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状况
1949年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从1950年起,全省就对传染病进行法制管理,在较短时间里,建立起从乡村到县、地市和省的疫情报告网络及较完备的疫性报告制度,并在全省普遍开展预防接种。血吸虫病、天花、白喉等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被列为防治的重点。至80年代末,先后消灭或基本消灭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疾病,控制或基本控制血吸虫病、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麻风病、布鲁氏菌病、头癣、丝虫病等疾病;对流行性感冒、疟疾、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结核病、钩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疾病,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防治措施,积极予以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查治,多为免费,由国家财政安排所需经费。70年代以来,仅防治疟疾一项,省财政每年平均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其中60%用于购买抗疟药品免费发给防治对象,其余用于防疟专业组织、普查血检和购买灭蚊药品、器械等。对麻风病人,除免费治疗外,还由国家解决治疗期间的食、宿等生活问题。50年代,全省即建立省、地、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疾病防治工作。大型厂矿企业,设有专门的防疫机构,接受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1992年,全省卫生系统所属卫生防疫站计128个。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使全省人民的疾病防治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