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强直性脊柱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强直性脊柱炎

病名。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并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并以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系原因尚不清楚的以侵犯脊柱为主的多关节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过去曾误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实为一独立疾病。本病有种族倾向,白人多发,且有家族多发史,20~30岁为发病高峰,男性多见。脊柱病变达70%,其他关节以下肢关节患病率高,且不对称。关节病理改变主要在肌韧带附着点处,可引起钙化和骨化乃至生成骨赘,影响关节的功能。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系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疾病。好发于15~30岁男性。、有遗传因素,损伤与感染可能是诱因。病变逐渐向上发展,当累及颈胸椎时,可出现束带样胸痛,咳嗽加重,头转动不便。最后脊柱骨性强直,并呈驼背畸形。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破坏、间隙变宽,软骨下骨硬化致密;继之增生融合;最后形成典型的竹节样脊柱。早期可用药物治疗并防止发生畸形,晚期可行矫形术。

强直性脊柱炎qiángzhíxìngjǐzhùyán

病名。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骨化和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胳及四肢大关节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骨化和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过去误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枢型或变异型。由于患者类风湿因子多阴性,合并有高频率HLA-B27,临床上与类风湿关节炎有诸多不同,故目前多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男性青少年易患病,男女比为2~10:1。40岁以上及儿童少见。患病率因人种而异,高加索人为1~10/1000,印第安人占男性人口的6~13%。HLA-B27 阳性率在我国人群为3~7%,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占80~90%;在白种人为6~8%,病人中占95~98%;在日本人为1%,病人中为95~98%。在我国HLA-B27阳性人群中约有20%患病。HLA-B27阳性脊柱炎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HLA-B27阳性者约占50%,其中4~20%出现本病的临床和X线表现。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不明。调查发现本病发病虽与HLA-B27阳性有关,但并非绝对,如美国黑人脊柱炎患者仅50%为B27阳性。有资料证实活动期患者大便中肺炎杆菌检出率增高,多数并发前列腺炎。说明除B27基因外,其他如感染性因子亦参与发病。
病理 病变累及中轴骨,包括骶髂关节,椎间盘,脊突和脊肋关节;前中轴关节包括胸骨柄,胸锁关节及耻骨联合;大的近端滑膜关节如髋、膝和肩。关节组织炎变的主要部位是纤维软骨,其他有软骨下骨、关节囊、椎间盘的纤维环,脊柱周围的韧带,骨的韧带附着点,骨膜以及个别的滑膜组织。所有上述受累组织在早期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滑膜增生,继之软骨破坏,纤维化,钙化,骨化和骨桥形成,最终导致特征性骨强直。关节外的炎变包括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致使主动脉环扩张,造成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纤维组织伸入房室间隔膜部,可侵犯房室束引起传导障碍。
