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框架基础,同时受到经济内在规律的支配。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循环型社会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保障资源循环使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从大系统分析观念出发,实行总量控制,以资源循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循环经济使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循环经济从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出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减量化,维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循环经济保障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保证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的原则,给后代留下不少于前代的可利用资源量,实现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循环经济在区域实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完成后,使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自然资源拥有量的差异,循环经济提供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大减低由自然资源拥有量差异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循环经济的 “3R” 原则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生产原则。“3R” 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原则(即低资源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原则) 完全一致。循环经济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支持系统,只有建立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环境,并具有资源投入、技术、信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物质技术保障,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必须把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立法以及公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个层次中去。构建循环型社会,才能为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只有构建循环型社会,才能实现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通过合理生产、高效利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等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才能对环境不友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变革,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建立和养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循环型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社会。最主要特征是按照生态规律确定人类活动的方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把经济系统看做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