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又称象声、 谐声。 六书之一。 指用形旁 (义符) 和声旁 (声符) 组合成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形旁指示字的意义类属, 声旁标明字的读音。 如 《说文解字》:“请,从言,青声。”“言”是形旁,说明“请”同说话有关,“青”是声旁,标明“请”的读音。汉字发展到现在,形旁表意和声旁标音都有局限性。如“权”的形旁为何是“木”,它同“权利”等有什么关系,一般人已无从得知。又如“待”从“寺”得声,没有学过音韵学的人也很难理解。声旁的位置又有在右、在左、在下、在上、在外、在内的不同,也不易掌握。3000多年来,形声字的数量不断增加,所占比例由甲骨文的20%,增加到现在的90%以上。参见“六书”。 形声 形声六书之一。也叫“象声”“谐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汉字中最能产的构造方式,一切抽象概念以及语言中的新词,都能用形符和声符组合成字。因此,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声字的组合方式很灵活,如: 左形右声:江河 左声右形:锦刊 上形下声:草房 上声下形:想袈 外形内声:街衷 外声内形:闻衡 有的声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个角落。如“腾”,形符是“力”,声符是“朕”。“寶”,声符是“缶”,形符是由“宀”“玉”“贝”组成的会意字(西周金文中才开始在这个会意字中加上声符“缶”)。 形声可能是比较晚起的造字方式。早期甲骨文中形声字还较少;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由于这种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在汉字发展中,它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 象意 象声 ☛ 形声汉字的一种造字法。《说文解字·叙》:“~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六书之一。亦称“象声”、“谐声”。把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组合成字的一种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谓用一个表示有关事物的字作意符,另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两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例如“江”、“河”。形声字的出现超出了表意的范围,显示出汉字的表音趋向,是造字法的一个飞跃。由于其能产,便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力。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0%以上。据清人王筠统计,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有7700个形声字。 声势 声势声(声容;声乡;声威;形声) 气概 鼻息 军队的声威、声势:军声 作战布阵的声势:擂鼓鸣锣 令人生畏的声势:威形 浩大的声势:狂涛 浩大猛烈的声势:狂风暴雨 狂风骤雨 狂风横雨 急雨颠风 很有声势和威势:威震天下 威振下天 产生使人敬畏的声势:生风 声势雄壮:堂而皇之 波澜壮阔 气魄、声势雄壮:宏壮 声势显赫:煇赫 辉赫 声势煊赫 声势烜赫 声势赫奕 声张势厉 高牙大纛 名声很大,声势很盛:煊赫 声势极盛:声振寰宇 在一个时期内声威、气势等很盛:烜赫一时 煊赫一时 声势盛大的样子:汹汹 声威、气势逼人:熏灼(声势~) 声势猛烈:电发 天塌地陷 天崩地塌 天崩地坍 天坍地陷 飙举电至 风偃电扫 风驰电扫 电扫风驱 声势迅猛:飙发电举 声势迅疾猛烈:霆击 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气势汹汹 其势汹汹 声势减弱:偃旗息鼓 偃旗仆鼓 偃旗卧鼓 卷旗息鼓 卧旗息鼓 卧鼓偃旗 仆旗息鼓 掩旗息鼓 (声威和气势:声势)
另见:气势 威势 声势 景象 ☚ 声势 声势大 ☛ 形声 056 形声六书之一。指用意符 (形旁) 和声符(声旁)两部分组成新字的造字法。东汉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谓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来取一个名(即立一个意符),找一个声音相似的字来作为声符。段玉裁说:“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如“护”字从手,户声。“江”字从水,工声(由于语音的演变,声符的读音已与字音相差较大)。形声字有表音成分,且造字法简单,是汉字的主流。《说文》收形声字7697个,约占总数的82%,后代造的字大都属于形声字。 ☚ 会意 转注 ☛ 形声 形声xingshen六书之一。采用两个汉字分别作意符和声符来组成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个定义有些费解。简单地说,形声字就是取一个字作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再取一个字作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合起来组成一个新字。所以,形声字的特点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意成分,叫做“形旁”,或“义符”、“意符”;另一部分是表音成分,叫做“声旁”或“声符”、“音符”。如“吐”,从口土声。“口”是形旁,表示字义与口有关;“土”是声符,表示“吐”字的读音。“忍”,从心刃声。“心”是形旁,表示“忍”是一种心理活动;“刃”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再如“材”,从木才声;“湖”,从水胡声;“筐”,从竹匡声;“驾”,从马加声等等。 形声字是具有表意、表音两种成分的合体字。它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法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不能表音的缺陷。同时,由于采用了一形一声的配合方法,就为汉字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扩大了已有汉字的功能。因此,形声字就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在汉字中占有绝对优势。大量随现代科学而出现的新词,也都采用形声方法来造字。如“氧”、“氮”、“镭”、“铀”等。 形声字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突出的问题在于其意符声符所起的表意表音作用是就造字之时而言。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和汉字形体的变异,许多形声字的音符和声符都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如“闻”,从耳门声,本义表示“听见”,所以意符是“耳”。今义却转为用鼻子嗅味,读音也由原来的双唇音〔m〕变成唇齿音〔v〕了。现在的音义与字的音符、声符都丧失了联系。又如“肝、胆、肠、胃、肌、臂、膀、腿”等字,都与动物肢体器官有关,意符本是“肉”。但到小篆时,“肉”与“月”合为一体,这些字的音符都变成了“月”,与它们各自的意义毫无联系了。而“践、线、钱、残、刬、浅”等字,都是从“戋”得声,现在却分别读做不同的音。 ☚ 会意 假借 ☛ 形声 形声Xingsheng六书之一,是采用两个汉字分别作意符和声符来组成新字的一种造字法。许慎为它下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说,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再取一个音近之字比拟其读音,二者结合构成新字。形声是使字形结构向表音方向发展,使文字对词既表意又表音的造字法。形声字的形体由表意偏旁(义符)和表音偏旁(声符)两部分相结合而成,前者表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后者表示该词的读音。如许慎举的例字“江”和“河”,两字均以“水(氵)”为义符,又分别以“工”和“可”为声符。又如“吐”,从口土声(即以“口”为义符,“土”为声符),“想”,从心相声;“筐”,从竹匡声;驾,从马加声等等。 形声字具有表意表音两种功能,但义符的表义作用一般只限于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事物的类属,并不能表示该词的确切的含意。如凡以金为义符的字,其意义均与金属有关,凡以木为义符的字,其意义均与树木有关等,而每个字的具体所指及其意义,则无法从义符中显示出来。至于词的引申义,义符就往往连它们的范畴或类属也不能表示了。声符所表示的读音也不完全准确,有的只是声音相近而已。再者,由于形声字的义符声符所起的表意,表音作用是就造字之时而言,语言的发展演变和汉字形体的变异以及古今的音变,使许多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都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如闻,本义表示听见,故从耳、门声。今义却转为用鼻子嗅味之义,从耳之形便无法表义了,读音也从原来的双唇音(m)变为唇齿音(w)了。由于古今音变使声符的读音与形声字的字音相去甚远的情况更是十分普遍,如“否”从“不”得声,“羲(义)”从“我”得声,“萧”从“肃”得声等等,因此用同一声符所造的众多的字今音差异很大,如週、调、稠、彫、蜩 、绸等,均从周得声,但它们的读音并不相同。形声字突破了字形纯粹表意的局限,也就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的局限。