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微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微调wēitiáo

〈动〉泛指较小规模或较小程序的调整。
 ◇ “微调”是物理学上的专用名词,把它借用到领导方法上,是说明一种力求在整体和全局稳定或整体稳定的状况下,在局部或某些环节上做一定幅度的调整或调节,以求得最佳效果的领导艺术。(人民日报.1985.12.2)
 ◇ 日本银行表示,提高短期利率到0.25%只是一种微调,日本银行将继续实行宽松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人民日报.2000.8.14)

微调wēitiáo

作幅度很小的调整。例如:“在5月12日结束的全国铁路局长会议上,已经按‘微调’方案把今年的承包任务顺利定到12个铁路局。”(《经济日报》1986.5.23)“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加上微调汇率,促进了出口结构的调整,竞相抬价收购的现象明显减少,提高了经营效益。”(《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1.21)

微调wēitiáo

〈动〉泛指小规模的调整。如:工资微调。

微调

微调wēitiáo

幅度很小的调整。与“粗调”相对。
 ❍ ~汇率|~方案。

☚ 微缩   微笑北京 ☛

微调Fine Tuning

指针对经济中经常发生的较小波动而对政策变量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当经济中出现较大波动时,需要较大变动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但当经济发生较小波动时,如不对其做出反应,就会引起较大的经济波动,决策者需要经常而及时地用小幅度调整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小波动。小幅度的调整政策即称为微调,可以是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微调指税收或支出发生较小的变动,依次影响就业水平、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一般而言,在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更适用于微调,央行通过买卖国债,从而小幅度地改变基础货币,进而影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微调使政策多变,反而加剧经济波动,不如用经济本身的自发调节机制或内在稳定器。“微调”是沃尔特·海勒首次使用的术语,目的在于抵消预测或实际的总需求相对于某一产量及其相关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偏离。拥护微调的人一般都相信: 一国经济自身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们充分地了解这个经济的动态结构-各种时滞和乘数,并且相信比起对总需求产生的有害变动不做出政策反应-如总是执行一种固定的货币增长和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体制”,主动的微调政策能实现更好的结果。

微调Fine Tuning

根据经济中经常发生的较小波动而对政策变量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当经济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时,无疑需要采用有较大变动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但经济中经常发生的是较小的波动,如果对这些较小的波动不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就会引起较大的经济波动。因此,决策者需要经常、及时地小幅度调整宏观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小波动,该小幅度的政策调整被称为微调。微调可以是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货币政策。一般而言,如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政策更适用于微调。在进行微调时,要尽量缩短政策的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以使微调更为迅速、有效。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微调引起政策多变,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不如利用经济本身的自发调节机制或内在稳定器。

微调

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小冲击、小波动、小扰动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的政策行为。参见“相机抉择政策”。

微调

微调Fine Tuning

当经济出现小幅度波动时,西方国家政府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小幅度、持续的调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由于财政政策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才可付诸实施,因此,货币政策一般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微调政策工具。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微调是否有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的人认为,由于政府不能准确判断经济的真实状况,政策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及预期的存在,微调往往会导致经济的混乱,因此,主张政府实行稳定货币增长的政策。

