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徐师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徐师曾(1517—1580)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伯鲁,号鲁庵。徐缙孙,徐朝长子。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仕兵科、吏科、刑科给事中。以反对严嵩父子专权,于隆庆五年(1571 年)致仕。卒葬于苏州横山。祀吴郡名贤。博学多识,兼通阴阳律历卜筮之说,能诗歌,工篆籀,尤邃医术。曾校订友沈子禄《经脉分野》,注《南宫靖一小学史断》。又辑编《文体明辨》《咏物诗编》《临川文粹》《大明文钞》《六科仕籍》《途中备用方》《经络全书》等。著有《周易演义》《礼记集注》《医家大法》《经脉枢要》《世统纪年》《正蒙章句》《宦学见闻》《湖上集》。 徐师曾 徐师曾生卒年不详。明代文学家、文体论家。事迹见王世懋《徐鲁庵先生墓表》。字伯鲁,号鲁庵。江苏吴江人。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初年。少时好古文,十二岁能诗歌。嘉靖间成进士,选为庶吉士,历兵科给事中、左给事中等。是时宰相严嵩擅权,摧折谏官,而台省多循默失职,师曾遂称疾乞休,辟书舍于南湖之上,聚书万卷,著论不已。他勤于文体研究,以十七年之久撰述《文体明辨》一书,成为吴讷《文章辨体》以后文体研究的重要著作。分文体为127类,每类文体选若干代表作品,而对各类文体作了较深入的序说。徐氏将“楚辞”与“赋”分别为两体,但仍以楚辞为赋之祖。赋则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体。大抵以两汉赋为古赋,“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再变而为俳,唐人又再变而为律,宋人又再变而为文。”并且认为:“俳赋尚辞而失于情,文赋尚理而失于辞,“至于律赋,其变愈下”(《文体明辨·赋》)。徐氏论赋,继承了祝尧、吴讷的体系而不失己见新意,故在辞赋研究史上有影响。生平所著、除《文体明辨》外,尚有《咏物诗编》、《临川文粹》、《大明文钞》等十多种,共数百卷行于世。 ☚ 徐有贞 徐祯卿 ☛ 徐师曾明代官吏。字伯鲁,吴江 (今属江苏) 人。精于医理。嘉靖三十二年 (1553) 进士,友人沈承之著《经脉分野》,求为订补并作序。不久沈病故,徐氏不负友托,为之删校。乃将所著《经络枢要》作为续篇,合为 《经络全书》两卷 (1576)。 徐师曾 徐师曾1510—1574明文体学家。字伯鲁,别号鲁庵。吴江(今属江苏) 人。徐师曾编摩穷年,尤重文体之学。他认识到各种文学体裁之间是有区别的,即便是散文,也有事、理、情、意等种种文体上的分工,作家的艺术创作首先应该了解和把握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他说:“文章必先体裁,而后可论工拙;苟失其体,吾何以观?”(《文体明辨序》)他研究文体的目的是:“明义理,抒性情,达意欲,应世用,上赞文治,中翼经传,下综艺林。”(同上)在法古摹拟之习笼盖文坛的时候,他受其影响是必然的,但也有不同之处。七子重在字句摹拟,倡言“文必秦汉”;他坚持取法于古,但又主张以“性情”之说力救摹拟之弊,试图既学习古人的文字笔法,又把握其风貌精神,达到神情意趣与法古的融合。这实际上是对秦汉派和唐宋派散文美学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折衷,所以后学顾尔行誉其“回狂澜于既倒,指斗极于方中,先生惠来学,岂浅鲜乎”(《刻文体明辨序》),即指此而言。他虽仍囿于复古范围,已与稍后的屠隆“取材于经史而熔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文论》),李维桢的“体格法古人而不必立异于今人,句意超今人而不必袭迹于古人”(《许觉文集序》),实出一辙,表现出复古流派中的变革。 ☚ 高 胡应麟 ☛ 徐师曾明著作家。字伯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律历、医药之说,尤长于诗古文。嘉靖进士,选庶吉士。历吏科给事中,常有建白,见世宗杀戳谏官,遂辞官。著有《礼记集注》、《周易演义》、《正蒙章句》、《世统纪年》、《文体明辨》、《大明文钞》、《宦学见闻》、《小学》、《史断》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