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御史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亦称御史大夫寺或宪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以御史中丞为台长,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构。梁与北魏北齐或称为南台。隋唐皆称御史台。

☚ 助教   兰台 ☛

御史台

 元朝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世祖忽必烈即汗位后,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汉人张雄飞,论及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驰。张雄飞建策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西夏儒者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1268年七月,元朝初立御史台,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御史等。御史台职责为纠察百官善恶,谏言政治得失。御史台建立数月后,奏言,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可见,拘刷捡括,追理财赋也是御史台的重要责任。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这是与宋制不同的。御史台之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主管纠察朝廷百官。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主管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务。元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纠察地方政务,属御史台统领。至元十四年(1277)灭南宋后,设江南行御史台,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设云南诸路行御史台。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为诸道肃政廉访司,以内八道直属御史台,江南十道隶属江南行御史台,陕西、云南四道隶属陕西(云南)行御史台。元代地方行中书省与行枢密院、行御史台是元廷代表中央分治地方的军、政、监察三大机关,它们的建立最明显地标志着元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这一点是接受了宋朝因“内重外轻”而亡国的教训的。

御史台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御史台

 封建时代国家的监察机关。西汉时称御史府,其长官为御史大夫。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时,改称御史台,又叫“兰台寺”,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御史台的职责是纠察弹劾百官过失,成为封建国家专司弹劾的监察机关。历代多相沿不改,只有唐代曾改称宪台、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名称。唐宋以来,御史台屡屡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在唐为三司之一;在宋“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因明制,御史台之名废除。
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宋承唐制,置御史台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构,掌纠察官吏违法,肃正朝廷纲纪。大事廷辨,小事奏弹。但唐代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在宋代为加官,不命正员。宋代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所隶属。宋初御史常为寄禄官,任实职者不多。又设左右巡使、监祭使、廊下使、监香使,通称五使,分掌各类监察之务。元丰改制,使名并废,其职仍归御史台。

☚ 主管架阁库   御史大夫 ☛

御史台

官署名。秦及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时改名御史台,历代相沿,为封建中央监察机构。唐代御史台承前设置。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隋至贞观末,称治书侍御史)副之,并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各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及监察御史分主其事,主要职能为弹劾百官,奉敕出使巡察及推鞫刑狱等。高宗时,御史台一度改名宪台,武则天时,又改名肃政台,并分左右署,不久皆复旧。

御史台【同义】总目录


柏台霜台谏省御史台乌署谏院宪乌霜署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不设御史大夫,改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因御史居殿中兰台治事,故称其官署为“兰台寺”或“宪台”,亦名御史台,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后代多相治置。唐代御史台复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下分“台院”、“殿院”、“察院”三部,以“台院”的地位为最高。高宗时曾改御史台为“宪台”,周武时改称“肃政台”,又一度分为左、右台,左台掌监察百官和军队,右台掌监察州县,不久即复用原名。明初一度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

古代中央纠察机关。御史官员的设置,源于周官之小宰,本为天官之属。汉置御史大夫,其署为御史府,或称御史大夫寺,也称宪台,属官有御史中丞、持书侍御史、侍御史等。曹魏改御史大夫寺为司空,长官为宫正,另增持书执法、殿中侍御史等官。北齐称持书御史为治书御史,另增检校御史。隋代改中丞为御史大夫,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至唐,御史台建制已臻完善,形成一台三院的格局:即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其辅的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为侍御史的官署;殿院为殿中侍御史的官署。察院为监察御史的官署。唐代御史台的编制情况为:大夫1人,中丞2人,侍御史4人,殿中侍御史6人,监察御史10人,主簿1人,録事2人,令史57人,书令史12人,亭长6人,掌固12人。唐以后,中经五代、宋、辽、金、元,御史台的建制沿用不废。明代废御史台,设都察院。御史台是国家专为监督百僚,弹劾官吏违法失职,整肃朝政所设。其职责是法纪监督、弹劾犯罪,参与审理刑事案件以及缉捕侦查罪犯等。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时称“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因御史居殿中兰台,又名 “兰台寺”或“宪台”。唐代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次官,但并不领台事,御史也不属其统属。下设三院,侍御史居台院,地位最高,掌审讯案件、弹劾百官、署衙公事及御史台内部的事; 殿中侍御史居殿院,掌纠察官廷仪卫及京城治安; 监察御史居察院,掌纠察百僚、巡按属县、检视刑狱等事。高宗时改称御史台为“宪台”,武后时又改称“隶政台”,不久恢复旧称。宋元沿袭唐制。明初一度设置,洪武十五年 (1382年)改为都察院。清沿明制。

