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感应
《礼记·乐记》提出的艺术情感的产生,源于主体外感于物的观点。《乐本》篇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中认为音乐是由人心中产生的,为了表达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产生,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音乐的产生,由自然的“声”转化为审美的“音”,再加以舞蹈动作的表演,就成为“乐”。《乐记·乐言》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喜怒哀乐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也阐述了“心物感应”的主客观作用的审美过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是对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承继和发展。“心物感应”这在情物关系上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长期影响了我国后代的美学思想,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叶燮《原诗》、王夫之《薑斋诗话》,以及诸多词论、曲论、画论、书论等,在论及主观与客观之物的关系时,都沿袭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