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地区辖县。位于黔江地区西部。政府驻汉葭镇。东汉置汉葭县,隋改置彭水县,1983年改为现名。辖2镇63乡8区公所,面积3903平方千米。人口55万,苗族、土家族占39.61%。乌江过境,水能蕴藏量232.7万千瓦。有煤、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硫铁矿。出产烤烟、苎麻、桐油、生漆。国民生产总值7.1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7.17亿元,工业总产值4.26亿元,农业总产值5.66亿元。有龙门峡、绿荫轩遗址、绍庆府故城等名胜古迹。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84年11月10日成立。位于四川省的东南部,与湖北、贵州两省相邻接。面积3874平方公里。人口573500人。主要有苗、土家、藏、满、回、汉等民族。县政府驻汉葭镇。境内多山,乌江及其支流郁江在此汇合。气候温暖湿润。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等。产烟叶、油桐、萱麻等。森林资源丰富,产松、柏、栎等,还有珍贵树种大叶樟、红豆木、银杏、楠木。并产多种药材,其中“彭水金银花”驰名中外。有农机维修、电力、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建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汉葭镇。在四川省的东南部,与湖北、贵州两省相邻接。汉置涪陵县、隋改置彭水县。地靠长江支流乌江之旁, 郁江自东北来在此汇入。居民有苗、土家、汉等族。农产以稻、玉米、小麦、甘薯为主,盛产油桐,并产乌桕、五倍子、青麻、生漆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1984年11月10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汉葭镇。辖8个区、1个镇、63个乡。总面积3903km2。居民有苗、土家、蒙古、回、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1.84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4.90万,占总人口的56.44%。境内耕地面积52700hm2,林地面积134700hm2,宜牧草地93300hm2。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等4种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桐、蚕桑、苎麻、茶叶等5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3.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91元;工农业总产值15.01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427元;粮食总产量302843t,人均粮食产量49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375元;地方财政收入5606万元。公路总里程1158km,内河航运里程323km。电话用户1万户。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33所,在校学生80500人。医疗卫生机构有112个,病床位有808张。电视覆盖率达79%。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乌江下游,北邻湖北,南界贵州。汉初置涪陵县,隋改彭水县,1984年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人口57万,其中苗族、土家族占总人口41%,县城汉葭镇,隶属黔江地区。矿藏有煤、重晶石、萤石、方解石、大理石、井盐和铁、铜等。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黄豆、荞麦及薯类,经济作物有桐油、梓油、苧麻、生猪、茶叶、烟叶、水果及中药材等。桐油年产量300万公斤,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油桐基地之一,烟叶产量居四川省第一,苧麻质量列四川省之首。是四川省黄牛改良基地县。桐油、五倍子、苧麻、猪鬃、肠衣、皮张等是传统出口产品,武陵毛峰为优质名茶。盐业是彭水历代经济支柱,工业主要有建材、轻工、矿业、能源、食品五大行业。川鄂公路通过县境,绿荫轩为北宋黄庭坚谪居时所建。著名景点有开元寺、壶头山、涪陵郡遗址,鸡冠城遗址,柜子崖悬棺、龙门峡、县坝温泉、石磨岩、摩群峰、溶洞群等。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宜宾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