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益州画像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 “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 “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 “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 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系之以诗曰:

天子在祚,岁在甲午。西人传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公来于于。公谓西人: “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尔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11)。公宴其僚,伐鼓渊渊(12)。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闺闼闲闲(13)。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仓庾崇崇(14)。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15)。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 “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注释】 ①至和:北宋仁宗年号。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②朋兴: 一同兴起。朋,一齐,一同。③“蜀人”二句: 时张方平以侍讲学士从滑州移知益州,尚未到任。当时谣传侬智高 (已归附朝廷的壮族首领) 在南诏 (今云南省境内),将侵犯益州。于是地方官调兵筑城,百姓惊扰。朝廷闻报,调发陕西步骑兵到蜀郡防守,并催促张方平赴任平乱。张方平断定是谣言,把戍卒送回陕西; 正月十五灯节,又故意三个晚上不关城门。后来抓到造谣的人杀了,益州的人心便安定了下来。④攲 (qi): 倾侧不平。⑤繄 (yi): 是,这,此。指代张方平的措施。尔繄以生,即尔以繄生。即你们靠他的措施活下来。⑥砧(zhen): 古代刑具,即铡刀下面的砧板。砧斧: 代指严刑峻法。⑦齐民: 平民。齐,相等,无贵贱之别,都是平民。⑧祚 (zuo): 此指皇位。⑨纛(da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舒舒: 伸展飘扬的样子。⑩暨暨 (ji): 果敢刚毅的样子。于于: 行动舒缓自得的样子。(11)囿 (you): 园林。骈骈 (pian): 茂盛的样子。(12)渊渊: 鼓声。(13)闺闼 (ta): 闺房,内室。闲闲: 娴静从容的样子。(14)芃芃 (peng): 茂密丛杂的样子。仓庾 (yu): 即仓廪,储藏谷物的场所。庾,露天堆谷的地方。崇崇: 高大。(15)股肱 (gong): 比喻帝王左右的得力大臣。股,大腿; 肱,手臂从肘至腕的部分。

【译文】 至和元年秋天,蜀人传言,有敌寇侵犯到了边境,边防驻军也在夜里惊呼乱叫,野外的人家都走光了。谣言传开,京城也震惊。正好碰上在选择益州的人选。天子说: “不要延误养成祸乱,也不要助长叛变发生。大家意见纷纷,但朕自有主张。外敌不足为忧,担忧的是叛变从当地发生。既不可单作礼乐教化,又不可只仗武力镇压。只从朕的几个大臣里选,谁能办好这件夹在文武间的事,就派谁去那里安抚朕的军队。” 于是都推荐说: “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 “就这样。” 张公以父母年老为由来推辞,不准,就立即赴任。当年冬天,十一月来到四川。到任那天,就遣回集结的军队,撤除战备。派人告知各郡县官员: “外敌来由我处理,无需你们辛苦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清晨,四川人欢庆春节和往年一样,得以平安无事。又过一年的正月,人们告知将为张公留像于净众寺,张公禁止不住。

眉山苏洵对大家说: “还未叛乱时容易治理,已经叛乱也容易治理。有叛乱苗头还不见叛乱的形迹,这叫 ‘将乱’; 将乱最难治理,既不可用治乱方法操之过急,又不能认为无敌而放松治理。元年秋季,就像器皿倾斜,但还没有掉地一样,只有你们张公,安定地坐在它旁边,脸色不变,慢慢地起来把它扶正了;扶正后,又慢悠悠地退回去,没有骄傲神情。替天子管理百姓不知疲倦,是你们的张公。你们靠他的措施活下来,张公就是你们的重生父母。张公曾对我说:‘百姓无固定习性,只看上面怎么对待。人们都说: 蜀人多变。于是就以对付盗贼之心对待他们,用惩治盗贼的方法惩治他们。对那些并起脚不敢喘大气的老百姓,却用砧板铡刀等酷刑严法对待。于是老百姓才开始狠心把自己借以养活父母妻小的身体,扔给盗贼,所以蜀地常常大乱。若用礼教约束,用法律管理,惟有蜀人最容易管了。至于逼急了发生变乱,即使齐鲁这些地方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的心意来对待蜀人,蜀人也会用齐鲁人来要求自己。像那种肆意超出法律之外,用威严劫扰平民,我是不忍心做的啊。’ 啊! 爱蜀人这么深,待蜀人这么厚的,在张公之前,我从没有见过。” 大家都拜了又拜,磕头说: “是这样啊!”