用表音表意相结合的方法造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不能表音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汉字对语言的适应力,为汉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扩大了已有汉字的功能。凡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字表示的词,都可以用形声字来记录。这样,形声字就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到小篆时代,形声字就已占汉字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以后,形声字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许多随现代科学而出现的新词,也都采用形声方法造字来记录,如“氧”、“氢”、“镭”、“钴”、“铀”等等。(参见,“六书”条) ☚ 会意 转注 ☛ 形声 形声六书之 一,是用形符和声符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叫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只表示新造字的读音,不涉及字的意义,因此读音相同的字就可以用相同的字作声符,如: 其——箕、淇、棋、旗、期等字。形符主要指明字的意义类属,并不表示确切意义,因此意义相关的字形符都相同,如:竹——竿、竽、笛、笆、笙、笋等字。形声造字法照顾到了语言的音义两个要素,它与象形、指事、会意造字法相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形声字既可以据形知义,又可以据形知音。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它使汉字由过去的纯表义过渡到既表义又表音的阶段,为人们的识读、运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直到今天,许多化学元素的名称如氮、铀、钴等字都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据统计形声字已占现行汉字的90%。诚然,由于语音的发展和字形的演变,不少形符已很难理解,多数声符也不能准确表音了。 ☚ 会意 独体 ☛ 形声又称“谐声”、”象声”。六书之一。指根据新字的意义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形符(又称意符),再取一个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新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成为一个新字。如沅、湘,以形符“氵”表示他们的意义类别与水有关,声符“元”、“相”分别表示“沅”、“湘”的读音。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法,汉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形声字。 形声❶也叫象声、谐声。文字学术语。六书之一。是将两个汉字合为一体,一作表意的形符、一作表音的声符而构成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这种造字法是因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造字的不足和远远不能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出现的。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所造的字,基本上都是纯粹的形义一致的字。创造的适应力既不能适应汉语发展的需求,使用过多,又势必导致义项太繁和应用的不便及理解的混乱,于是汉字造字法中灵活性最大——能任意组合创造新字并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与标音的功能,因而适应力最强的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其出现的时间约在会意造字法之后。形声造字法所造的字,称作形声字,全部是合体字。起初产生的形声字或称原始的(又作早期的)形声字。依其产生的先后和造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某个独体字上增加一个形符构成,系因字义发展演变而增多的缘故所致。字义增多以后,一字具有多个义项,易致使用混乱。为区别义项、消除混乱根源,人们就给多义项的字上增加一个可以区别意义的形符,于是便造出了形声字。如“卑”的多义项中有一“婢”义,为将之从“卑”中区别开来,遂加上形符“女”成为 (甲骨文“婢”)。又如“反”的多义项中有一“返”义,为区别开来,就为之加上形符“辵”(辶)成为 (六国文字“返”)。