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 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正常心脏在胸片上的形态可以区别为三种基本类型:直型,主要见于胸廓狭长、横膈低位的瘦弱体型; 心腰部较窄,心影与横膈接触面小,左右心横径之比小于2:1,心长径与胸腔纵径之间的夹角小于45°。横型,主要见于胸廓短而宽、横膈较高的肥胖体型。心影与横膈接触面较大,左右心横径之比大于2:1,心夹角大于45°。斜型,系上述二型的中间型,见于一般体型,其左右心横径之比约等于2:1,心夹角约为45°。 图A 正常心脏大血管影示意图(后前位) 右前斜位(图B): 又称第一斜位 (45~55°),心前缘由三段弧度组成,上段为升主动脉上弓部前缘,中段为主肺动脉干及右心室漏斗部,下段主要为右心室及下端一小段左心室构成。后缘上段由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后缘、气管及右支气管构成,其界限不清晰,下段主要为左心房,此段投影清晰并稍凸,下端为右心房和下腔静脉,但部分与横膈重叠。下腔静脉可在深吸气时显示。降主动脉位于心影后缘与脊柱之间。 左前斜位(图C): 又称第二斜位 (60~70°),心前缘由二段弧度组成,上段主要为升主动脉,并由右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阴影重叠组成,下段为凸出的右心室。上下二段之间为右心耳,构成斜弧形。心影后缘起自主动脉弓下,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明显凸隆的左心室,二段之间为房室间沟,一般不易清晰辨认。左心室段下端有切迹,称心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的标志,常重叠于膈面,可在深吸气时看到。左心室后缘、横膈面与脊柱前缘构成心后三角区。另外,在心影上方可见主动脉弓,弓上有透亮三角区,由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上缘与脊柱前缘构成; 弓下有主动脉窗,其中有气管分叉、左主支气管和左肺动脉。主动脉降部见于心影后方,部分与脊柱重叠。 图B 正常心脏大血管影示意图(右前斜位) 左侧位(图D): 心前缘由上段升主动脉前壁、中段肺动脉干及右心室漏斗部、下段为右心室所构成,但主动
正常心血管造影表现: 上腔静脉和右心房: 上腔静脉长约6~8cm,宽度可随呼吸位相而有改变,在正位中它构成心影的右上缘。右心房呈椭圆形,壁厚约2~3mm,内腔光滑,右心耳向左上方伸展成舌状。侧位中右心房不构成心影轮廓,但心耳可突出于右心室上方。 右心室和肺动脉: 在正位右心室腔形态呈圆锥形,内壁由肌小梁形成较粗的网格状阴影,心腔大小随心脏舒缩而有较大变化。肺动脉干为一段短而粗的管形阴影,分出左、右肺动脉。前者与主干有部分重叠成弧形,后者越过脊柱在较低水平走向右肺门。在侧位中右心室呈卵圆形或肾形,室壁厚度约3~5mm,漏斗部呈三角形,壁光滑,与主肺动脉干之间有轻度膨出的肺动脉窦腔和瓣膜为分界标志。肺动脉干向后上方倾斜,有时心包反褶可在其上形成切迹。 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右肺静脉在肺门处汇合成二个支干,于肺门水平稍下方引流入左心房。右侧有时为三支。正位左心房一般呈椭圆形,心耳呈舌状凸出构成心影左缘中的一小部分。侧位中左心房见于主动脉窗下。 左心室: 在正位上呈倾斜的长圆形,构成心影的左下部和心尖。左心室壁厚度最大,平均约12mm,有肌小梁纤维及乳头肌所致的缺损影。主动脉瓣下的流出道内壁光滑。侧位中左心室略呈三角形,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室上部与主动脉瓣连接,前缘以室间隔为界,后缘为二尖瓣前瓣及与主动脉后瓣的连接部分。 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流出道上端,在正位中升主动脉始端可被左心房及脊柱等影遮盖,升和降部阴影靠近或重叠。侧位可显示主动脉弓全貌。主动脉根部有左、右和无(或后)冠状窦,在舒张期清楚显示。 ☚ 肺动脉造影 心脏大血管的测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