苏洵又说: “张公的恩情在你们心头,你们死了,会传给你们的子孙; 他的功勋会有史官记载,用不着画像来留传,何况张公也不愿意,怎么样?” 大家都说: “张公哪在乎这个? 虽如此,但在我们心里放不下。如今平日里听到一好事,必问那人姓名,连他居住在哪里,以至于他的高矮胖瘦美丑等形状; 甚至询问他平生嗜好,以想象他的为人。而史官也记载这些在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让天下的人将他想在心里,就现在眼前; 现在眼前,所以想在心里就更牢固从这点看,画像也不是没有帮助啊。” 苏洵没有话反驳他们了,就替他们记载下来。

张公是南京人 (今河南商丘),为人慷慨,保持大节,宽洪大量,闻名天下。国家有大事发生,张公是可以托付的。我写了首诗来称颂他的事迹:

天子在位,甲午那年。蜀人谣言,有敌寇侵扰边疆。朝廷文武,谋士纷纷如云。天子一哼,派遣张公。张公从东方来,旗帜飞舞。蜀人围观,充塞小巷大路。说张公坚毅,他来得自如。张公对蜀人说: “安抚你的家室,不要听传谣言。谣言不吉祥,还是去跟平常一样: 春天采你们的桑,秋天扫你们的场。” 蜀人叩头: “张公是我们的父兄。” 张公住在西园,草木茂盛。张公宴请同僚,击鼓声声。蜀人前来观看,祝愿张公万寿无疆。如今美丽的姑娘,在闺房悠闲;呀呀学语的孩子,已能说话。但张公没来时,等待你们的是被丢弃。禾麻繁茂,谷仓高高。感慨我们的妇女孩子,为丰年快乐。张公在朝廷,是天子的得力助手。天子叫回,张公怎不遵命? 建了座庄严的大堂,有厅有回廊。张公的画像安放中间,穿着朝服,帽上缀着长缨。蜀人互相告勉: “不敢荒废贪安。张公虽回京城,但画像还在厅堂。”

【鉴赏】 张益州,即张方平,曾任益州 (今四川成都) 知州,所以有此称谓。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秋,益州地区流言四起,秩序骚乱,朝廷选派张方平前往治理,很快恢复了平静。张方平任满返京时,益州人民画其像于净众寺,以表达爱戴怀念之情。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一事迹。文章先记叙张方平平定蜀乱的政绩和蜀人为其画像的经过。然后以作者与民众对话形式就平乱、治蜀展开议论,认为“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治蜀要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不可 “威劫齐民”,“急之而生变”,进而阐明留像的意义。最后仿《诗经》雅颂风格作颂辞一首,盛赞张方平治蜀政绩,勉励蜀人。全文叙事简明,用笔刚健; 议论一问一答,深入具体; 颂辞华贵典雅。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这篇庄重堂皇的歌颂文章。

字数:3603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43-446页.

古诗文《张益州画像记》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益州画像记

 

