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归园田居(其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兴: 起。理荒秽: 除田中杂草。②愿: 指归隐躬耕园田的志愿。

【诗大意】 种豆于南山脚下,草长得茂密而豆苗却很稀疏。早起去锄草,直到月出东山之后才扛着锄头回家。乡间小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园田的志愿就好了。

【赏析】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很自觉的,而他亲自参加耕作,自食其力;尤为难能可贵。他那些优秀的田园诗,不但洋溢着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而且凝结着生活的露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归园田居》其三就是其中的代表。

起首四句,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和淡笔白描的手法如实地再现了自己到田间辛勤耕作的情景,情真景真,意境优美,着实令人神往。耕作,本极辛苦; 杂草、豆苗、月亮、锄头,亦属平常,但一经诗人笔触,顿生新意。既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蓄着醇厚的诗情。这是陶诗的魅力所在。崇尚自然的陶渊明,一旦重返自然,就把生活诗化了,连同感情也诗化了。因此,在诗人的笔下,劳动生活非但不苦,反而成了怡然自得的享受;不但杂草、豆苗似解人意,而且陪伴诗人荷锄归来的月亮简直成了他的朋友。陶渊明善于用含蓄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品读回味。“带月荷锄归”之所以宛如一幅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其奥秘即在于此。

紧承“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二句诗宛如另一幅情景交融的写意图画呈现于读者面前:夜色清明,狭长的乡间小路两旁草木丛生,月亮陪伴着荷锄的诗人踏上归途,凝结于草木之上的露珠儿似通人意,竞相表示慰劳,而沉浸于劳动后由衷喜悦之中的诗人信步而行,一任露水献上它们的殷勤,沾湿了衣裳……至此,诗人锄草后的新鲜感受已经融入月光、小径、草木、露珠之中,一个劳动者的形象就这样塑造成功了。

陶渊明之所以甘愿做一个晨出晚归、夕露沾衣的劳动者,是因为他憎恶腐朽虚伪的现实社会,始终不与它同流合污。为了保持高尚情操,他毅然归隐田园、躬耕自资,并认定它是身处乱世而洁身守志的最好途径。因此,他自觉地参加农田劳动,并于劳动中产生“秉耒欢时务”的感情。躬耕,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得到最充分的赞美。仅从这一点说,《归园田居》 其三是一首劳动的赞歌。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这两句诗收束自然,将劳动后的切身感受自然地转化成坚持归隐的信念。诗人借“夕露沾衣”喻劳动之辛苦,说它“不足惜”,动摇不了自己归隐的决心。初读这两句诗,似觉平淡,细品,方悟其妙。全诗八句,前六句抒写诗人的劳动生活,情真境美,给人以享受,引人去遐想。之所以如此,恰恰因为诗人归耕的志愿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因而,结尾二句才点明主旨: 不违此志愿,一切何足惜。如果说前六句仅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的形象,那么全诗塑造的则是躬耕园田、洁身守志的诗人自我形象。


古诗名篇《归园田居(其三)》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
 ①晨兴:早起。荒秽:荒芜。
 ②荷:以肩扛。
 ③愿:即指“归园田居”的志愿。
 
 
 【译】
 
 种豆在南山之下,
 杂草丛生,豆苗儿稀稀拉拉。
 每日我黎明即起,
 去我的豆园锄草耪地。
 入夜了,才扛着锄儿回,
 伴着一轮明月的清辉。
 田间的道陇狭狭窄窄,
 繁茂的草木将小路遮盖。
 露水滚动在草叶上,
 不觉间已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服湿了没有什么遗憾,
 只要我理想的田园生活不变。
 
 
 【评】
 此诗是描写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代表作。虽写劳动,其主旨却并非写劳作之艰辛,而是表现一种审美情趣。试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锄夜归图。艰辛自是艰辛,诗人也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呀!后两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诗全篇的眼线,是透露诗人心绪之所在。后来,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荷锄吟诗,正源于此。只不过黛玉的荷锄葬花,就更脱离了劳作本身,成为纯粹的一种审美境界。

古代名诗《归园田居(其三)》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其三)

 题解
 这首诗通过对一天劳动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情怀。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愿无违:不违背隐居躬耕的心愿。
 赏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是劳作的引子。种豆南山之下,豆苗稀少,而杂草却很多,引出下文的艰辛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写了耕种的辛劳。一早动身去山下拔除杂草,谁知到了傍晚才披星戴月,扛着锄归来。极写劳动时间之长,以照应上文的草盛,突出劳作的艰辛。“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写归来的路上,路既狭小,草木丛生,夜露凝重,沾湿衣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道出作者志向和情趣。沾湿衣衫不可惜,只要不与自己的志向违背就好。篇末揭题,把诗人摒弃世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的情志全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自然而平易,不加修饰,真实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态。同时在平缓的语调中表现深刻的主题。充分体现了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归园田居(其三)

【题 解】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组诗大约写于陶渊明归隐后的第二年春夏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诗中的“愿”有它特殊的内涵: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农事生活以及他对劳动的热爱。全诗前六句叙事,歌咏了从早到晚一天的躬耕生活;后两句议论,表明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语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了陶诗美好的内质。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这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多么美好的一幅“月夜归耕图”啊!这其间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全诗自然而传神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景、情、理为一体,展示了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并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