行。 不幸的是他醒来之后还没有把它完全记录下来, 就被一个来访的客人打断了。 客人走后, 他发现剩余的部分已从记忆中消失。 记下来的就是这五十四行,故作者给它的副标题是“梦中的幻景。 一个片断。 ” 《忽必烈汗》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梦境, 是瑰奇的诗与音乐之梦。 诗中这些景象构成了它的浪漫情调: 古代东方富丽堂皇的宫殿,深不可测的圣河, 神奇的深谷, 月下的美女, 喷涌的水柱……。 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 使梦幻中的景象绘声绘色、 有动有静, 给人扑朔迷离、 目不暇接之感, 真所谓“鬼斧神工”。 最后一节,忽然调子一变,出现短句: “一位少女抚竖琴, /我曾相见在梦中。”景象也突然转换,持竖琴的非洲姑娘与忽必烈毫无关系。这时诗人的“我”出现,至此,已经不是纯粹的梦境描写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已有比较清醒的自我意识,诗人写到这一步,即使不是如他所说的被客人打断, 是否也“好梦难续”呢?诗的结束仿佛自然而然,并不给人以残缺的感觉。最后诗中出现了一个被音乐迷住、象是着了魔的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目光炯炯,头发飘动;食蜜露,饮仙乳,周身散发着灵光。这自然使人联想起庄周笔下的那个吸风饮露的“真人”形象。 这首诗借用忽必烈的一点事迹,让诗人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了一番。它并无通常所谓的主题,只有情调和气氛。诗中所有奇诡而不连贯的景象都是诗人想象力综合的结果。柯勒律治曾就诗人的想象力作过理论的论述,他说想象力是“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熔化为一的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 是诗的“灵魂” (《文学传记》)。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运用想象的力量把本不相关的人和物“熔化为一”把它们塑造成为一个“有风姿、有意味的整体”。它的“超自然”就在于它是在想象力的作用下的“更高意义的自然”与“人类灵魂”的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的复制。这首诗虽然有叙事的因素,但事件本身只不过作为想象的材料和契机,目的还在于制造一种情调。因为本意不在于叙事,所以事件的不完整和景物的随意变换并不妨碍诗在情调上的完整性。尽管此诗是一个片断,中外评论家仍然认为它在艺术上是完美的。有的西方评论者把它看作下意识心灵如何在想象性创造中的一个演示。既然诗中所写的事件本身并不重要,诗中突出的因素就是音乐的美。因此,这首诗仿佛没有内容,但却韵味十足。蓄意雕琢的诗句,精心推敲的音响,各种韵的独出心裁的运用, 以及用异国情调的名字(Xanadu,Alph,,A bora,A byssi ni a)使这首诗带有很强的音乐性。只是经过翻译,诗的音乐美已无法完美重视,在这里我们不能一睹原诗的丰采。这种以音乐性见长的诗在它之前是罕见的,它开创了一类以音乐、气氛之美为主要内容的诗体。 (胡 兴) 《忽必烈汗》《忽必烈汗》
柯尔律治
在大都,忽必烈曾下令 建造一座宏伟的逍遥宫: 圣河亚弗在那里流经① 深不可测的岩洞, 直泻入不见阳光的大海中。 于是在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地上, 围造起一座座塔楼和宫墙: 这里有花园,弯弯溪水在园中闪耀, 千万株树木鲜花盛开,一片芬芳; 这里有森林,像山峦一样古老, 拢着一块块青草地,洒满阳光。 但是,呵! 那奇异的深壑在青山上 斜裂而下,横过亭亭如盖的雪松! 这荒莽的景象! 既神圣又如着了魔一样, 就像一个妇人在残月下哀哭彷徨, 等待她已成鬼魅的情人! 