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南北朝时期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明以后改为都察院。掌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之事。《旧唐书·职官志三》:“御史台:〔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名宪台。咸亨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分台为左右,号曰左右肃政台。左台专知京百司,右台按察诸州。神龙复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废右台,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复置,十月又废也〕。大夫1员,〔正三品。秦、汉之制,御史大夫,以中丞为台主。隋讳中,复大夫,降为正四品。《武德令》改为从三品。龙朔改为大司宪,咸亨复为大夫。光宅分台为左右,置左右台大夫。及废右台,去左右字。本从三品,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十二月敕:‘大夫,秦为正卿,汉为副相,汉末改为大司空,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书例,升为正三品,著之于令’〕。中丞2员,〔正四品下。汉,御史台有2丞,掌殿内秘书,谓之中丞。汉末改为御史长史,后汉复为中丞。后魏改为中尉正,北齐复曰中丞。后周曰司宪中大夫。隋讳中,改为持书御史,为从五品。武德因之。贞观末,避高宗名,改持书御史为中丞,置2员〕。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丞为之贰。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讯之。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则与刑部尚书参择之。凡国有大礼,则乘辂车以为之导。侍御史4员,(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僚,推鞫(ju)狱讼。凡有别付推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于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奏。大事则冠法冠,衣朱纁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直于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长官,则与刑部郎中员外、大理司直评事往讯之。主簿1人(从七品下),录事2人(从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发辰,勾检稽失。主事2人,令史17人,书令史23人。殿中侍御史6人(从七品下),令史8人,书令史18人。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则于卤簿中纠察非违,具服从于旌门,视文物有所亏缺,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则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监祭祀则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凡百官宴会、习射,亦如之。”

☚ 虞衡清吏司   御史府 ☛
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宪台、兰台。御史大夫属官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下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西汉末御史大夫改司空后,遂专监察之任。东汉独立为台,御史中丞为台主,或文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沿置,不属少府。梁陈、北魏北齐始称御史台。晋武帝以符节台并入兰台、置符节御史掌授节 又增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掌诏狱,审核疑案,寻省。北魏以御史中尉为长官,北齐御史台设中丞1人,治书侍御史2人,侍御史8人,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各12人,领符节署。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于御史台外分设谒者、司隶二台,三台共掌监察。御史台掌纠察京司百官,司隶台掌监察京畿和郡县地方官。谒者台奉诏出使,持节察按,寻司隶台废,改以京官清明者挂司隶从事之名出使巡按。唐以御史台兼隋三台之职。设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龙朔二年 (662) 改为宪台,咸亨元年(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为左肃政台,又增置右肃政台。左台专掌在京诸司及监察军旅,右台按察京畿内外及州县文武百官。神龙元年(705) 改为左右御史台。太极元年 (712)废右御史台。次年又置右台,同年又废。东都也置御史台,称东都留台,或简称东台、留台。御史台职在监察,正朝政纲纪、举百司紊失,得弹劾百官,又参与推鞠狱讼和受命推按。至唐后期,职权渐为侵削。宋承唐制,以中丞为长官,御史大夫为加官、所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初常以御史为寄禄官,咸平四年 (1001) 以御史2人充左右巡使,分纠百官违法事。祭祀则兼监祭使,国忌行香有监香使,入阁监食有廓下使。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正官名废诸使,略如唐制,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廷辨,小事奏弹。辽太宗会同元年 (938)置御史台、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为南面官。所属唯置殿中司,以殿中、殿中丞掌之。金御史台兼掌登闻检院,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长贰,领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又置典事、架阁库管勾、检法、狱丞等属官。又置提刑司于各路,时称外台,受御史台监督。元世祖至元五年 (1268) 设台,得与中书省、枢密院同奏政务,辖殿中司、察院,分别以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领之。明初亦置,洪武十三年 (1380) 罢,十五年更置都察院,领十三道监察御史。

☚ 都水监   御史中丞 ☛

御史台

中国旧时执掌监察的官署。始设于秦,称“御史大夫寺”,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因御史居殿中兰台,故又名“兰台寺”或“宪台”,隶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的称谓不一。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次官,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居之)、殿院(殿中侍御史居之)、察院(监察御史居之)。宋元因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沿明制,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称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中丞。历代多沿而不改。唐武则天曾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明清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御史台