临床表现 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为间断性或持续性下背痛和发僵,清晨或长久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夜间翻身困难,疼痛常迫使患者起床活动以解除不适。脊柱受累自下而上,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活动受限及畸形。半数以上患者在病程中,或在下背痛之先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肩及踝受累居多。足跟痛有特征性。其它小关节少发。膝、踝关节虽易发滑膜炎,但经过良性,不遗留残疾。髋关节的发病率为36~66%,常为双侧,多发于病程早期,局部疼痛,运动受限,1/3发生强直畸形,为本病致残的重要原因。骶髋关节及椎旁肌肉压痛为早期阳性体征。随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部屈伸受限,胸廓扩展范围缩小,颈椎凸向后方。晚期脊柱呈“竹节状”强直。
少数患者有低热,乏力,厌食,体重下降和贫血,3~5%的病例有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20~30%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且易复发。晚期患者可发生上肺纤维化及淀粉样变性。寰枢椎发生半脱位或脊柱骨折可致脊髓压迫症。马尾综合征为少见并发症,可发生于长期患病者。严重病例有轻度贫血,大部分病例血沉增快,活动期血清C-反应蛋白、肌酸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及γ球蛋白可增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阳性率为90~95%。近年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39%本病患者血清存在抗果蝇多线染色体93D抗体,为本病的标记性抗体,具有诊断意义。X线改变具有特征性。最早发生在骶髂关节,为边缘模糊,骨质糜烂,斑点状硬化,间隙狭窄、增宽或消失。耻骨联合,坐骨结节、髂骨边缘和肌腱附着点(如跟骨)的骨质糜烂,伴有邻近骨质的硬化及新骨形成。早期的脊柱X线征有腰椎变直,椎体呈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继之,沿椎间盘的侧面和前面出现韧带骨赘,垂直延伸,发展为连接椎体的骨桥。在晚期这种广泛的骨化性骨桥表现,有“竹节状脊柱”之称。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应有X线证实的双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并具有至少1条以下临床条件:
❶腰椎三个方向的运动(前屈、侧屈和后伸)受限;
❷腰背疼痛或过去有疼痛史;
❸胸廓扩展在第4肋间隙测量<2.5cm。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❶致密性骨炎:为骨软骨下骨的一种无症状性骨硬化,只发生在骶髂关节的肠骨面,见于女性;
❷Reiter综合征和银屑病关节病的脊柱炎症状均较轻,韧带赘多发生在椎体的一侧,两种疾病均有不同的关节外表现。
治疗 早期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减轻僵硬,抑制炎症反应及预防畸形。晚期则应减缓畸形的发展和通过手术方式纠正某些畸形。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及消炎痛栓剂100mg,置入肛内,每晚1次,疗效显著而迅速。不能耐受上述药物者可以选用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如炎痛喜康,布洛芬等。水杨酸盐的效果差。皮质激素只用于治疗虹膜炎。避免能导致疼痛的体力活动,睡硬板床,取仰卧位,进行体位锻炼,增强肌肉及呼吸运动,维持脊柱的最佳位置。对有强直危险的关节,为了保持最适宜的功能位置,宜使用夹板或支托。经过慎重选择的严重畸形患者,脊柱截骨术对纠正已固定的屈曲畸形可以取得显著的改善,但有发生手术合并症的危险。髋关节失能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其他手术有助于矫正畸形。
预后一般良好。3/4或更多的患者能正常生活及就业,不足10%发生严重残疾,一般需要10~20年。除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继发于淀粉样变的尿毒症及寰枢椎半脱位与脊髓受压外,疾病本身罕有引起死亡。

