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丝瓜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丝瓜络

【概况】:

异名 丝瓜网(《医林纂要》),丝瓜壳(《分类草药性》),天罗线(《药材资料汇编》),丝瓜瓤(《河北药材》),千层楼(《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原植物 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rn.

余项参见“丝瓜”条。

。【生药】:

采集 秋季采取枯老的果实,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称“丝瓜络”。

广东粤丝瓜采收后不去皮,称“丝瓜布。”丝瓜络产于中国各地,以浙江慈溪,江苏南通、苏州所产质量为好。

丝瓜布主产广东。

鉴别

性状 丝瓜络为维管束纵横交错而成的网络状物,呈长圆柱状或长梭形,略弯曲,长短不一;表面淡黄白色至暗黄色,粗糙,有数条纵浅沟,间有残存的果皮及果肉。体轻,质韧,有弹性,横切面有腔室3个。气微,味淡。

以筋络清晰、质韧、色淡黄白者为佳。

丝瓜布呈长圆筒形,一端具坚韧的果柄,果皮灰黄色,上有10条纵向棱线,质脆。

余与丝瓜络相似。

显微 维管束粉末:白色。经组织离析后观察。 ❶ 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壁木化,胞腔较小,两端斜尖,常断裂,直径约17~40μm。

❷ 木薄壁细胞较少,两端平直,壁较厚,有壁孔。
❸ 导管众多,均为螺纹,直径约34μm左右。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02)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炒丝瓜络和丝瓜络炭。 ❶ 炒丝瓜络 取净丝瓜络小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❷ 丝瓜络炭 取丝瓜络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褐色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

含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半乳聚糖。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2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本草便读》:“甘,寒。”
❷ 《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❸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寒,微苦。”
❹ 《福建药物志》:“甘,凉。”

归经 肺、肝、胃经。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肺、胃、肝经。”
❷ 黄雅镕《中药学》:“归肝经。”

功效 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利水消肿。炭:凉血止血。

主治 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胸胁疼痛,腰腿痛,睾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水肿,小便不利,痈肿,痔漏。炭:治赤痢,便血,血崩。 ❶ 《医林纂要》:“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
❷ 《本草再新》:“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
❸ 《分类草药性》:“治乳肿疼痛,火煅存性冲酒服。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


❹ 《现代实用中药》:“通乳汁,发痘疮。治痈疽不敛。作黑烧内服,治肠出血,赤痢,子宫出血,睾丸炎肿,痔疮流血等。


❺ 《陆川本草》:“凉血解毒,利水去湿。治肺热痰咳,热病谵妄,心热烦躁,手足抽搐。


❻ 《天津中草药》:“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解毒利尿。治便血,子宫出血,风湿疼痛,水肿,疮肿。”
❼ 《浙南本草新编》:“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胸胁受伤,呼吸牵制作痛,还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痈疽肿痛,胸膜炎疼痛,以及便血,痔血,赤白带下,崩漏等。民间用以预防麻疹。


❽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治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
❾ 《眼科临床药物》:“祛风行血通络,治气血阻闭,胸胁疼痛,目受内邪,痹痛珠斜。”
❿ 《四川中药志》:“用于胸痹,中风后半身不遂等症。” ⑾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咳嗽痰少,胸痛。夏季外感暑湿,肢倦,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威灵仙,治风湿性关节肿痛。

❷ 配红花,治胸胁损伤之疼痛。
❸ 配防己、桑枝,治风湿性关节痛,肌肉痛,尤其急性发作,局部肿痛,小便不利,属热痒者。

❹ 配冬瓜皮、生苡仁,治夏天外感暑湿,四肢困倦,小便短赤。
❺ 配蒲公英、瓜蒌,治乳痈初起及痈疮疖肿。
❻ 配枳壳、橘络、柴胡,治跌打损伤,肿痛,尤其腰背和胸胁部瘀痛。
❼ 配桑枝、苡仁、地龙,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❽ 配瓜蒌皮、枳壳、桔梗,治胸胁疼痛。
❾ 配香附、郁金、枳壳,治胸胁部攻串疼痛。
❿ 配红花、桃仁、片姜黄,治胸胁部跌打损伤之疼痛。

⑾配乳香、没药、荔枝核,治闪腰岔气疼痛。

方选和验方 ❶ 丝瓜络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甲状腺腺瘤:丝瓜络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水煎服。

1个月为1疗程,服2~3疗程。
❷ 通络止痛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跌打损伤、肿痛,尤其腰背和胸胁部瘀痛:丝瓜络9g,橘络、枳壳各6g,白蔻壳1.5g,柴胡6g,白芍9g,乳香炭、没药炭各6g。

水煎。
❸ 《四川中药志》:“治胸痹及心气痛:丝瓜络15g,橘络3g,丹参10g,薤白12g。水煎服。”
❹ 《湖北中草药志》:“治鼻渊:丝瓜络、枇杷叶、夏枯草各15g,杏仁、连翘、苍耳子各12g,辛夷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治咽喉卡物,吐不出咽不下:丝瓜络适量,切成小段,放热砂内炒至黄棕色为度,研成细面过罗,每服9g,热黄酒冲服。”
❷ 《临床验方集锦》:“治急性乳腺炎:干丝瓜络1节,切成约15cm段焙干,置碗内,烧成灰,再将30~50ml白酒倒入碗内,稍凉后即用纱布过滤,将滤液1次顿服:如不会喝酒,可将滤液分3~4次服完。再将滤渣用纱布包好敷于患处,每24小时换药1次。”
❸ 《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全身筋骨痛:丝瓜络500g。将丝瓜络用火焙焦,研细末,加白糖冲服。

1次3g。”
❹ 《湖北中草药志》:“治月经不调:丝瓜络适量,水煎,用酒冲。”
❺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水肿,丝瓜络15g,水煎服。”
❻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肠风下血:丝瓜络6~15g,水煎服。”
❼ 《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崩漏,大便带血,痔疮出血:丝瓜络炒炭,研末内服。”
❽ 《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乳汁不通:丝瓜络烧存性,温酒调服。”

食疗 ❶ 《四川中药志》:“治乳少不通:丝瓜络30g,无花果60g,炖猪蹄或猪肉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张秉成《本草便读》:“丝瓜络,入经络,解邪热,热除则风去,络中津液不致结而为痰,变成肿毒诸症,故云解毒耳。”
❷ 卢宏民《本草药性大辞典》:“丝瓜络味甘性寒,张璐曰: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蔬菜中最不足取,其老者,经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入经脉支络,而解毒消肿,疗毒杀虫,及治诸血病。故痘疮不快,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炭存性为末,砂糖水服甚效。

以其甘寒解毒而无滑泻之虞也。丝瓜络合升麻、白芍、枯草、甘草治毒遏痘不出,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治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烧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黄为末,以猪胆汁,鸡子清及青油和调,治痔漏、脱肛,贴之,收上为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