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学 宋明理学的一派。心学也是宋代以后非常有影响的儒学思潮,其特点是强调 “人心”的作用,故称 “心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 “陆王心学”。心学也讨论理气、道器、知行、义利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鄙视汉唐的注疏之学,但程朱的 “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陆王的“理” 却存在于 “人心” 之中,用陆九渊的话说: “心即理。” 又说:“圣人之学,心学也。” 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九渊曾概括为一句简单明了的格言: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即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用西方哲学的术语说,陆王心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其兴趣却并不是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是人心的价值,即探讨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陆王心学只是采取了不同的切入点。陆王心学是作为程朱理学的反对派出现的,其分歧主要在于成圣成贤的途径。朱熹曾经就这一问题,特地到江西鹅湖寺,和陆九渊进行过面对面的讨论,这就是著名的 “鹅湖之会”。朱熹主张 “穷理”,就是要多读书,多观察外物,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明本心,达到对圣贤道德的知识和自觉;陆九渊却主张 “明心”,就是首先发明人的本心,然后读书: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知本就是知心。他甚至认为,读书和做人并无关系,他反驳朱熹说: “尧舜读何书来?”他反对将儒家圣贤之学当成学问来做,声称: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这种主张是一种 “反智论”,很明显有老庄和禅宗的影响,故朱熹及其后学讥陆氏心学为 “空门”,为 “狂禅”。元明时代,由于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哲学,故陆氏心学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明代中期王守仁重振旗鼓,心学作为在野的儒学思潮,再次席卷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僵死教条及其泛道德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波,形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如李贽的 “童心” 说、汤显祖的“主情”说、袁宏道的 “性灵”说等,都是心学在文学上的回响。但是,陆王心学的反智主义却颇受清儒的非议,被斥为 “空疏无用” 之学,甚至将明朝亡国的责任也算在心学的账上。 心学指宋代陆九渊为代表的儒学学派。陆九渊也是把理作为自己学说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所以从大的类别上说,他的学说也是理学的一支。但是他主张,既然气聚合为人时,理成为人的本性、精神,那么,人心也就是理,并且因为整个宇宙也都是气的或聚合或消散的状态,那么,这个理也就到处贯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心也就是整个宇宙,宇宙也就是我的心。因此,只要我心中能够先树立一个大的志向,或者说是一个基本原则,那么,就可以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和引诱。由于陆九渊特别强调心的价值和作用,为了把他的学说和程朱一派加以区别,所以又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说为心学。 到了明代,王守仁认为,人心中都有天生的良知,所以儒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心中的良知推广到每一件事物。他和陆九渊一样,认为不必要一件一件地去考察事物,要认识天理,只要考察自己的心就可以了。由于他和陆九渊一样特别强调心的价值和作用,他的学说也被归入心学一派。 修养2 修养2涵养 另见:培养 素质 资质 品质 道德 水平 眼力 文化2 ☚ 修养2 修养程度 ☛ 心学即陆王心学,又称陆王学派。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一种哲学和道德学说。其思想渊源于孟子及以后的佛(尤其是禅宗)、道各家。始创于南宋陆九渊,大成于明代王守仁。该学说的核心范畴是“心”。认为心是独立存在又具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又是伦理道德的根源。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杂说》),“心即理也”(《与李宰》),王守仁主张“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文成公全书·与王纯甫》)。认为道德修养就是要切己自反,剥落物欲,以发明本心,至于圣贤。因此,王守仁说:“圣人之学,心学也”(陆九渊集·序》),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道德学说。 心学 心学即 “陆王学派”。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九渊主“心即理也”,为学以 “发明本心”为主;守仁更大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提出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接受”(王守仁《象山全集·叙》)。故后人称此派为“心学”。 ☚ 陆王学派 洛学 ☛ 心学即陆王学派。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把心看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后世有人称之“心学”。 心学xin xueStudy of Min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