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麻口病Chinese angelica coarse barkdiseases由腐烂茎线虫引起,为害根部导致皮层干腐的一种线虫病害。 分布和为害 是甘肃岷县区新发现的重要病害,以往未见报道。1986年、1987年田间调查发病率84.9%,重病地高达100%,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主要为害根部,初期根部外皮无明显症状,纵切根部,局部可见黄褐色糠腐状,随着根部增粗和症状发展,根表皮呈现褐色纵裂纹,深1~2毫米,根毛增多并畸形。严重发病时,归头整个皮层组织干烂呈褐色糠腐状,深度一般不超过形成层;个别病株茎基处变褐,糠腐达维管束内。轻病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重病株矮化,叶细小皱缩。 病因 病原物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属线虫门,垫刃目。雌雄成虫呈长圆筒状蠕虫形,体长996.67~1650微米。雌虫大于雄虫,虫体前端稍钝,唇区平滑,尾部呈长圆锥形,末端钝尖,表面角质层有细环纹,侧线6条,吻针长12~14微米,食道垫刃型,中食道球呈卵圆形,食道腺叶状,末端覆盖肠前端腹面,阴门横裂,阴唇稍突起,后阴子宫囊一般达阴门三分之二处。雌虫一次产卵7~21粒,卵长圆形,60.33×26.39(微米)。雄虫交合刺长22.37微米,后部宽大,前部逐渐变尖,中央有2个指状突起;交合伞包至尾部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处。病原线虫在欧洲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匍匐茎和块茎,中国主要为害甘薯,甘肃尚未见马铃薯受害。田间调查发现蚕豆、红豆草、苜蓿、巴甜酸模是其寄主植物,可为害根部。 麻口病发病程度与土壤内病原线虫的数量、温度和当归生育期有关。0~10厘米土层内,线虫数量最多。归根对病原线虫有诱集作用,以归头部为主要受害部位。线虫活动温度范围为2~35℃,最活跃的适温为26℃,温度过高过低线虫活动性降低。在岷县调查病原线虫一年发生6~7代(包括越冬代),每代21~45天,地温高完成一代的时间短。当归第一年育苗期不发病,主要发生在当归第二年的成药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线虫以成虫及高龄幼虫在土壤和病残组织内越冬,为病害的侵染来源。种苗(一年生苗)一般不带病。病原线虫从伤口侵入,地下害虫为线虫侵染提供有利条件。自4月至9月,当归苗移栽返青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均可侵入幼嫩肉质根内繁殖为害,尤其是5月至7月,线虫侵入数量最多。病区土壤、流水、农具及耕畜可以沾带线虫传播。 病害控制 农业防治为主,加强药剂防治。❶当归栽种期为药剂防治关键时期。栽种时用40%甲基异柳磷液浸泡种苗;栽苗时再用50%克线磷或5%盖舒宝颗粒剂撒施种苗上,可有效地控制为害。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兑水稀释直接沾根栽种,亦有效。 ❷选择发病轻的红壤土沙质土壤种植当归,注意山川轮换种植,避免与寄主植物连作。 ❸消除病残归根和田间杂草,减少侵染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