[宋] 苏 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11):“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12),遂行。冬十一日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13),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14)。”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15)。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16)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17):“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18),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19)。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20),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21)。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22)。为天子牧小民不倦(23)。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24)。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25)。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26)。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27),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28)。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29),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30)。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31)。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32)。’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33)!”皆再拜稽首曰(34):“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35),无以像为也(36)。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37),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38)。今夫平居闻一善(39),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至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40)。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41)。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42)。”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43)。天下有大事,公可属(44)。系之以诗(45),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46)。西人传言,有寇在垣(47)。庭有武臣,谋夫如云(48)。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49)。西人聚观,于巷于涂(50)。谓公暨暨,公来于于(51)。公谓西人,安尔室家(52)。无敢或讹,讹言不祥(53)。往即尔常,春尔条桑,秋而涤场(54)。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55)。公宴其僚,伐鼓渊渊(56)。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闺闼闲闲(57);有童哇哇,亦既能言(58)。昔公未来,期汝弃娟(59)。禾麻芃芃,仓庾崇崇(60)。嗟我妇子,乐以岁丰(61)。公在朝廷,天子股肱(62)。天子曰归,公敢不承(63)? 作堂严严,有庑有庭(64)。公像在中,朝服冠缨(65)。西人相告,无敢逸荒(66)。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注解〕
 ①本篇选自苏洵《嘉祐集》。张益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太守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今河南商丘一带)人。《宋史》本传称其“少颖悟绝伦”,“慷慨有气节”。至和时以侍读学士知滑州,徙益州。②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年号(公元1054年—1055年)。③野,村野。居人,居民。④京师,京都。此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⑤方,正当。择帅,指选择征伐边寇的将领。⑥毋养乱,毋助变,指不要因延误时机而酿成乱子,也不要因处理过急而激其生变。⑦朋兴,犹言纷起。朕,秦以后天子的自称。⑧外乱,指边寇入侵。中起,内部发生。⑨以文令,用公文下令安抚。以武竞,用武力镇压平息。⑩孰,谁。此句谓谁能在文武之间采用折衷的处理方法。其,当,表示祈使。抚,安抚。师,军队。(11)推,荐举。(12)以亲辞,以要照料双亲为由加以推辞。不可,不允许,未获准。(13)归屯军,召回戍守的士卒。撤守备,撤除守备的设施。(14)“寇来”二句,言如寇来自有我在,不用你们操劳费心。(15)朔旦,元旦,阴历正月初一。(16)净众寺,在益州(成都)西北,又名万福寺。禁,阻止。(17)眉阳,苏洵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眉阳即眉山,故称。(18)萌,萌芽,迹象。(19)急,急躁,紧迫。弛,松懈,怠慢。(20)如器之攲(qi欺),形容局势可危,如器物将倾。攲通“𢼨”,倾侧不平。(21)徐,缓慢地,从容不迫地。 正,摆平扶正。(22)油然,自然而然。矜容,得意的样子。(23)牧,治理。古代将统治人民比作放牧牲畜。(24)“尔繄”二句,意谓生育你们的是父母。繄(yi医),是。(25)“民无”二句,谓百姓善恶没有一定的习性,只是依靠、等待上司而已。(26)绳,纠正,制约。(27)重足,并起双脚。屏息,止住呼吸。这里以此形容百姓胆小纯朴。碪斧,指严刑酷具。碪同“砧”(zhen真),又借为椹,古代腰斩时所用垫板。(28)每每,常常。以上五句分析大乱的起因在于常常用酷刑对待善良无辜的平民。(29)约,约束。驱,施行。(30)急之,逼急了他们。齐鲁,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在今山东省一带。齐国是孟子的家乡,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两地受儒教影响最深,故历来被认为是礼义之邦。二句说至于逼急了他们而发生叛乱,虽然像齐鲁这样的礼义之邦也在所难免。(31)“吾以”二句,谓我用齐鲁之地的礼义去对待蜀人,蜀人也就自然会用齐鲁之人来作为自身的榜样。(32)肆意,任意,不受任何拘束。威,威力,武力。劫,胁迫。齐民,犹平民。忍,忍心。(33)未始见,从来没有见到过。(34)稽(qi起)首,古时一种叩头至地的跪拜礼。最为恭敬。(35)功业,指张公治蜀的政绩。史官,古代负责记载国家和地方大事的官吏。(36)无以像为,用不着画像。(37)何事于斯,怎么肯从事于此。斯,指为张公画像事。(38)我,此用作复数,我们。不释,放不下,消除不了。(39)平居,平常,平时。一善,一件善事。(40)诘,询问,打听。(41)固,巩固,牢固。(42)无助,没有帮助。(43)度量,器量,胸襟。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惟公质貌魁杰,度量宏大。”雄,称雄。(44)属,同“嘱”,委托,任用。(45)系,附。(46)祚(zuo作),皇位。甲午,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岁在甲午。(47)西人,即蜀人,因蜀地在宋都开封之西,故称。垣(yuan元),墙,此指边城。(48)武臣,武将。谋夫,文吏。如云,极言其多,如云之聚。(49)来自东,指从京城而来。在蜀人眼中,开封在东面,故云。纛(dao道),大旗。舒舒,形容旗帜迎风飘扬舒展的样子。(50)巷,小街。涂,道路。(51)暨(ji 既)暨,果敢坚决的样子。《礼记·玉藻》:“戎容暨暨”。于于,徐缓从容的样子。《庄子·应帝王》:“其觉于于。”(52)安,安定,安稳。室家,家庭,家人。(53)讹,造谣。不祥,不吉利,不可信。(54)往即尔常,像你们平常一样去生活。条桑,语见《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修剪桑枝,此泛指春季中的农活。涤场,语见《诗·风·七月》:“十月涤场”。打扫场院,此泛指秋季中的农活。(55)囿(you右),园林。骈骈,繁茂兴盛的样子。(56)僚,僚属。伐鼓,击鼓。渊渊,形容鼓声平和雍容。(57)娟娟,仪态端庄秀美的样子。闺闼,女子卧室。闲闲,悠闲自得的样子。(58)哇哇,小儿学语声。能言,会说话。(59)期,必定。弃娟,抛弃,弃置。娟,通“捐”。(60)芃(peng 朋)芃,长势茂盛的样子。仓庾,仓库,室内为仓,室外为庾。崇崇,高耸的样子。(61)乐以岁丰,为年成好而高兴。(62)股肱(gong工),喻辅佐帝王的左右重臣。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63)承,允承,听从。(64)严严,雄伟庄重的样子。庑(wu午),走廊。(65)朝服,朝廷命官的服装。冠缨,帽子和帽带。(66)逸荒,因偷懒闲散而荒废。
 