加上形符后,原字反而成为声符。但与一般声符不同,在于它具有较为具体的表意作用。这种现象自后至今一直未曾间断。古代产生的“暮”、“纹”、“懈”与近现代产生的“樑”、“菓”、“蓆”等字,都是这样;另一种是将形符与具有一定表意作用的声符相合而成的。与前者不同的是,其中的声符虽有表意作用,但意义并不具体,而是比较宽泛;再者,这种原始的形声字乃是一次合成的。如“裕”、“浅”、“胀”、“昧”等字,都是如此。形声造字法在发展当中,逐渐出现形符只表示宽泛的意义,即表示相关或类属意义,用声符则纯以标音这种最主要的形声字造字方式。这种方式所造的字或称后起的形声字。虽出现较早,甚至甲骨文、金文中就已有了,如 (甲骨文“狼”)、 (金文“谁”),但只是个别现象,大量而不断产生是在隶变以后,如“炮”、“煎”、“间”、“拷”等字。隶变导致汉字笔画符号化和象形意味完全丧失以后,虽使象形、指事和原始的会意造字法失去了造字的基础,却为形声、尤其是后起的形声字的创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隶变后,汉字既已成为符号化的表意文字,独体字以至相当数量的合体字又足够用形声造字法任意组构新字,则具有表意和标音特点的后起形声字便可随时应需而生,由此终于形成了今天后起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绝大部分的情况。形声字中,做形符的多数是象形字,少数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如“江”字的“氵”(水。象形字);“闻”之“耳”(象形字);“寺”之“寸”(指事字);“ ”之“辵”(即“徒”字中的“”。 会意字)。 形符的表意作用首先,也主要体现在可表示出形声字的意义范围,即说明同一形符的字,其义一般与形符意义相关或同类,这一点可以帮助人们区别同音字。如“慧”、“悟”、“惟”、“恭”四字,形符都是“心”(忄、二符是心的变体),说明四字意义与心有关。它们分别与以“口”、“日”、“巾”、“亻”(人)为形符的同音字“嘒”、“晤”、“帷”、“供”之意义相去甚远;其次,形符由于多是为字的本义而设的,结合字义认识研究它,便于从而窥知字的本义,理清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关系及其系统,掌握字义。如“张”字,本义是拉开弓弦,故形符为“弓”。引申义有扩大、张开、张挂、陈设、铺排等,又通假为“胀”。这些意义,只要抓住了本义,就能有条不紊地认识清楚并较好地掌握;再次,极少数形符与字义是一致的,可以依据形符直接看出字的具体意义。 如“ ”字的“ ”,“船”字的“舟”。此外,形符由于主要还是表示意义的范围,这就又有了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在许多在某一点上相关、相通的形符可以互换。如“ ”可作“ ”,“ ”可作“ ”,“消”可作“销”,“瓶”可作“缾”等。形符表意的局限性和不足表现在:第一,由于多表示形声字意义的范围,而范围一般又太大,其中的情况还千差万别,意义更不相同,所以多数情况下不能从形符上看出一字的具体意义;第二,由于形符体现于字的本义的时候多,字义引申、文字假借及事物变化后,很多形符的表意作用到今天已很难看出甚至根本不能看出了。如“理”的本义是治玉,故形符为玉(字中变为王,习称斜玉)。但今天这个本义已经不用,形符“玉”的作用也因几乎完全丧失而很难看出了。 又如“ ”字,本义是一种鸟,故形符为隹。但因早就被假借了,形符的作用非但不能看出,而是不存在了。再如“镜”字,其义初用“鉴”字。“鉴”的义项增多后,另造“镜”字以承其本义。起初的“镜”是铜制的,故形符为“金”。今天的“镜”早已不是金属制品了,而仍以“金”为形符,自非合理。之所以不改,约定成俗而已;第三,形符可以替换,从反面来说,造成了不少异体字,既不利于应用,又不利于统一。至于有些形符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古人的偏见,当初就是有问题的,到了今天就更不用说了。像以“女”为形符的字,很多就含有轻视甚至侮辱女性的内容。如“奴”、“婢”、“妄”、“娱”、“嫉”、“妒”、“”(今改为“懒”)、“奸”、“娼”、“妓”等。这些字今天多数仍在使用,实因约定俗成而已;也因全部改过,又会引起新的混乱。做声符的字,既可以是象形字,也可以是指事字、会意字,甚至是形声字。如,“闻”字的“门”(象形字)、“忖”字的“寸”(指事字)、“背”字的“北”(会意字)、“ ”字的“欲”(形声字)。其中以形声字做声符的,是由于形体变化或义项增多、使用中易生混乱的缘故造成的。这种情况产生既晚,数量也不多。声符表示读音,以音同或音近而形体简单为原则。声符的特点为:其一,原始的形声字,声符都兼有表意的作用,如“政”字的“正”、“羌”字(从人从羊,羊亦声)的“羊”、“酒”字的“酉”等。《说文解字》中以“从某从某,某亦声”的方式解说的字,基本都属此类情况。其二,后起的形声字绝大多数都是形符只用以表意,声符只用以表音。如“推”、“哈”、“问”、梵”等;有少数是声符仍有表意的作用。其实这类声符就是原字,系因其义项增多或易生混乱,故为之加上一个形符以承担原字的一个义项,原字仍然流行,这样原字反而成了声符。其原字与以原字为声符的形声字的关系,即属今天所谓古今字的关系。