御史台

在广西恭城县城东约1.5公里,有一石台,高3米多,宽6米多,上宽下窄。石旁刻有御史台三字。御史名周谓,北宋广西恭城人,在岭南任监察御史,任职达六年。相传周渭少年时常坐此石,一面牧牛,一面读书,遇风雨时,则藏身于石下。

☚ 白石山   东山 ☛

御史台yù shǐ tái

 官署名。汉代御史府(御史的官署)也称御史台、兰台、兰台寺、御史大夫寺。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通典·职官六·御史台》。唐代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台院,其官为侍御史;二殿院,其官为殿中侍御史;三察院,其官为监察御史。见《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元朝初年御史台置派出机关,称行御史台,掌领省置肃政廉访司。后定制置御史大夫二人,下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二人,还有经历照磨、承发管钩狱丞等官。明初承元制,后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但仍置御史官。见《元史·百官志》、《通典·职官·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东汉置,管理国家图书档案,负责监察内外百官,审核疑案。名义上属少府。以御史中丞为长官,领治书侍御史、侍御史等。魏晋南北朝沿置,不再属少府。北魏以御史中尉为长官。隋朝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但实际上由次官治书侍御史主持台务。唐朝在御史台下设三院,为台院、殿院与察院,高宗以后虽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但实际由台院的侍御史主持台务。五代沿置。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始置,称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府。亦称宪台。东汉时称御史台或兰台。南朝梁、北朝北魏、北齐称南台。隋唐称御史台,武则天时一度改称肃政台,神龙年间复名御史台,宋因之。明初更名都察院,清循明制,御史台名遂废。御史台执掌纠察百官过失,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构。西汉时其长官为御史大夫,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大司空。东汉时御史中丞主之。魏晋南北朝因袭不变。隋又以御史大夫主之,治书侍御史为副。唐、宋又以御史中丞主持,并于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机构。唐武则天时分肃政台为左右二台,左台掌京师百官之纠察,右台掌州县百官之纠察。唐玄宗时又将左右肃政台合二为一,称御史台。任职御史台有一些限制,如宋时规定宰执亲属应回避。南宋时又规定需两任县令后才可为监察御史等。

