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快乐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快乐主义又称快乐论、欢乐主义、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等,一种伦理学说。认为求乐避苦是人的人性,追求快乐是人生目的,也是道德的根源和标准,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以快乐与否、快乐多少而定。快乐主义者一般地把快乐与幸福等同。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伦理学家,对快乐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在古希腊早期,泰勒斯、毕达戈拉斯、赫拉克利特、伯里克利、普罗塔戈拉等,对快乐主义均有所论及。德谟克利特最早使快乐主义具有理论的形态,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使快乐主义趋于成熟。在中世纪,快乐主义被歪曲为纵欲主义而遭到批判与禁止。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大多数把快乐主义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旗帜。依照道德主体的不同,快乐主义可以分为:(一)个人主义的快乐论,认为一切能满足个人欲望和要求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人的最高道德理想就是求得个人的最大幸福。主要代表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近代的霍布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二)利他主义快乐论或集体主义快乐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合群性、社会性,道德目的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谋幸福。主要代表有近代的坎伯兰、舍夫茨别利、赫起逊、休谟、亚当·斯密等。依照道德的根源的不同,快乐主义又可分为心理快乐主义和伦理快乐主义。前者认为人的求乐避苦的心理是一切意志和行为的内在根源。主要代表有边沁、约翰·穆勒等。后者认为道德行为不一定出于求乐的动机,只要有给人以快乐的行为效果都是道德的。主要代表有西季威克等。依照道德内容的倾向不同,快乐主义又可分为感性快乐主义和理性快乐主义。前者又叫感官快乐主义或极端快乐主义,认为人生唯一目的就是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和享受,唯一的善、最高的善就是由感官情欲满足而引起的物质快乐;应全力追求当下肉体的快乐,实质是纵欲主义或近于纵欲主义。主要代表有占希腊的亚里斯提卜等。后者认为快乐的内容包括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物质快乐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但不可过分贪求而应以理性将它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精神快乐是高级的。理想人生应是两者统一,即有基本物质享受基础上的精神快乐。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亚里斯多德的“中道”伦理观近于此。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kuaile zhuyi亦称“享乐主义”或“快乐论”。一种伦理学说。认为只有快乐才具有内在价值,或主张快乐是唯一应作最终目的追求的事物,能否得到快乐、得到快乐的多少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古代《列子·杨朱》篇中提出“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表现了享乐主义对人生的看法。西方最早提出快乐主义学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他认为感觉是人们行为的原则,提倡恣情纵欲。其后,伊壁鸠鲁、霍布斯、爱尔维修等人,以不同形式提出各自的快乐主义学说。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哲学家试图从唯物主义出发解释道德现象,以快乐主义反对宗教道德和禁欲主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们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人的需求,抛开人的本质,把生物的或心理的特征看作人的不变本性,并以此作为道德的基础,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因此无法科学地解释道德现象。从本质上看,快乐主义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 ☚ 自律与他律 禁欲主义 ☛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Kuailezhuyi西方伦理学史上的一种关于道德的理论。亦称“快乐论。”“欢乐主义”、“享乐主义”等。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肉体或心灵的快乐状态是人唯一可欲的,是合乎人的本质需要的。能否得到快乐、得到快乐的多少大小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根据各个伦理学家论点的差别,快乐主义可分为以下四种: ☚ 德行可教 禁欲主义 ☛ 快乐主义又称“快乐论”。伦理学史上一种道德学说。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追求快乐既是人生的目的,也是道德标准。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是最早的快乐论者,他认为感觉是人行为的原则,最高的善是快乐。伊壁鸠鲁提出,人生目的是避免痛苦,追求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很多思想家也都提倡快乐主义的伦理观,以此作为反封建和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边沁、穆勒也把快乐论作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快乐主义可分为:个人的快乐论、利他的快乐论、心理的快乐论和伦理的快乐论。 快乐主义hedon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