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资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资平1894,一作1893、1895—1959,一说1947广东梅县人 张资平
张资平
张资平 张资平1893—1959小说家。广东梅县人。1911年留学日本进同文书院,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次年回国,出版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任武昌第四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4年到上海专事创作。1928年创办乐群书店,主编《乐群》月刊。1932年与丁丁、曹雪松等组织絜茜社,出版《絜茜》半月刊。1940年参加南京汪伪组织,沦为汉奸。他的早期作品或写中国留学生的苦闷,或写因社会地位而引起的悲剧,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后期作品以描写男女青年性爱为主题,着重表现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哲学,被称为“三角恋爱的小说作家”,在青年中风靡一时。作品产量极大。有长篇《苔莉》《飞絮》《上帝的女儿们》《爱力圈外》等,短篇小说集有《蔻拉梭》《爱之焦点》等。另有《欧洲文学史纲》。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矿物学和化工方面的编译工作。有《张资平小说集》。 ☚ 陈衡哲 丁西林 ☛ 张资平 张资平1893—1959.12.2原名张星仪。曾用名张伟民、张星海。笔名有张声、秉声、维祖、张古梅等。广东梅县人。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在私塾读书。1906年进入教会办的广益中西学堂。自幼接受中西混杂的教育。1910年考入两广高等巡警学堂。1912年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同文书院、明治大学预科、日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1919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在日本学习期间结识了郭沫若等人,1920年开始酝酿成立创造社,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在东京帝大学习期间,他于191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约檀河之水》,同时开始写《冲积期化石》,于1922年2月出版,被认为是新文学初期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这期间他还写了《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小说多种。这些作品是写实的,揭示了社会黑暗,具有反封建色彩。1922年归国后,与创造社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到中外合营的蕉岭铅行任经理兼技师,业余仍从事文学创作。1924年因矿山经营失败,应聘去湖北武昌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他曾在郭沫若的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的国际宣传局任职。大革命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参加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从日本归国到武汉时期,他结集的短篇小说有《爱之焦点》(1923年)、《长堤湖畔》(1925年)、《雪的除夕》和《不平衡的偶力》(1927年)、《植树节》(1928年)等,中、长篇小说《飞絮》(1926年)、《苔莉》(1927年)、《最后的幸福》(1927年),以及翻译作品和文艺理论著述等,他的创作成果十分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内容庞杂,有对知识分子贫困的不平,也有对社会黑暗的揭示,但主要还是描写爱的纠葛、公式化的三角恋爱关系。到上海后不久,他即与创造社脱离关系,开办乐群书店,出版《乐群》杂志。一度发表过带有“左”倾色彩的著述,后又攻击普罗文学。1930年参加邓演达的第三党任中央委员。不久脱离,开始到大学任教。1932年他在《申报·自由谈》连载长篇小说《时代与爱的歧路》,开始以一系列作品,重蹈三角恋爱的老路,受到文坛批评。他的文学创作也从此步入末路。1933年后与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有过密切关系。1938年他回到上海后,开始与日本侵略军方面有所接触,为他们办杂志、当编辑。1939年日本当局发起兴亚建国运动,他是骨干人物之一。抗战胜利后,1947年因汉奸罪被捕入狱,不久获释,曾化名写过《隔叶黄鹂》、《绕弦风采》等小说。建国后曾在中文补习学校代课,于1955年被捕,判刑二十年,在安徽省劳改农场服刑。1959年病死。 ☚ 张爱玲 张紫薇 ☛ 张资平1893—1959小说家。广东梅县人。曾留学日本。创造社最早成员之一。有《冲积期的化石》、《飞絮》、《苔莉》等作品。擅长描写爱情纠葛,作品有浓重的肉欲气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