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归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归经attributability of drug to chan-nel

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 将药物的作用与畜体脏腑经络联系起来, 说明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特殊治疗作用。系根据长期的临证经验总结而成。中药基本理论之一。经指脏腑经络。在临证实践中,桑白皮、枇杷叶能清肺止咳,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党参、白术能健脾益气,治脾虚泄泻、胃纳不佳的脾经病,归入脾经;茯神能定心安神,归入心经等。归经是通过临证疗效观察、总结和推论出来的药性理论。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将五色、五味配五行与五脏联系,提出归经法则, 如色青、味酸,属木入肝、胆经; 色黄、味甘, 属土入脾、胃经: 色赤、味苦,属火入心和小肠经; 色白、味辛、属金入肺和大肠经;色黑、味咸,属水入肾与膀胱经。后世医学家经过长期实践,至明末清初,汪昂《医方集解》则全面提出归经的论述。喻本元、喻本亨著的《元亨疗马集》根据中药的作用部位,提出:疗心惊悸,龙脑、天门冬;疗肝明目,夜明砂;温脾和中,厚朴、陈皮、干姜、木香等。为了引导他药直达病变部位,《元亨疗马集》又提出:少阴心经、少阴肾经以独活、官桂引,太阴肺经以白芷、葱白引,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以葛根、白芷、升麻引等。用药时,应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性结合,因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临证用药应有区别。如肺病咳嗽,虽款冬花、桑白皮、百合、葶苈子,都能入肺止咳,但肺寒宜用款冬花温肺止咳,肺热宜用桑白皮清热止咳,肺虚宜用百合补肺止咳,肺实宜用葶苈子泻肺止咳等,各有所长,应辨证择药。
对中药归经的研究,已开始用现代科学检测方法,探索其客观性。如通过同位素扫描、载体学说、受体学说,B型超声波等寻找归经路线和规律,用示踪原子标记中药某一有效成分,测定其在动物体内分布和主要储藏部位等。

归经

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天麻、全蝎、羚羊角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所以归经是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药物有归入二经或数经的,说明它的治疗范围较大,例如杏仁入肺、大肠,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及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肾、膀胱、三焦,这些有水湿的病证,常用泽泻治疗。

归经

归经

中医学关于药物性能的理论之一,指药物对于人体某经(及其所属脏腑、部位)的选择性作用,一般是从药物主治病证所属经脉及其脏腑体现出来的,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谓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谓归肝经;朱砂能安神,谓归心经。中药归经的理论有助于选择适宜药物,如同属清热药物,其作用范围各有所偏,或偏肺热,或偏肝热,或偏心热,掌握归经则可根据病证予以选择。其次,有些药物能治众多病证,因而需要借归经理论执简以御繁。

☚ 升降浮沉   配伍 ☛

归经attributability of drug to channel

中兽医学名词。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将中药的作用与畜体脏腑、经络联系起来,说明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所起的特殊治疗作用的理论。一种药物对某一或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发生明显的治疗作用,就是该药物归某经或归某些经。是从临证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如苏子、杏仁等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平喘,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经病,因此归入肺经。又如陈皮的主要作用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能治疗慢草不食,肚腹胀痛,又能治疗痰多咳喘,因此归入脾、肺两经。

归经

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根据药物对人体各部的特殊作用,总结出的每个药物归于何经的理论。其目的在于更密切地联系临床实践,突出药物作用的特性,补充性味和升降浮沉等规律的不足。如同是寒性药物,都具有清热的作用,但石膏辛、甘、寒,归肺、胃、三焦经,善清肺、胃、三焦之火;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善清肝胆之火引起的湿热;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善清肾和膀胱火;鸦胆子苦寒,归大肠经,燥湿杀虫,善治阿米巴痢疾。同是温热性药物,都有祛寒作用,但石菖蒲辛温,归心经,有开窍逐痰的作用;天麻辛温,归肝经,有祛风镇惊作用;白芥子辛温,归肺经,有利气豁痰作用。药物作用的涉及面越广,相应的归经范围也就越大。如天竺黄甘寒,专归心经,有清热、豁痰、镇惊的功用;薄荷辛凉,专入肺经,有发汗、散热功能。又如黄连苦寒,善于泻火、解毒、燥湿,可归心、肝、胆、脾、胃、大肠等六经,可治这六经的热证;附子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祛除风寒湿邪,通治一切寒湿诸证,所以通行十二经;甘草甘平,补脾、润肺、调合诸药,解多种毒,也通行十二经。归经理论是前人临床实践的总结,其真正的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归经