 〔分析〕
 张方平于仁宗至和年间治蜀平乱,《宋史》本传亦有记载。苏洵这篇《画像记》即以此为内容,通过蜀人为张方平留像一事的缘起的记述,赞扬了“约之以礼,驱之以法”的治民思想。
 如果排除内容层次而仅从表达方式来看,这篇文章由记事、议论和颂扬三个部分组成。
 在记事部分,作者入手便直接点明有寇将至的言传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接着分边地和京师二层,交代了谣传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正是在这种百姓流离、朝廷不安的形势下,文章借天子之口,有意渲染了处理这一事件的困难。这就是说,客观上要达到“毋养乱,毋助变”的目的,主观上则“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必须拿出一种处于文武之间的妥善的处理办法。这一记述既表明天子对此事的重视,又为人物的出场制造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这种气氛与接下去写张方平的从容态度适成鲜明的对比。张公至蜀,即“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作者仅用十八个字,便将人物处乱不惊、指挥若定的胆识和容貌展示无余,使人看到了张方平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事情的结果果然不出张公所料,不仅当年春节“蜀人相庆如他日”,而且时历一年,仍然平安无事,以至“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这段文字记载了张方平治蜀弭乱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非常简洁明了,并且详略有致、声色兼备,同时又在最后从容点题,为下文发挥议论留下话题。前人曾叹赏它“叙事古劲”,以为笔法出自《尚书》,是苏洵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笔墨,是很有道理的。
 在记事的基础上,作者借与蜀人的对话,就弭乱、治蜀和留像三层,充分发表议论。他首先指出,四川当时所面临的局势,属于“有乱之萌,无乱之形”的“将乱”状况,这种状况比“未乱”和“既乱”都更难处置,急了慢了都会误事。文章在此以“如器之攲”来比喻形势,以“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来刻画张公处理非常事件的杰出才能,给人印象生动、鲜明。同时,下面又特别提出“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既与上文“公不能禁”一语暗相呼应,使人对这位有功而不自矜的长者肃然起敬,又为以后对留像的议论穿线过渡,可谓一笔多用,语关前后。然后,作者就势转述张公对治蜀亦难亦易的看法。如果说前面的记事和议论主要是从外表勾勒人物处事的形象,那么这段不同意所谓“蜀人多变”和对“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的谈话,则从更深的层次,表现出张方平“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的内心,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充实。换一个角度看,这段张方平政治见解的转述,又揭示了他何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内使蜀境大安、人民相庆,以及为何受到百姓的拥戴,乃至不顾他本人的反对而为他留像的真正原因。作者通过对张方平爱民思想的赞叹,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既然张方平厚待蜀人,那么他受到蜀人的拥戴和感恩是很自然的。文章在转入留像的议题时,有意避直就曲,先设“无以像为”和“公意不欲”加以反对,然后又避开正面回答,而是举“平居闻一善”的生活小事为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说明人们对做了好事的人自然想知道他的为人,记住他的形象;而经常看到他的形象,又能更好地铭记他的为人和行事。这样,文章层层推进,波澜迭至;最后,作者用“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一语收束,笔力千钧,使人无可迎拒。
 文章最后部分用诗的形式称扬张方平的政绩。作为全文的总结和补充,它首叙蜀乱,次言命师、平乱,继写公宴,妇子乐岁,末归结于感恩留像,层次分明,音韵亢爽。尤其是其中描写公宴其僚、西人祝寿的安乐融洽,禾盛仓盈、妇喜子乐的兴旺欢悦,为前文所不备。它对在记事和议论部分中不便插入的张方平的政绩,作了形象的反映,从而充实了全文的内容。这段颂扬写得典雅清和,许多地方化用了《诗经》的意思和句子。如写农人“春尔条桑,秋尔涤场”,即用《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十月涤场”的句子;写“公宴其僚,伐鼓渊渊。西人来观,祝公万年”,又有《小雅》宴乐之意。所以前人称其得于国风,又谓其有“风雅遗音”。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善取风神而不著痕迹,以古诗的形式、音韵来表现自己文章的内容,显得古朴浑厚,一如己出。
 由此可见,此文集记事、议论和颂扬于一体,而且是各臻其妙,不能不看作是苏洵的力作。据《宋史》本传载,张方平“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以后他又向朝廷和欧阳修等人极力推举苏洵。因此苏洵为报知遇之恩,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各种手法,尽力称颂张方平的为人和政绩,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本文记事雅洁,议论精湛,颂扬高古,是一篇比较全面地反映苏洵文学创作成就和特点的佳作。
 在相传为张方平所写的《文安先生墓表》中,有称苏洵文章为“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诸语,如果再加上前人对此文附诗的评语,那么是很能概括地反映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