☚ 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脊柱关节病   Reiter综合征 ☛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中轴骨胳及四肢大关节,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过去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枢型或其变异型。类风湿因子阴性及合并有高频率HLA-B27,故本病已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男性青少年易患病,男女之比为2~10:1,40岁以上及儿童少见。
患病率因人种而异,高加索人为1~10/1000,印第安人占男性人口的6~13%。HLA-B27阳性率在我国人群为3~7%,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占80~90%;在白种人为6~8%,病人中占95~98%;在日本人为1%,病人中为95~98%; 在我国大约在HLA-B27阳性人群中有20%的人患病或患另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HLA-B27阳性脊柱炎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HLA-B27阳性约占50%,其中4~20%出现临床和X线表现。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不明。调查发现本病发病虽与HLA-B27阳性有关,但这种合并并非绝对,如美国黑人脊柱炎患者仅50%为B27阳性。有资料证实疾病为活动性的患者大便中肺炎杆菌检出率增高,多数并发前列腺炎。说明除B27基因外,其他如感染性因子亦参与发病。
病理 病变累及中轴骨,包括骶髂关节、椎间盘间隙、骨突和脊肋关节;前中心关节包括胸骨柄、胸锁关节及耻骨联合;大的近端滑膜关节,如髋、膝和肩。关节组织炎变的主要部位是纤维软骨,其他有软骨下骨、关节囊、椎间盘的纤维环、脊柱周围的韧带、韧带的骨附着点、骨膜以及个别的滑膜组织。所有上述受累组织在早期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滑膜增生;继之以软骨破坏,纤维化,钙化,骨化和骨桥形成;最终导致特征性骨强直。关节外的炎变包括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致使主动脉环扩张,造成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纤维组织伸入房室间隔的膜部可侵犯房室束引起传导障碍。
临床表现 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为间断性或持续性下背痛和发僵,清晨或长久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夜间翻身困难,疼痛常迫使患者起床活动以解除不适。脊柱受累自下而上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活动受限及畸形。半数以上患者在病程中,或在下背痛之先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肩及踝受累居多。足跟痛有特征性。其他小关节少发。膝、踝关节虽易发滑膜炎,但经过良性,不遗留残疾。髋关节的发病率为36~66%,常为双侧,多发于病程早期,局部疼痛,运动受限,1/3发生强直畸形,为本病致残的重要原因。骶髂关节及椎旁肌肉压痛为早期阳性体征。随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部展伸受限,胸廓扩展范围缩小,颈椎凸向后方。晚期脊柱呈强直状。少数患者有低热、乏力、厌食、体重下降和贫血,3~5%的病例有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20~30%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且易复发。晚期患者可发生上肺纤维化及淀粉样变性。寰枢椎发生半脱臼及脊椎骨折,可致脊髓压迫症。马尾综合征为一少见并发症可发生于长期患病者。严重病例有轻度贫血,大部分病例血沉增快,活动期血清C-反应蛋白、肌酸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及γ球蛋白可增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阳性率为90~95%。近年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39%患者血清存在抗果蝇多线染色体93D抗体,为本病的标记性抗体,具有诊断意义。