御史台

官署名。御史在战国时为国君的秘书兼掌监察。至秦,设御史大夫一职,掌理全国文书,仍兼监察之职。其性质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并且是丞相的副贰。其官署称为府,设有两丞,作为御史大夫的副职。其一为御史丞,领御史三十人,留在府中处理百官公事;另一为御史中丞,居宫中兰台,其职掌一是管理国家的档案与图书;二是领侍御史十五人给事殿中,掌殿廷监察并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三是监督在外行使监察权的各部刺史。在殿中供事的侍御史分曹办事,并接受临时差遣。其出监军事者称为监军御史;出监郡国者称为监御史;出讨奸滑治大狱者称为绣衣直指。侍御史以下的属员有御史掾、属,主簿,柱下令,御史中丞从事等。西汉末年,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其属官则并不随大夫迁转,而以原来的副长官御史中丞为长官,专司监察。因其本居兰台,此时出为长官,其官署即以御史台称之,别称兰台。此为我国设置专职监察机构之始。东汉时在御史中丞之下设有治书侍御史二人, 参主台事;侍御史十五人及兰台令史。三国魏黄初中改御史中丞为宫正,或称台主,明帝即位后又改称中丞;吴曾分设左右御史大夫,孙皓时又改左御史大夫为司徒,右御史大夫为司空。晋御史台在御史中丞之下有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符节御史、禁防御史、检校御史、监搜御史等;此外又有黄沙治书侍御史一人,掌理诏狱,并审理廷尉处置不当的案件,其秩与御史大夫同为千石。南朝宋以御史中丞掌奏劾不法,治书侍御史掌举劾六品以上官;侍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奏事,有违失者举劾之。南齐置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梁建国之初设御史大夫,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称御史中丞,掌督司百官;治书侍御史分统侍御史,侍御史分曹理事并察举非法;殿中侍御史掌殿中禁卫。陈制同梁。北魏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尉,下设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及检校御史、监军御史。北齐御史台掌纠察弹劾,有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并辖符节署。自魏至南北朝,御史出巡制度也仍然存在。惟北周不置御史台,于秋官府设司宪中大夫,司宪上士、中士、旅下士。司宪中大夫的职任与前代御史中丞相同,司宪上士的职任相当于治书侍御史,司宪中士相当于侍御史,司宪旅下士相当于监察御史。隋承北齐之制置御史台,因避杨忠之讳,改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并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在御史台之外又分设谒者、司隶两台,与御史台共同分掌监察事务。御史台掌纠察中央百官,司隶台监察京畿和郡县地方官员,谒者台掌奉诏出使,持节按察。不久谒者台罢废。唐代又废司隶台而以御史台总掌隋时三台的职务,主官仍为御史大夫,而将治书侍御史改为御史中丞,为大夫的副职。高宗时曾改称御史台为宪台,御史大夫为大司宪,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旋复旧称。武则天时又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又一度分置左右两台,左台主察百官,右台主察州县,后又合为一台。唐代把魏晋以来常因事而设、职权不清的诸御史加以整理,分为三类,分属于三院:以侍御史属台院,主纠察百官;以殿中侍御史属殿院,主殿廷供奉,纠察朝仪,资浅者加“内供奉”字样;以监察御史属察院,主巡察州县,资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三院御史虽各有专职,而弹奏、知班(掌监百官上殿的序列与班次)、出使则是三院御史共同承担的职务。东都有留台,亦称东台,以中丞一人主持台务,设官与本台同,惟员数较少,称为分司御史。御史台以监察百官为职,因行使监察权而具有一定司法职能,可以审判案件,并设有台狱,但不是纯粹的司法机关。御史大夫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理百姓向皇帝上表申诉案件,叫做“三司受事”,一般由侍御史与给事中、中书舍人受表、鞫听,称为“小三司”。小事自行决断,大事须奏请皇帝裁决。宋承唐制置御史台,而御史大夫一职只作为加官,向不任命正员,御史中丞成了事实上的台主。在宋初,御史亦为寄禄官,实任其职者不多,其后常以御史充左、右巡使,监祭使,廊下使,监香使,通称五使。元丰改制始正官名,尽废诸使。置侍御史一人,居台院;殿中侍御史二人,居殿院;监察御史六人,居察院。唐代“内供奉”之称宋代亦予废止,里行之称间或保留。宋代在洛阳亦置留台,以其在京师开封之西,亦称西台。辽南面官中有御史台,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不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主要职掌是复查刑狱。西夏亦仿宋制置御史台,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金御史台掌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审理陈诉刑狱理断不当者。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直辖机构有登闻检院。元御史台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与中书省、枢密院同奏政事,其制与前代不同。设官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直辖机构有殿中司、察院。另有江南诸道与陕西诸道二行御史台。明初沿元制置御史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为“都察院”,参见该条。

御史台

官司名。直隶皇帝。


职掌

皇帝耳目之官,掌纠察文武百官歪风邪气、贪官污吏,肃正朝廷纲纪法规。有大事得在朝廷、皇帝面前辩论抗争,小事则上奏弹劾;且许以风闻言事,不必有足够证据。京师命官犯罪审讯,须报御史台备案,并参与诏狱审理,疑难案件判决,婚、田、钱谷及各种诉讼处理等等(《宋会要·职官》17之3)。


品位

御史大夫从二品(改制前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从三品,侍御史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正七品,监察御史从七品,检法官、主簿从八品。御史台为风宪之地、准绳之司,与中书、枢密院鼎立,不相统属。“中书、枢密亦不敢与御史府抗威争礼”(《徂徕先生文集》卷13《上孔中丞书》)。


编制

❶宋前期,御史大夫不除人,御史中丞为实际台长,或以他官兼判御史台事。侍御史知杂事为副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掌领;殿院,殿中侍御史掌领;察院,监察御史掌领。资浅者入殿院、察院,称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凡祭祀、朝会,御史兼左巡使、右巡使、监祭使、廊下使、监香使,通称“五使”。真宗朝天禧元年始置言事御史(《玉海》卷121《祥符御史台》)。又有台狱四推(台一推、台二推、殿一推、殿二推)。推直官二人,主簿一人。太宗、真宗朝曾置推勘官(《分纪》卷14)。吏额有主事一人、令史十六人、主推四人、书吏四人、朝堂引赞官一人、副引赞官一人、知班三人、引事司一人、驱使官六人、四围驱使官五人,共三十二人(《宋会要·职官》17之1《两朝国史志》)。分案十四:内弹六案、外弹三案、杂事五案(《宋会要·职官》55之5)。
❷元丰新制,罢言事御事、御史里行、推直官等。御史大夫虚而不除。台长御史中丞一人,副台长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六人,检法官与主簿各一人。分案十一,设吏四十四(《宋会要·职官》17之3)。
❸南宋御史台官额一遵元丰新制定员(《周文忠公全集》卷152《台谏员数回奏》)。吏额有变化,即前司主管班次三人,引赞官兼令史一人,副引赞官兼令史一人,知班兼书令史五人,驱使官兼书令史五人,守阙驱使官五人;四推主推各一人,书吏共三人;六察户察书吏四人、贴司三人,刑察书吏二人、贴司二人,吏、礼察书吏各二人、贴司各一人,兵、工察书吏、贴司各一人。绍兴二十六年,六察贴司由九人减为六人;孝宗朝,六察书吏由十二人减为六人(《宋会要·职官》17之2)。


