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心理学辞典︱前言 前言 自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便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本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出版。在随后的半个世纪或由于战争或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严重地滞后于心理学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师范大学开始陆续恢复心理学专业,并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专业人员,使得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超过180所,每年招收的心理学专业学生过万人,心理学爱好者群体更是规模空前。正如国内外学者所预言,心理学已成为21世纪的“显学”和“热学”。 由于心理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学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需求和习惯。于是人们希望手头有一本合适的工具书,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正是应读者的这一需求,我们历时8年编写了这本《心理学辞典》。《心理学辞典》共收词5 800余条,分为15类: 总论、心理学史、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其他。分类和词目的编排既考虑了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又考虑了查找的便利性。整个编写过程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专业性。工具书编写的目的是为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者或心理学爱好者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所收词条均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基础和重要的条目,且在收词过程中对心理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著作收录相对完整,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术语也进行了相对完整的阐述。二是实用性。作为心理学专业工具书,既考虑了心理学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考虑了非专业人员的使用特点。在词条解释方面力争做到科学、准确,同时又尽可能通俗、简洁,突出可读性。三是近时性。工具书呈现的知识是稳定的,但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将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出来,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反映心理学发展的最新词汇。 最后,图书出版是个充满遗憾的过程,工具书就更是如此,尽管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想为广大读者呈现一个完美的作品,但遗漏和疏忽在所难免,希望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杨治良 2016年7月 |
☚ 心理学辞典︱凡例 心理学辞典︱编委会 ☛ 00011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