☚ 货币政策   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 ☛
微调

微调

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小冲击、小波动而做出相应的小调整的政策行为。

☚ 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   国民经济 ☛
微调

微调Fine Tuning

是指政府针对经济中经常出现的较小的波动不断利用财政或者货币政策工具予以抵消的政策行动。弗朗西斯·M·巴特 (Francis M. Bator) 指出,“‘微调’是沃尔特·海勒 (Walter Heller) 使用的术语,用来代表政府采取的财政和货币行动,目的在于抵消预测的或实际的总需求,对某一种产量及其相关的通货膨胀的目标行程的偏离。这个概念标志着学说上的重要变化。其目标不只是在消除波动,而是按照决策者的偏好,在可以达到的一批行程中,选定一个产量—就业/通货膨胀行程前进。” 他还指出,微调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的: (1) 一国经济自身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 (2) 人们充分了解这个经济的动态结构,包括各种时滞和乘数。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政府对经济进行微调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然而对这种观点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新古典学派认为,只有政府停止干预经济,一国经济将会按照完全竞争的方式运行,价格和工资率的及时调整会使所有市场大致出清,资源配置将保持在具有准效率的瓦尔拉斯均衡领域。按照这种观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毫无益处,许多时候甚至是有害的。凯恩斯学派认为: 价格和名义工资率对过度供给和需求反应缓慢,失调经常出现并且会自行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失调作出反应,干预是应该的。
对于经济中出现的大的波动和严重失调,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政府应该利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干预,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微调,问题就复杂多了。首先,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波动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对于暂时的波动,政府不需要进行干预,对于持久的波动,政府可以进行干预,但力度要适度。其次,由于财政政策具有较长的内在时滞,要对经济波动作出及时的反应,即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微调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个时机选择问题。实际上,对微调最大的争议还不是它在理论上是否可行,反对进行微调的人认为,政策制订者往往并不按照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对于小的经济波动调整力度也应该是小的)行动,他们一般是更喜欢使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一旦允许他们进行微调,他们就会力争使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结果使微调力度过大以致导致了通货膨胀。因此,必须记住的是,意在稳定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反而导致经济不稳定,并非积极干预的政策必然引起经济波动,而是过于雄心勃勃的经济政策产生了这种危险(多恩布施和费歇尔 (R. Dornbusch and S. Fischer),1994,P. 461)。
上面的这种分析显然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它们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健全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能够实施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基本上都不具备。不过,陈东琪和李茂生 (1995,P.523~52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选择是不走极端、不因为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中性政策,中性政策主张对于经济波动应该进行微调,即经济调整应该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无论是向上调整还是向下调整,力度都不要过大,时间都不宜过长。显然,这个微调的概念,和上面讨论的微调是有区别的。

☚ 透支   外汇交易 ☛
微调

微调fine tuning

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瓦尔特·赫勒(Walter Heller) 首次使用这个概念,用于描述政府为了矫正总需求偏离目标产量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即政府通过税收或支出以及货币供应量较小的变化来影响就业水平、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这个观点标志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原则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政府行动的目的不仅仅是熨平市场波动,而且还要按照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追寻一条产量 (或就业)和通货膨胀相配合的道路。
但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是否采用微调手段,要视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而定。如果经济结构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类型,那么,只要政府停止对经济实行干预,经济将沿着完全竞争的轨道运行。价格和工资将保持所有市场结清,资源配置将保持在临近瓦尔拉斯均衡的状态。而这时政府对总需求实行宏观管理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缺乏效率。在这种新古典的经济结构中,货币当局只需控制价格水平,而财政政策则应坚持使预算符合选民的偏好。
如果经济属于凯恩斯学派类型,价格和名义工资对过度供给和需求的反应比较迟缓。实际干扰会造成累积的自我加强的数量反应。因此,在原则上,实行对干扰作出积极反应的微调,有助于改善经济运行状况。

☚ 低息政策   反周期行动 ☛
微调

微调fine tuning

根据经济中经常发生的较小波动而不断地调整政策变量。当经济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时,无疑需要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但由于经济中经常发生的是较小的波动,如果对这些较小的波动不及时作出反应又会引起较大的波动,所以就需要经常而及时地用小的政策变动来消除经济中小的波动。这种小的政策变动就是微调。微调可以是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货币政策。在进行微调时要尽量缩短政策的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以便更好地稳定经济。

☚ 自动调整条款   稳定性政策 ☛

微调

❶fine-tuning; vernier tuning
❷finetune;adjust slightly
对其中东政策作~fine-tune its Mideast policy/工资~slight raise of salary/~电容器trimmer(or vernier)condenser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