而在这深壑中沸腾着无休的骚动, 犹如大地在呼吸,急促而沉重, 一股泉水从壑中喷涌飞溅, 它急速的水流几乎从不间断; 水中巨石飞跃如落地溅起的冰雹, 或如打谷时连枷下飞扬的谷壳; 而在这跳荡不停的乱石丛中, 亚弗圣河不息地迸涌。 它在这五里方圆中蜿蜒迷离, 流经峡谷,穿过森林, 最后流到这深不可测的岩洞, 在喧嚣中沉入没有生命的海底; 而忽必烈从喧嚣中遥遥听见 他祖先的声音——战争的预言! 那消遥宫的倒影 似漂在河波中心; 在那里隐约可闻 泉水和岩洞的乐音。 这真是个奇迹,稀有的创造, 艳阳朗照的宫殿却有冰雪的洞窖! 有一次我在梦幻中看见 一个拿着德西马琴的姑娘: 她是一个阿比西尼亚少女②, 她在琴上弹奏着乐曲, 并把阿波拉山歌唱。 倘若我能在自己心里, 使她的音乐再生, 我将感到多么狂喜, 我将以悠扬的乐声, 使那座宫殿在空中重现, 那阳光灿烂的宫殿! 那冰雪的洞窖! 所有听到乐声的人都能看见; 他们将呼喊: 当心! 当心! 他长发飘舞,目光闪闪! 你在他周围绕行三圈③, 你怀着神圣的恐惧闭上双眼, 因为他吃的是甘露蜜糖, 还饮过天堂的仙乳琼浆。 (顾子欣 译) 【注释】 ①圣河亚弗:诗人想象中的一条河。 ②阿比西尼亚:今称埃塞俄比亚, 位于非洲东部。 ③古代迷信, 绕行三圈即可避邪。 【赏析】 据诗人自述,1797年他因病闲居,一天,当他在阅读一篇关于忽必烈下令建造宫殿和御花园的游记时沉沉睡去,梦中写成一首二三百行的长诗,醒来时赶紧追记下来,但因有客来访而中断记忆,结果只留下这五十四行的片断。柯尔律治诗歌创作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梦幻效果。这首诗取材于东方传奇式的帝王故事,又是借梦的形式写成,就更有利于诗人创造出这种效果。 诗人并不曾亲见逍遥宫,诗人一生的创作也正是这样:他描述的更多的是他想象出来的而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事物。这个梦境的片断再一次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他想象着这座逍遥宫山清水秀,鲜花盛开,森林像山峦一样古老;他想象着奇异的深壑斜裂而下,“横过亭亭如盖的雪松”,深壑中有泉水喷涌,巨石飞跃;他想象着亚弗圣河蜿蜒流转,流经深不可测的岩洞,沉入没有生命的海底……这样一种景象哪是人工所能建造得出来的?这小小的逍遥宫已汇聚了大自然世界的全部神奇与壮丽。它清秀瑰丽,在艳阳朗照下芬芳迷人,它像一个妇人在残月下的哀哭,忽必烈却从喧嚣中遥遥听见他祖先的声音;阳光灿烂的宫殿中又有冰雪的洞窖……这样一个汗漫缥缈、充满力量与柔情的幻境,即令只在想象中存在,也足以让人感到审美的愉快。 诗人又想起了一个弹琴的少女。那美妙的音乐如果能再现,那乐声如果能使宫殿在空中重现,又该会怎样的令诗人狂喜啊!诗人整个的心灵都在追寻那神奇的美,而当诗人的灵感被引发出来时,他就如神灵附体,“长发飘舞,目光闪闪”,像是吃了甘露蜜糖,饮过天堂的仙乳琼浆。诗人是在自我陶醉,但当诗人把他想象出来的、自然界中绝无仅有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也似饮了仙乳琼浆般陶醉于那神奇的美之中吗? 诗人始终是把景与声融汇在一起来描写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声音已成了构成这个神奇之境的重要因素。妇人的哀哭,深壑中的骚动,河流的奔泄,隐约可闻的泉水和岩洞的乐音,以及少女弹奏的琴声,各种声音汇织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为那空灵之境更添一种神秘气氛,使人们回味无穷。 这首诗文字上的音乐感是诗评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用词的精巧,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变化有致,以及诗境的异国情调,都加强了诗的魅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