简称与别名

❶台。宋代称“台”的机构唯有御史台,“台”则为御史台略称。《宋史·职官志》1《序》:“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曾巩集》卷24《御史知杂制》:“台无大夫,中丞则御史之首。”
❷御史府。汉朝监察机构称御史府,宋人或用以别称御史台。《闻见近录》:“东坡既就逮,下御史府。”《东坡乌台诗案》之《御史中丞李定札子》:“臣窃见知湖州苏轼……讪上骂下,法所不宥。”“奉圣旨:送御史台根勘闻奏。”
❸乌府、乌台。御史台典故称。西汉御史府中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宿,于是称御史府为乌府、乌台。《宋史·何铸传》:“进御史中丞,……所谓登乌府也。”(宋)朋九万《乌台诗案》。《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馀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❹宪府。《林和靖诗集》卷4《寄上金陵马右丞三首》:“专席顷尝居宪府。”《周文忠公年谱》:“(绍兴三十二年)除监察御史。制词:‘擢居宪府,助朕耳目。’”
❺内台。与监司(地方监察长官)之称外台相对而言。《游宦纪闻》卷9:“后有谗之者,内台欲加论列。”《宋会要·职官》45之43:“人主深居九重,人才贤否不能遍察。故内而弹击则责之御史,外而按刺则责之监司。……臣僚言:天子耳目寄与台谏,而台之为制,则有内台、有外台,外台则监司是也。”
❻宪台。拟古官称,汉时御史府也称宪台。《曾巩集》卷22《满中行知无为军制》:“俾去宪台。”《通典·职官》6《御史台》:“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宪台。”
❼南台。南北朝时御史台或称南台,宋人或沿用,以称御史台。《靖康要录》卷2:“至崇宁间,南台御史始有不言事者”。《通典·职官》6《御史台》:“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
❽柏台、柏府。典故称,西汉成帝时,御史府舍柏树成林,于是后世引申之,以御史台称柏台、柏府。《挥麈后录》卷11:“(秦)桧云:‘廷晖与某,靖康末,俱位柏台。’”《曾巩集》卷6《简景山侍御》:“柏府地严方许国。”《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馀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
❾台司。《宾退录》卷3:“一朝士,五月起居衣绯纱公服,为台司所纠。”《云麓漫钞》卷1:“续次陈奏,蒙下御史台,台司却牒过省部厅。”
❿台省。《玉壶清话》卷4:“惟台省知杂呵拥难近。”《长编》卷89甲戌:“给左、右巡使常从三人,台直官二人,主簿一人,从台省之请也。”按:台省知杂,即指御史台侍御史知杂事。左、右巡使、台直(御史台推直)皆御史台官。(11)南司。南北朝时御史台或称南司。宋文人或沿用之。《程史》卷13《任元受启》:“端公(侍御史)居南司五院之中,与独坐(御史中丞)迭为宪长。”《分纪》卷14《御史台》:“笼架北省、控制南司 北魏崔暹为(御史)中尉、(礼部)尚书,后牒索御史……。御史宋游道判云:‘崔仆射昔在宪司笼架北省,今居礼阁控制南司。’”(12)耳目之司。即皇帝耳目之司。《系年要录》卷124丁丑:“御史府,朝廷纲纪之地,而陛下耳目之司也。”(13)霜台。形容御史冷若冰霜、无情面可言。《程史》卷13《任元受启》:“污我霜台。”《渑水燕谈录》卷4《高逸》:“霜台御史新为郡。”《初学记》卷12《御史大夫》:“崔篆《御史箴》曰:‘简上霜凝,笔端风起。’”(14)南司五院。御史台有三院,外加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二官,文人为讲究词藻,或以五院称御史台。《桯史》卷13《任元受启》:“(国朝)御史大夫不除,端公(侍御史)居南司五院之中,与独座(御史中丞)迭为宪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