 〔评说〕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词气严重,极法度。益州常称老苏似司马子长,此记自子长之后,殆不多得。”
 乾隆编《唐宋文醇》:“不屑屑述益州治状,措辞高浑而精彩,光芒溢于毫楮。”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前叙事,后议论。叙事古劲,而议论许多斡施回护,尤高。末一段,写像处说不必有像,而亦不可无像。三、四转折,殊为深妙。系诗一结,更见风雅遗音。”
张益州画像记

《张益州画像记》

北宋苏洵撰,约成文于宋仁宗至和元年至至和二年之间(1054——1055)。此文通过记述四川百姓为张方平画像一事,颂扬了他的功德和才能,以及四川百姓对他的感激和爱戴。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以虚实之笔,从正侧两面描写人物,表达主题。此文共五段。首段出之以实笔,从正面记述张方平入川安抚民心,处理危局的功德方略。次段记言,故为虚笔。然而虚笔又分正侧两面。作者发表治乱之论,从一个侧面颂扬张方平;接着又让主人公出面,以主人公为政宽厚的原话来表现他的仁慈爱民,这是从正面颂扬。三、四两段,虚实正侧合写一笔,记述为张方平画像的缘由,以及蜀中百姓对张方平的称颂感戴。最后又用诗的形式,对全文再作复述和补充,以强化主题。

☚ 六国论   送石昌言使北引 ☛
000067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