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归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归宁guī níng回家省亲。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吾子此归宁,风烟是旧经。贾岛《送崔约秀才》:归宁仿佛三千里,月向船窗见几宵。 归宁 归宁已嫁的女子回娘家探省父母称“归宁”。宁:“安”的意思,指向父母请安。《诗·周南·葛覃》:“归宁父母。”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古代风俗,每年六月六日是妇女归娘家探省父母、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其他年节日子亦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异同不一。辛弃疾《鹧鸪天》:“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又:“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此写寒食清明,农家女子趁闲归宁。 ☚ 合卺 三从四德 ☛ 归宁guī níng回家省亲。郎士元《送李骑曹之灵武宁侍》:“一岁一归宁,凉天数骑行。” 归宁 归宁回娘家给长辈请安。《周南·葛覃》三章:“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害,何也。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郑《笺》:“澣,谓濯之耳。我之衣服,今者何所当见澣乎?何所当否乎?言常自洁清,以事君子。” 《鲁诗》说:“自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 ☚ 归 归处 ☛ 归宁已嫁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诗经·葛覃》:“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澣,洗。害,何。周代制度,诸侯的夫人,如果父母健在,可以归宁; 如果父母已死,则禁止归宁,但可以派人向娘家兄弟问安。卿、大夫之妻,则无此限。 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述诸小妹语。” 探亲 探亲过省 ☚ 看望 探望 ☛ 治丧 治丧发送 发散 发丧 行丧 理丧 营丧 营葬 营兆 津送 声钟给赙 另见:办理 丧事 亲丧 棺材 丧葬具 风俗 吊唁 ☚ 治丧 装殓 ☛ 归宁 归宁中国封建时代称已婚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为归宁。周代,诸侯的夫人,如父母健在,可以归宁;如果父母已亡故,夫人本人禁止归宁,只准派人向娘家兄弟问安。卿以下无此等限制。皇帝所有的后、妃、嫔等,除遇皇帝特许省亲外,一律不得归宁。 ☚ 冲喜 吊丧(吊孝) ☛ 归宁 归宁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传统习俗,旧指新婚的女子在出嫁后回到母亲家 (即娘家) 省亲,探望父母。“归”即“回来”的意思,“宁”即是向父母双亲问好之意。“归宁”这一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诗经·周南·葛覃》中说:“归宁父母”。毛传中解释道:“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春秋左氏传》在庄公二十七年记载道:“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曰:“宁,问父母安否。”(《春秋经传集解》)另外,古代诸侯朝觐天子完毕,周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故《仪礼·觐礼》中说:“天子辞于侯氏曰:‘伯义无事,归宁乃邦。’”作为婚俗的“归宁”至今仍然在我国许多地区流行。 ☚ 用雁 上头 ☛ 归宁歸寧guī nín旧谓已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医案摘奇·胎气》:“堂侄福生之妇黄氏,新婚后归宁,时在腊月初旬。” 归宁旧时满族习俗,对夏历正月初六的一种节令称呼。流行于京师及东北地区。每年新春初一至初五,有接神、拜年、祀财神、打鬼等各种活动,所有店门均要关闭,并严禁妇女往来串门。初五叫“破五”,从此开禁。初六叫“归宁”,即为一切恢复正常之意,此后,开始一年新的生活。 归宁探望、省视父母。省称为“宁”。诸侯夫人之父母尚健在时,应亲自探望;若其父母已亡故,则使卿大夫代为回国省亲。《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左传》襄公十二年:“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杜预注:“诸侯夫人父母既没,归宁使卿,故曰礼。” 归宁回家看望父母,多指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