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徐鸿儒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徐鸿儒起义明后期农民起义之一。徐鸿儒,山东巨野人。万历年间,与闻香教首领王森宣传、组织群众,秘密活动二十余年。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利用闻香教(白莲教的支派)在巨野举行起义,以红巾为识,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设立官职。起义军划分十余部,每部由万余人组成,连陷郓城、邹县、滕县、巨野等地。明廷命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领兵镇压。由于义军分散作战,被官军各个击破。都司杨国栋和廖栋夹击、败义军于横河,又于黄阴、纪王城大败义军。山东巡抚赵彦以游兵牵制邹县义军,而以大军败义军主力于峄山。都司杨国栋乘机攻占郓城、巨野与滕县。又大败义军于沙河。筑长围攻打邹县,围三月,粮尽义军投降。徐鸿儒被俘斩,起义失败。 徐鸿儒起义明后期农民起义。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徐鸿儒利用闻香教(白莲教的支派)在巨野举行起义,以红巾为识, 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设立官职。明廷命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领兵镇压。由于义军分散作战,被官军各个击破。义军大败。徐鸿儒被俘斩。 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起义明末山东农民起义。自万历年间起,巨野人徐鸿儒与王森、王好贤父子利用白莲教的支派闻香教组织农民,秘密活动20余年。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联合景州于弘志、曹州张世佩、艾山刘永明等起义,以红巾为标志。徐自称中兴福烈帝,建年号为大成兴胜,并设丞相、总督、总兵等官职。众达十余万人,分为十余部,先后攻破郓城、邹、滕、巨野等县,阻断南北漕运粮道。四川白莲教徒亦起而响应,一时声势甚宏。后因分散行动,作战互不统属,被明军各个击破。于弘志等先败,后徐鸿儒亦被俘牺牲。 ☚ 徐圆朗起义 途有所不由 ☛ 徐鸿儒起义明后期山东农民起义。鸿儒钜野(今属山东)人,闻香教(白莲教支派)创立者王森的大弟子,曾与王森、王好贤父子利用闻香教组织农民。万历四十七年(1619)王森死后,仍行其教。天启二年(1622),与景州于弘志、蓟州王好贤等约定同时起义,因谋泄,提前暴动。自号中兴福烈帝,举兵陷郓城,连陷邹、滕、峄三县,断江南至京师的漕运。得到四川白莲教徒的响应。后被明军所镇压。徐鸿儒单骑突围,被捕牺牲。(参考图52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