X线改变: 最早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消失,骨质疏松或呈斑点状硬化。耻骨联合、坐骨结节、髂骨边缘和肌腱附着点(如跟骨)的骨质疏松,伴有邻近骨质的硬化及新骨形成。早期的脊柱X线征有腰椎变直,椎体呈方形,椎小关节面模糊。继之,沿椎间盘侧面和前面出现韧带骨赘,垂直延伸,发展为连接椎体的骨桥;晚期呈“竹节状脊柱”。
诊断 应有X线证实的双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并具有至少一项的下述临床条件:
❶腰椎三个方向的运动 (前展、侧展和后伸)受限;
❷腰背疼痛或过去有疼痛史;
❸胸廓扩展在第4肋间隙测量<2.5cm。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❶致密性骨炎: 为肠骨软骨下骨的一种无症状性骨硬化,只发生在骶髂关节的肠骨面,见于女性。
❷Reiter综合征和银屑病关节病的脊柱炎症状均较轻,韧带赘多发生在椎体的一侧,以及两种疾病均有不同的关节外表现。
治疗 早期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减轻僵硬,抑制炎症反应及预防畸形。晚期则应减缓畸形的发展和通过手术方式纠正某些畸形。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及消炎痛栓剂100mg,置入肛内,每晚1次,疗效显著而迅速。不能耐受上述药物者可以选用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如炎痛喜康、布珞芬等。水杨酸盐的效果差。皮质激素只用于治疗虹膜炎。避免能导致疼痛的体力活动,睡硬板床,取仰卧位,进行体位锻炼,增强肌肉及呼吸运动,维持脊柱的最佳位置。对有强直危险的关节为了保持最适宜的功能位置宜使用夹板或支托。在经过慎重选择的严重畸形患者,脊柱截骨术对纠正已固定的屈曲畸形可取得显著的改善,但有发生手术合并症的危险。髋关节失能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其他手术有助于矫正畸形。
预后 一般良好。3/4或更多的患者能正常生活及就业,大约10%患者在发病后10~20年发生严重残疾。除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继发于淀粉样变的尿毒症及寰枢椎半脱位与脊髓受压外,本病罕有引起死亡。

☚ 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脊柱关节病   Reiter综合征 ☛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为脊柱各关节,包括骶髂关节、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至晚期,各关节发生骨性融合,韧带骨化,脊柱呈强直状态。本病在我国北方较多,南方较少。男性发病率约占90%。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壮年。自类风湿因子(R.A)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查出后,证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现称前者为“血清阴性”多发性关节病和后者分开。最近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现多数有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证明该病有遗传因素。损伤、感染等可能是诱发原因。
病理改变和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邻近关节的骨质增生较多,软骨和关节下的皮质骨毁损,常有纤维和骨质融合,关节周围组织变性和钙化,脊柱前纵韧带先受到影响,在椎体之间形成骨桥成竹节样。
临床表现 可分为脊柱症状前期及脊柱症状期。在脊柱症状前期,两侧骶髂关节一般已有改变,此外病人还有髋部、踝部及臀部等风湿痛,为间歇性,周身状况良好,此期因症状较轻,可经历3~5年,病人及医生多未重视,易于漏诊。
脊柱症状期的早期症状为下腰部及臀部疼痛,肌肉痉挛及僵硬。周身感倦累,体重减轻,有恶心及发热等。胸廓僵硬,休息后症状往往加重,经活动后减轻,疼痛在用力时加重。较晚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根性神经痛,有时有束带感或放射至下肢,约40%有坐骨神经痛。
