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微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微体microbody由单层界膜围成、内含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微小细胞器。包括过氧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后者仅存在于植物细胞,含有乙醛酸循环全部酶系。 微体电镜图像 过氧物酶体 存在于动物的多种细胞中,如肝细胞、肾小管细胞、成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在高等植物存在于叶肉细胞,且常与叶绿体伴存。 在动物各种细胞的过氧物酶体中,已知存在的酶有20种以上,其中主要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和多种氧化酶,如尿酸氧化酶、D-氨基酸氧化酶、L-氨基酸氧化酶及L-а-羟酸氧化酶等。动物细胞中的过氧物酶体有多种功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胞氧中毒,因氧化酶能催化过氧化氢的生成,而过氧化氢酶则使之还原成氧和水,从而防止过多的过氧化氢对细胞产生毒害。有人发现过氧物酶体还能参与糖原异生,在缺乏核黄素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体中可合成糖原颗粒; 还参与还原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氧化; 也参与一部分脂类的代谢,并为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提供场所。 在高等植物中,过氧物酶体除能防止H2O2对细胞的毒害外,还是进行光呼吸的主要场所之一。光合作用的早期产物乙醇酸被运输到过氧物酶体中,在乙醇酸氧化酶作用下氧化成乙醛酸,再转化成甘氨酸,随后被转运到线粒体中,并在此形成丝氨酸; 丝氨酸又被运回过氧物酶体中,经过转氨作用产生羟基丙酮酸,最后形成甘油酸,以甘油酸的形式再运回到叶绿体中,进入光合环。因此,光呼吸是叶绿体、过氧物酶体和线粒体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具有高光呼吸活性的C3植物的过氧物酶体的数量,比低光呼吸活性的C4植物要多,说明过氧物酶体与光呼吸间有密切关系(见光呼吸)。 乙醛酸循环体 仅存在于某些植物细胞中,如油料植物种子的子叶和胚乳细胞中,且常与线粒体伴存。这类种子萌发时,乙醛酸循环体数量明显增多,因它既是脂肪β-氧化作用的场所,也是乙醛酸循环酶所在部位。油料植物种子萌发时,圆球体中贮存的脂肪被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随即进入附近的乙醛酸循环体,并在该处经β-氧化作用分解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乙醛酸循环,由异柠檬酸裂解为乙醛酸和琥珀酸,琥珀酸进入线粒体,参加三羧酸循环,并在此进一步代谢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细胞质中进一步形成磷酸烯醇丙酮酸,最后转变为己糖。催化这一途径的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都存在于乙醛酸循环体中,是乙醛酸循环体的标志酶。乙醛酸循环体在脂肪代谢中有重要功能。 微体的形成 有多种学说,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粗面内质网发源学说。认为微体内酶蛋白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贮存于内质网腔内,然后以出芽方式脱落,形成微体。电镜下微体和内质网联系紧密;用14C胆碱标记的卵磷脂首先在内质网膜上出现,然后再转移到微体和线粒体膜; 微体和内质网膜的磷脂含量及百分组成也很相似。但部分酶则是微体形成后由细胞质经膜输入微体。 微体microbody真核细胞的一种细胞器。由一层单位膜所包围,呈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或哑铃形,直径为2~15nm,内含中等电子密度、无定形的颗粒或纤丝状的基质。有时含电子密度较高的核心,称核样体。根据所含酶活性的差别可分为过氧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两类,后者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见“过氧物酶体”、“乙醛酸循环体”)。 微体 微体weiti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单层膜围的细胞器。它呈卵圆形或哑铃形小体,直径约0.2~1.7微米。微体中都存在过氧化氢酶,因此有人建议改名为过氧化酶体。过氧物酶体含有黄素氧化酶一过氧化氢酶系统,可氧化尿酸和乙醇酸,同时可避免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在植物细胞里,还存在另一种过氧化酶体,特称为乙醛酸循环体,能使贮藏性脂肪经过乙醛酸循环等一系列变化转变为糖。 ☚ 圆球体 液泡 ☛ 微体细胞器之一。由单层膜包着与代谢作用紧密相关的一些酶所构成。存在于许多原生动物和某些高等动物、植物的细胞中。例如过氧化酶体、乙醛酸酶体。 微体即过氧化物酶体。 微体microbod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