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当代政治思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代政治思潮 当代政治思潮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50年代各种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特征及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和地区性的冲突日益错综复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大分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新的相互制约的形势。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发生了危机,政治思潮出现了多元化、民主化、激进化的倾向。出现了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等。新的民主潮流正在兴起,自由主义进一步衰落。由于西方代议制民主危机的加深,为了替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出现了关于民主的各种新理论,修改了民主的定义。认为民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政治上的表现和制度化;从伦理的观点看,民主的关键是人类的社会平等,而不仅仅是法律上、政治上的平等。在当代,人权问题是一个颇为时髦而引人注目的问题。抽象地谈论人权,把基本人权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第三世界国家则强调,民族自决、发展民族经济文化,是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在人民大众要求改善生活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提出了福利国家论,又称凯恩斯主义,即所谓“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宣称资本主义应该是国家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混合,前者谋求社会福利,后者追求私人利润。社会每个成员都是人类一分子,都应享有最起码的生活条件。福利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可以获得起码的收入,享有起码的住房、保健、教育方面的权利。福利国家论强调,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纲领是政府的义务,享受社会福利是公民的普遍权利,必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这种权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西方国家、中国都出现了“左”倾思潮。在西方,表现为新左派运动和激进的政治思潮;在中国,极“左”的政治运动发展为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政治动乱。以存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西方新左派运动,一方面来源于群众对现存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受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新左派运动强烈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核战争,要求和平,反对政治压制,争取民主权利。与左派运动相平行的另一种思潮是“绿党”的活动,他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都市化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反对核实验、核武器,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保守倾向,又有积极意义。在西方,还盛行一种新保守主义,其产生的根源被认为是法西斯主义的一度猖獗、民主制的危机、宗教信仰的危机和传统道德的沦丧。新保守主义崇尚传统,反对自由主义和政教分离,认为宗教的宽容精神是和平与民主的基础,主张政教合一,以宗教作为政治的基础。从70年代后半期起,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困难重重,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出现了向右转的倾向,保守派在政界、新闻界、学术界纷纷抬头,一些人转向了右翼。到80年代末,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处于消沉状态,改革失去动力,政治辩论停滞,喧闹一时的新左派运动也趋于沉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是当代世界政治思潮的重要特点。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入发展,民族主义成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是民族主义的主要政治态度。 ☚ 过渡时期总路线 当代资本主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