如“均”、“腑”、“境”、“痼”等,均是如此。其三,声符的表音作用在造字之初是无可置疑的,即与形声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到了后代和今天,由于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数量形声字声符的表音作用已不太明显甚至完全丧失了。如“ ”字,从弓癹声,原读bo,今读fa;“项”字,从页工声,今读xiang。形声字的结构最为复杂。总的情况是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一般将它分为六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左形右声。如“情”、“指”、“陕”、“枫”;第二种,右形左声。如“都”、“攻”、“胡”、“鸿”;第三种,上形下声。如“芷”、“策”、“宏”、“霜”;第四种,下形上声。如“熬”、“羿”、“勇”、“恭”;第五种,外形内声。如“圃”、“街”、“衷”、“阖”;第六种,内形外声。如“瓣”、“ ”、“哀”、“问”。 此外,又有七种其他形式:第一种,形在左上。 如“ ”、“荆”;第二种,形在右上。如“题”、“匙”;第三种,形在左下。如“毂”、“ ”(从虫唯声);第四种,形在右下。如“赖”、“佞”(从女仁声);第五种,声在左下。 如“ ”;第六种,声在右下。 如“旌”、“寐”;第七种,声在右上。如“ ”、“徙”。这七种也可并为两种:形占一角和声占一角。形声字的结构形式虽然这样被分为十三种(或八种),但比较而言,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和同样常见的。其中重要而常见的是基本六式中的前四种,又以第一种即左形右声者最为重要而常见。北宋王圣美的“右文说”——即认为声符均有表意的作用——就是建立在这种形式和上文所谈有些形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作用的基础上的。王氏“右文说”虽不无道理,但因无限扩大了范围,故具体解说往往流于主观臆断。以上形声字的结构形式都是固定不变的。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是可以变换位置的,位置变换后产生异体字。如“秋”又作“秌”,“鹅”又作“”,或作“”,这是形声造字法中形符和声符可以灵活搭配的原因造成的。不过这个灵活性不适于下列类型的形声字:“吟”与“含”、“怡”与“怠”等,这类形声字是声符和形符搭配不同所造的不同的字。形声字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区别表现在: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以结构上的合体和独体分,即形声字是合体结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结构,区别明显;与同为合体结构的会意字则以有无标音成分区分,即凡有标音成分的,为形声字,反之为会意字。形声造字法所造汉字的局限和不足主要是形符和声符一般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见到形声字,多数只能知道其大概意义范围或类属和大概读音,而不明具体。不过,与形声字的优点相比,这几乎可谓微不足道。形声造字法和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结果。从原始的情况发展到后起的情况后,形声造字法大放异彩:凡是形不可象、事不可指、意不可会的概念和意义,都能用形声造字法造出其字。由此而言,形声造字法已超出了较为纯粹的象形和表意之范畴,更带来了汉字造字法的飞跃。它可以不断地任意组构新字、又兼有纯粹表意和纯粹表音文字之优点的特势,不仅完全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三法造字的不足,基本上可以满足与适应汉语的发展对汉字的需求(尤在今天),而且由于它因之成为汉字造字法中占绝对主要地位的一种方法,所造之字又占了汉字的绝对多数,约有百分之九十或更多,是汉字的主流,这就在结构上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汉字的本质,终于完全使汉字从象形体系转化到了表意体系,或曰从以象形兼表意为主转化为以表意兼标音为主。这既是汉字造字法和汉字极大进步的标志,更是汉字造字法和汉字成熟的标志。从此,汉字造字法便以形声为主,焕发了从未有过的蓬勃活力,汉字也以形声字为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且独具优势的表意文字。 ❷文字学术语。指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见《说文解字·叙》。谓:“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此义后世至今没有广泛应用。近现代以来为形符(或称义符、形旁)和声符(或称音符、声旁)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