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归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原因

原因

由(由头;由来;由然;由缘;由绪;由趣;根由;原由;来由;端由;缘由;因由;发由) 故(原故;事故;细~;意~;借~) 因依 来头 缘始 缘因 缘故 苗头 起根 说道 所以然
原因,情由:所以 是故
原因、条件等:关系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为;~人废言) 维 唯 为此 因为
因为这个:因此
表示原因:由于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之 加以兼之
什么原因:何因 何故 何居
来去的原因和目的:来情去意
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因缘
直接促成结果的原因:近因
造成恶果的原因:恶因
其他原因:他因 他故 异故
非直接的原因:远因
直接的原因:近因
内部原因:内因
行为的内在原因:归因
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物腐虫生
久远的原因:远因
根本原由:根由
主要原因在于此:职此之由
有原因:有因 有谓
好的或坏的行为自有其原因可寻:大风有隧
没有原因:无故 无因 平白 无来由 没来由
没有任何原因或理由:无端 徒然 好好 平白无故 无缘无故 白凭无故 白眉赤眼 白眉扯眼 白眉赤脸 凭白无故

另见:结果 因素 条件 根源 病因

☚ 原因   事情的原因 ☛
归因

归因guiyin

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对归因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他重视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致力于探查行为的原因。他把行为的原因划分为两类,即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倾向的、内在的个人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情境的、环境的因素,如奖惩、机遇、任务难度等。研究表明,人们归因时总是做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自己的成绩或他人的失败常做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或自己的失败常做外归因。稳定性归因是行为产生的相对不变的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性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预测行为的再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难以预料。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归因中常会发生各种偏差。归因偏差有由于认识的局限而产生的非动机性偏差,也有由于归因者某种动机或需要在加工信息资料中产生的夸大或缩小的偏差。继海德之后,凯利、维纳等相继对归因问题进行了研究,发展了海德的研究成果。

☚ 和谐人格   原有的心理水平 ☛
归因

归因Guiyin

一种引起动机的理论假设,认为个体相信谁或什么是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影响其动机作用。威纳(B.weiner)曾就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作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有3种影响行为的归因的维度。
❶归因的维度是内控与外控。所谓内控或外控的维度就是把事件的原因或者归之于内部的因素或者归之于外部的因素;
❷稳定性。把一种结果归之于运气好是一种不稳定的归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运气是易变的。而把结果归之于能力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为能力是相对稳定的;
❸可控性。即一种原因是不是被认为处于一个人的控制之下。按照威纳的观点,对于行为归因既是外部的,又是可控制的。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由于教师给他的分数不公平,他感到沮丧,那么他对沮丧的归因就属于外部的和可控的。因为正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要对这种不公平承担责任,而且教师是可以控制自己所做的事情。归因的维度对于以后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假如一个人把生活中的成功或失败归之于外部的原因,那他就可能不会感到对于这些事件的更多的个人责任;如果强调的是内部原因,他就更可能为完成一件事而感到骄傲,并且会努力完成更多的任务。归因的稳定性的维度极大地影响到行为的坚持性和期待的变化。不稳定的归因意味着事情可能变化,所以会不考虑最初的失败而不断地对于可能得到的成功作出努力。稳定的归因则意味着事情不会变化,因此就可能长期地放弃努力,而且不会期望在这件事情上取得成功。归因的控制维度影响情绪以及对于事件的个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认为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并不属于某人的控制之下,他就会更冷静地接受这件事;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之于不可控制的“缺乏能力”,那就会导致抑制和个人的退缩。研究表明,人们归因时总是做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自己的成绩常做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做外归因。一般地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不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人们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归因中常会发生各种偏差。归因偏差既有由于认识的局限而产生的非动机性偏差,又有由于归因者某种动机或需要(如自尊)在加工信息资料中产生的夸大或缩小某一原因的动机性偏差。

☚ 威信性动机   控制点 ☛

归因attribution

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知觉的研究领域之一,指个体通过分析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以推论和解释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意义的估计与态度,以及对行为的预见与控制。其主要研究的问题: (1)心理活动发生的条件; (2) 社会推断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做出合理推断; (3) 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的期望与预测问题,即从过去特定的行为结果预测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归因从五个维度对行为原因分类: (1)根据原因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分为个人性向归因 (内归因) 和情境归因(外归因),前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个人内在的性向因素如人格特征等,后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外部环境因素; (2) 根据原因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分为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前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能力、工作难度等稳定因素,后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情绪、机遇等不稳定因素;(3) 根据原因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分为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前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可控制的因素,后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4) 根据原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为一般归因和特殊归因,前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一般或普遍的因素,后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特殊或个别的因素; (5) 根据原因的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分为可预见性归因和不可预见性归因,前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可预见性的因素,后者将行为原因归属为不可预见性的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归因风格,并且可以进行训练,从而运用与教育、心理治疗等实践领域。日常生活情景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归因偏差,即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外归因,而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内归因,并被称为基本的归因谬误。归因思想最早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F. 海德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50年代末至70年代曾构成社会心理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

归因

归因attribution

人们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认知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根据其自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归因的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奥地利裔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内归因亦称“素质归因”,指将行为归因于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归因亦称“情境归因”,指将行为归因于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但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为综合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ernard Weiner,1935— )在20世纪70年代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包括: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 最小-最大策略   内归因 ☛
归因

归因

人们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认知过程。即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通常可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

☚ 认知吝啬鬼   基本归因误差 ☛
000012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