检查显示腰部明显平坦,骶棘肌显著痉挛,脊柱僵硬,胸部扩张受限。一侧或两侧骶髂关节及腰棘突部有压痛或叩击痛,腰骶部可有部分区域感觉过敏。20%有虹膜炎。有时并发心脏及主动脉疾患。
随着病变的进展,各脊柱关节逐渐强直,疼痛减轻,腰背肌萎缩,胸腰部屈伸活动受限,病变可上升至颈上部。有时一侧或两侧髋关节可被累及。
晚期病人出现驼背畸形严重者,站立时不能前视,只能看到两足及足前方不远处。由于颈、腰部不能旋转,侧视时必须转动全身。胸部平坦,呼吸时胸部扩张受限或丧失。如髋关节受累,呈摇摆步态。
实验室检查,胶乳试验阴性,病人多数有HLA-B27。急性发作时,血内白细胞增多,并有继发性贫血,血沉加速,尿17-酮皮质类固醇升高。
X线片见早期两侧骶髂关节边缘模糊不清,软骨下皮质骨密度减退,呈绒毛状,间隙加宽(假性增宽)。因脱钙不规则,可呈锯齿状,或串珠状。软骨被破坏后,关节两侧骨质出现密度增加,使关节逐渐融合。脊柱改变在侧位片上椎体呈“方形”,胸腰段尤为明显,其成因为椎体前方中部的前纵韧带渐行钙化,凹陷处被填平所致。胸腰椎普遍显示骨质疏松,骨小梁减少,椎体边缘清晰。关节突关节边缘模糊不清,继之关节腔阴影消失,因新骨增生,使关节融合,周围骨质隆起、增大,同时棘上、棘间韧带逐渐钙化,故在正位片上脊柱中部及左、右两侧出现三条纵行密度增加的条状阴影。有的病人纤维环外层纤维在某一平面的一侧或两侧也有钙化,状如竹节,称为竹节样脊柱。
上述脊柱X线改变绝大多数为上行性,极少数先出现于颈段,而后下行。常侵犯髋关节,胸锁关节、颞颌关节也可被累及。
早期确诊非常重要。诊断依据为15~30岁左右男性;3~5年来有游走性疼痛; 应拍摄两侧骶髂关节X线片,如两侧关节已有改变,即可确诊。并说明疾病不仅存在,且已非早期。
一侧骶髂关节受累,多为关节结核。如同时有周围关节类风湿病变或其它脊柱类风湿特点时,应定期复查,慎重随诊。
治疗 可分脊柱症状前期及脊柱症状期两个阶段,而以早期确诊及治疗更为重要。
脊柱症状前期: 如能在这期间得以确诊,可在腰骶部用深度X线放射治疗,可止痛并控制病理过程。但有发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横断性脊髓炎危险。
❶全身疗法: 在脊柱症状急性发作时,病人应卧床休息。给富于蛋白、维生素C及易消化食物。有炎性灶 (扁桃体炎、副鼻窦炎等)时,宜及早治疗。急性症状消失后鼓励活动和深呼吸,应注意到脊柱将来不免有骨性强直,应强直在向前看位置,切忌前屈。
❷药物疗法: 应正规使用水杨酸制剂及非激素抗炎药物(如保泰松),后者对本病有明显止痛疗效,用药时注意剂量,期限要适当,须严格观察,按时查血及时减量、停药或换药,因使用不当可发生副作用如噁心、呕吐、胃出血、多核粒细胞减少、皮疹,甚至水电解质紊乱和血质不调等。
脊柱症状期: 本病后期主要畸形为驼背。由于腰背疼痛及呼吸不畅,病人坐或卧床时,腰背及髋关节多喜屈曲姿势以缓解症状,久之即导致驼背。当脊柱关节未融合时,病人在仰卧或俯卧后畸形即减轻或消失。为了预防畸形,应嘱病人于休息时尽少半坐或侧卧,严格坚持仰卧或俯卧在板床上。
病人就诊时,呈有驼背,但各脊柱关节尚未骨性融合,也可采用 “平卧”及牵引疗法。病人仰卧于厚垫硬板床上,头、背部、臀部及下肢垫薄枕,使病人舒适卧床。垫物系由多数薄枕集成,每20分钟左右撤出一个以纠正驼背每次平卧一小时,每日上、下午及晚间各一次。如病人耐受良好,每日可增加1~2次。为了提高效率,仰卧时可加用骨盆牵引,在髂嵴部横置一骨盆牵引带,将床脚抬高约25~30cm,在牵引带下方两侧钢环上,缚以绳索,通过床尾部滑车向下牵引,各侧系重量4~6kg。通过躯干向上的重力及重物向下的牵引力,可渐使脊柱畸形“伸直”。仰卧时病人腰背部必须切实垫妥,避免造成压迫溃疡。
病人来院时已形成驼背,且关节已有骨性融合,非手术疗法不能奏效,宜考虑采用脊柱截骨术。手术适应证:
❶基本条件: 驼背畸形严重,胸腰椎各关节已完全骨化,属青壮年,因工作或生活需要,迫切要求矫形者。
❷符合基本条件,但仍有腰背部疼痛,血沉仍高,经药物治疗,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者。
❸符合上述条件,但两髋关节已融合,颈椎也有畸形,应先行髋关节成形术并获得良好效果时,方行腰椎截骨术。如有必要,术后再做颈椎截骨术。
禁忌证为年老体弱,心、肺、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周身炎症尚未被控制者; X线检查腰椎侧位片显示腹主动脉有钙化者。
本手术系在腰椎后部截除一楔形骨块,使腰椎前凸增加,胸腰部后伸,以代偿驼背畸形。手术一般均在局麻下进行。术前需正确测量驼背畸形之角度,也即需要截除骨块的位置大小和角度。术时病人侧卧于矫形手术台上,畸形较小时也可采用俯卧位。截骨部位最好在腰23或腰3~4之间。术前定位非常重要。
