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快乐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快乐主义

又称快乐论、欢乐主义、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等,一种伦理学说。认为求乐避苦是人的人性,追求快乐是人生目的,也是道德的根源和标准,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以快乐与否、快乐多少而定。快乐主义者一般地把快乐与幸福等同。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伦理学家,对快乐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在古希腊早期,泰勒斯、毕达戈拉斯、赫拉克利特、伯里克利、普罗塔戈拉等,对快乐主义均有所论及。德谟克利特最早使快乐主义具有理论的形态,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使快乐主义趋于成熟。在中世纪,快乐主义被歪曲为纵欲主义而遭到批判与禁止。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大多数把快乐主义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旗帜。依照道德主体的不同,快乐主义可以分为:(一)个人主义的快乐论,认为一切能满足个人欲望和要求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人的最高道德理想就是求得个人的最大幸福。主要代表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近代的霍布斯、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二)利他主义快乐论或集体主义快乐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合群性、社会性,道德目的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谋幸福。主要代表有近代的坎伯兰、舍夫茨别利、赫起逊、休谟、亚当·斯密等。依照道德的根源的不同,快乐主义又可分为心理快乐主义和伦理快乐主义。前者认为人的求乐避苦的心理是一切意志和行为的内在根源。主要代表有边沁、约翰·穆勒等。后者认为道德行为不一定出于求乐的动机,只要有给人以快乐的行为效果都是道德的。主要代表有西季威克等。依照道德内容的倾向不同,快乐主义又可分为感性快乐主义和理性快乐主义。前者又叫感官快乐主义或极端快乐主义,认为人生唯一目的就是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和享受,唯一的善、最高的善就是由感官情欲满足而引起的物质快乐;应全力追求当下肉体的快乐,实质是纵欲主义或近于纵欲主义。主要代表有占希腊的亚里斯提卜等。后者认为快乐的内容包括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物质快乐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但不可过分贪求而应以理性将它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精神快乐是高级的。理想人生应是两者统一,即有基本物质享受基础上的精神快乐。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亚里斯多德的“中道”伦理观近于此。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kuaile zhuyi

亦称“享乐主义”或“快乐论”。一种伦理学说。认为只有快乐才具有内在价值,或主张快乐是唯一应作最终目的追求的事物,能否得到快乐、得到快乐的多少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古代《列子·杨朱》篇中提出“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表现了享乐主义对人生的看法。西方最早提出快乐主义学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他认为感觉是人们行为的原则,提倡恣情纵欲。其后,伊壁鸠鲁、霍布斯、爱尔维修等人,以不同形式提出各自的快乐主义学说。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哲学家试图从唯物主义出发解释道德现象,以快乐主义反对宗教道德和禁欲主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们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人的需求,抛开人的本质,把生物的或心理的特征看作人的不变本性,并以此作为道德的基础,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因此无法科学地解释道德现象。从本质上看,快乐主义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

☚ 自律与他律   禁欲主义 ☛
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Kuailezhuyi

西方伦理学史上的一种关于道德的理论。亦称“快乐论。”“欢乐主义”、“享乐主义”等。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肉体或心灵的快乐状态是人唯一可欲的,是合乎人的本质需要的。能否得到快乐、得到快乐的多少大小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根据各个伦理学家论点的差别,快乐主义可分为以下四种:
❶个人快乐论。认为人生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快乐,能够满足个人欲望和要求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道德的目的在于求得最大幸福,提倡恣情纵欲。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近代英国的霍布斯和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
❷利他快乐论。该论以寻求他人或社会之幸福为道德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坎伯兰、休谟、亚当·斯密。
❸心理快乐论。以为求乐避苦的心理是一切意志和一切行为的根源,因而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的道德。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边沁和约翰·穆勒。
❹伦理快乐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不一定出于追求快乐,但是就结果而言,只有能实际增进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席其维克。古代的快乐主义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宗教道德,试图以唯物主义来解释道德现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快乐主义毕竟是剥削阶级的幸福观,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一致的。在理论上,它不是首先把人理解为社会的人,而是用生物学的观点把人看作自然生物,进而把人的各种需求都归解为获取快乐,这就不能科学地说明道德的本质和目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的目的本身具有具体的、历史的性质,其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集团那里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寻求人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快乐主义在理论上的主要失足之处。至于现代资产阶级和一切没落阶级所宣扬的享乐主义,沿用了快乐主义的口号,但却是完全消极和反动的理论。

☚ 德行可教   禁欲主义 ☛

快乐主义

又称“快乐论”。伦理学史上一种道德学说。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追求快乐既是人生的目的,也是道德标准。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是最早的快乐论者,他认为感觉是人行为的原则,最高的善是快乐。伊壁鸠鲁提出,人生目的是避免痛苦,追求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很多思想家也都提倡快乐主义的伦理观,以此作为反封建和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武器。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边沁、穆勒也把快乐论作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快乐主义可分为:个人的快乐论、利他的快乐论、心理的快乐论和伦理的快乐论。

快乐主义

hedon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