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德彪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创始人。1862年8月22日生,1918年3月25日去世。1872年10月入巴黎音乐学院,1880年入作曲班,两次去俄国(1880、1881),1884年获罗马大奖。主要作品: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892~190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1892~1894)、《大海》(1903~1905)、《意象3首》(1906~1910)等,钢琴作品《版画集》(1903)、2集《意象集》(1905、1907)、2集《12首钢琴前奏曲》(1910~1913)等。 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C.Debussy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幼年开始学习钢琴。1872年10月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80~1881年暑期应俄国富孀梅克夫人之聘,陪伴她及其子女弹二重奏并游历欧洲各地。1884年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年去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后,多与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们交往,并受R·瓦格纳和М·П·穆索尔斯基及印尼爪哇佳美兰音乐的影响和启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了许多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品。他在1890年前的代表作有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年)、《贝加美组曲》中的《月光》(1890年)及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年)等。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形成他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基础。1890~1910年间,是他的创作成熟期。其主要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1892~1902年);管弦乐曲《牧神的的午后前奏曲》(1894年)、《曲》(1893~1899年)、《大海》(1903~1905年)、《意象集》(1906~1909年); 《钢琴组曲》(1901年)、《版画集》(1903年)、两集《意象集》(1905、1907年)、《十二首钢琴前奏曲》(1910年)等。1910年后由于健康原因创作减少,但仍在作品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 印象主义音乐 拉威尔 ☛ 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DebiaoxiDebussy,Claude Achille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巴黎近郊圣日尔曼昂莱的非音乐世家。7岁学钢琴,喜欢玩弄新奇的和弦,后被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从此音乐就成为他的终身事业。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孟台尔(钢琴)、弗兰克(管风琴)、吉罗(作曲)。他创作的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在罗马的三年时间里,虽然他研究瓦格纳、帕列斯特里那、拉索的音乐,但对他在创作上影响大的却是文学家和画家。他钻研印象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的诗作,并以他们的诗作作为歌词谱写了不少声乐曲。德彪西认为音乐“从朦胧中出,又回到朦胧中去”,而梅特克林的剧本《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正符合他的这一美学思想,故创作了同名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他对东方的民族音乐,特别是中国的五声音阶怀有极大兴趣。在他的创作中,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如《版画》、《欢乐岛》、《意象集》、《24首前奏曲》、《月光》、《雨中花园》,管弦乐序曲《牧神舞后》及管弦乐曲《夜曲》、《大海》等都是他印象主义的代表作。他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中间桥梁。他把和声从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新的和声色彩,像全音音阶及全音和弦的应用等。由于他的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使法国音乐在20世纪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欧美各国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野蜂飞舞 雪花飞舞 ☛ 德彪西 德彪西1918DebiaoxiClaude Achille Debussy,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巴黎郊外圣日尔曼昂莱。小时常跟父亲到剧场看戏,对戏剧产生了些兴趣。他最喜欢捉蝴蝶,他曾想当一名画家,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画在画版上。7岁开始从一位意大利老师学钢琴和作曲。他进步之快令人吃惊,他11岁便考入巴黎音乐院。十三、四岁时,为不中断自己的学业,不得不教别人家孩子弹钢琴,把微薄收入交纳学费,但他非常厌恶教学工作,没多久,便停止了教学,此后,一生再也没有从事教学工作。1884年康塔塔《荡儿》获罗马大奖,翌年留学罗马,1877年回国。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接近浪漫主义风格,如:《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后创作了印象主义佳作,如:钢琴曲《欢乐岛》、《梦》、《版面》、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等,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以及选自钢琴组曲的《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他一共写了六首室内乐奏鸣曲,他写了《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并著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1918年3月25日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与世长辞。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布里顿 ☛ 德彪西1862—1918Claude Debussy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印象乐派奠基人之一。前期作品有浪漫乐派特点。后力图打破旧传统,在印象画派和象征派诗歌启示下,开创了音乐中的印象派。特点是多以感觉中的主观印象来表现自然景物题材,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手段,特别在和声、配器上作了创新,追求一种朦胧、虚幻的意境。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组曲《夜曲》、《大海》,钢琴曲《欢乐岛》、《儿童乐园》等。 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Debussy,Claude德彪西生于巴黎郊区圣日尔曼昂莱。父亲是店主。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虽然受到全面的学院派的训练,却没有被其束缚,不断与受抑制的贫乏传统音乐对抗。1884年他创作了大合唱“浪子”,赢得罗马大奖。德彪西与当代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交往甚密,经常出没著名诗人马拉美组织的艺术沙龙。 ☚ 印象主义乐派 拉威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