(1)腰椎截骨术: 以腰2处截骨为例,显露腰2~2椎板和关节突,侧方需显露相应横突,截骨范围包括腰2棘突下方大部及下关节突大部, 腰棘突上方小部及上关节突的全部。根据截骨角大小作楔形截骨,其角顶置于腰2~3间盘后下部。截骨平面的纤维环仅有一侧较薄骨化时可不切断;如两侧都已骨化,且骨化层较厚时,宜于手术时将骨化的纤维环切断。截骨时要稳握骨刀,稳准前进,要妥善保护脊髓。截骨面要平直,两侧要对称。不可遗留碎骨屑于手术野,要彻底止血。截骨完毕后,应用矫形架进行矫形。俯卧位时即施加下压力。待截骨断面对紧,畸形即矫正,同时亦不能使脊髓受到牵力。
以后用骨刀凿除剩余腰23椎板及关节突的皮质骨,将截骨块剪成条状,堆放在剩余的腰23椎板及关节突的骨粗面上做植骨。然后用脊椎钢板及栓钉坚牢固定腰12棘突。
术后病人宜俯卧,翻身时应小心滚动,截骨处的躯干上下部要同时一齐翻。两周后包石膏背心下地活动,术后约8周改换钢支架,直至植骨完善融合。术后病人如仍有腰背痛及血沉较快,仍宜多取平卧,并应继续药物及全身治疗。
(2)颈椎截骨术: 除前述腰椎截骨术各项指征外,当腰椎截骨术后,颈部仍有明显屈曲畸形者,宜行此手术矫正。手术原理及要点基本与前述者相同。病人俯卧于可升降的面托上。截骨部位为颈7~胸1, 椎板切除包括颈下方小部,颈7~胸1全部,胸2上方小部及颈7~胸1两侧关节突。截骨完毕后,将面托徐徐上升,使截骨面对合。给予牢固的棘突钢板固定。手术操作必须精确细致,避免造成脊髓或神经损伤。术后用包括头颈在内的石膏背心固定。应仰卧两周后,再下床练习行走。其他与前述相同。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牛皮癣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脊柱和骶髂关节发生强直病变的慢性疾病。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男性发病较高,男女比例为9:1。可因损伤、感染、风湿而诱发。病理改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软骨和关节下的骨皮质损坏,关节周围组织变性和钙化,邻近关节的骨质增生,在椎体之间形成骨桥。临床表现,早期两侧骶髂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进展,从腰骶关节向上侵占至胸椎关节、颈椎关节,两侧骶棘肌痉挛及僵硬;后期骨性强直,出现脊柱后凸畸形,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X线片示两侧骶髂关节边缘模糊,软骨下皮质骨密度减退,间隙始则加宽,软骨被破坏后出现骨质增生,后期增生的骨质上下相互融合成骨桥,出现竹节样脊柱。
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效果显著,不仅能控制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疾病的进展,而且对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后期已形成骨性强直的患者效果不甚理想。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祛风,滑利关节为主。骶髂关节部治疗方法:
❶患者取俯卧位,医者施法于骶髂关节部,同时配合髋后伸和外展的被动运动,幅度从小到大。
❷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在患侧腹股沟和内收肌用法,配合“4”字型被动运动,或嘱病员睡在床边,整个患侧下肢垂在床外,医者在腹股沟同时,一手按压大腿部, 达到髋后伸的被动运动。
❸患者侧卧,作骶髂关节斜板法结束。腰背部治疗方法:
❶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和大腿部分别垫2~3个枕头,高度约为20cm,使腹部悬空,两肘臂放于枕旁,医者站于病床一侧,在腰背部、脊柱及两侧膀胱经用法3~5分钟, 并边边配合腰背部按压动作;接着按揉膈俞、肝俞、肾俞、大肠俞。
❷患者坐位,稍弯腰,医者站于患者一侧用肘尖自上而下按压两侧膀胱经,并擦热脊柱和两侧膀胱经;再令患者两肘屈曲,两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医者站于背后,以膝抵住患者背部,两手握住患者两肘,作脊柱前后屈伸的动作,患者配合深呼吸运动8~10次,前屈时呼气,后伸扩胸时吸气;最后擦膻中、乳中,以宽胸理气。颈椎部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势,医者用按揉法于风池、风府、大椎穴;再施法于颈背、肩背部,边边配合颈椎屈伸和左右旋转动作; 然后拿风池、风府及两侧胸锁乳突肌和肩井部,以痠胀为度;并擦两侧颈肩部,以热为度;最后摇颈部。

☚ 骨性关节病   椎骨错缝 ☛
000200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