归经

中药药性理论名词。是指一种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症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由于疾病所在脏腑经络部位的不同,症状表现也各不相同,由此某种药物能治疗某脏腑经络的病变时,便确认某药物归该经。如杏仁、苏子入肺经,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变。朱砂、茯神归心经,多用以治疗心悸失眠的心经病变。如果一种药物可以归入二经或数经,则说明了此药的治疗范围广。如杏仁入肺、大肠二经,既可治肺经的咳嗽,又能治大肠的大便燥结。石膏归肺、胃二经,既可清肺火,又能清胃火。

☚ 升降浮沉   三品 ☛

归经

指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关系结合起来,说明药物对某一经络及所属脏腑能起特殊作用。归指归属,经指经络及所属脏腑。药物一般都具有归经作用,有的还能归数经。根据归经理论,药物对其有关的经络脏腑的适应病证,能起主要的治疗作用。如天麻、全蝎等归肝经,能治手足抽搐等肝经病。归经是古人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其机理有待研究。

归经ɡuījīnɡ

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 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 谓之归经。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 归入肺经;天麻、全蝎、羚羊角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 归入肝经。所以归经是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药物有归入二经或数经的, 说明它的治疗范围较大, 例如杏仁入肺、大肠经, 能治疗肺经的咳嗽, 及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肾、膀胱、三焦经, 这些经有水湿的病症, 常用泽泻治疗。

归经

归经

归经,是说明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能起主要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中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等古本草中,少数药物已有类似归经的记载,而其理论的初步形成则在金元时期,如张元素在《珍珠囊》中就对部分药物提到十二经归属,并创立了“引经报使”之说。王好古在其所著 《汤液本草》中,记载“入”、“走”、“引”经的药物达三分之一,可见此时归经理论已经基本确立。嗣后,明代刘文泰等编著之 《本草品汇精要》,则将药物的归经作用统称为“行”。至清代沈金鳌著《要药分剂》时,始于书中改列“归经”一项,从此,“归经”二字遂成为这一理论的专用名词。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主治病证为依据的。如麻黄、杏仁用于咳嗽气喘等肺经病证有效,便将其归入肺经: 青皮、香附用于乳房、胁肋胀痛及疝气痛等肝经病证有效,便将其归入肝经。故一般而论,某一药物能治何经之病,即可归入何经,其有一药而归入数经者,则说明该药治疗之范围较广,对数经病证都能发挥治疗作用。由此可见,中药的归经,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经过反复实践,逐步发展而上升为理论的。
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随证选药,提高针对性和增强疗效,具有一定意义。例如寒性药物虽然均具清热作用,但有偏于清心、清肝、清肺、清胃等区分; 热性药物都能温里散寒,亦有温脾(胃)、温肺、温肾等差异。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应根据药物归经的特性,选择与病变脏腑经络相应的药物,方能获得理想疗效。此外,以药物归经为线索,还可探索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归经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药性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药的性能。而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有寒热虚实以及上逆、下陷等不同,归入同一经的药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泻以及降逆、升提等的区别,因此,临床用药时需将药物的各种性能结合起来,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选择用药,避免片面性。
现代研究认为,药物归经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需要继续研究加以充实与提高。同时认为,中药归经明显的药物与药理学中的“受体学说”,“十二经引经药 ”与 “载体学说”,“十二经泻火药”与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物归经与药理学中的选择作用等理论和观点,在认识方法上有共同之处,或有其内在联系。因此,采用现代药理学中的某些原理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归经学说中相应的内容,以至建立新型的归经学说,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

归经guī jīng

meridian distribution ofdrugs; channel distribution of medicines;meridian trop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