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炎《甘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炎《甘州》《甘州》·张炎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在斜阳处,却怕登楼。 从小序可知道:此词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北游归来后,这时沈尧道住在杭州,张炎住在越州(今绍兴市),因尧道的来访而写了这首词。 开头两句写严寒境况,但从“清游”两字透出“踏雪”的快意。接着两句由天色气候转到具体景物:沿着枯林古道,骑马缓缓地走在古老的黄河边上。“此意悠悠”,是“清游”的具体化,也是内心感受,五句一气呵成,笔力健拔,景物肃穆,而没有衰飒之感。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短梦,说此次北行匆匆,如一场短梦,醒来后却依然身在江南。宋亡后,张炎生活落拓,他北上大都,曾希望谋得一官半职,这时说自己像羊昙当年望西州城门恸哭而去一样,洒泪离开杭州,实际是悲叹怀才而不遇知音,作者时年43岁,感慨平生,不禁有“西州”之痛。如今失意而归,所以不免慨叹。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落叶都愁”,愈衬出人的凄苦沉痛。“载取白云归去”,用陶宏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意,说沈尧道来访问后,又将回到他的隐居之地。“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用屈原《九歌·湘君》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和“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诗意。借湘夫人对于湘君的怀念,表示友情的深笃,也暗喻故土丧失后自己彷徨失意的心情。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折芦花赠给远方的朋友,是希望朋友也知道自己像秋天的芦苇一样凋零寂寞。“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向着平淡无味的野桥流水走回去,友朋零落,就连身畔的沙鸥,也不是旧日所相识的那些了。古人常喜欢与沙鸥结盟为友,既然旧日的沙鸥都已不在,那么,物换星移,人事沧桑也大不同了。 最后三句,是感情的径直倾吐: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此三句从辛弃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化出。词人对家国的沦丧、个人的落拓失意,隐痛颇深,却表现得如此婉转呜咽,黯然神伤,这可说正是作者艺术上的特点吧。 张炎《甘州》张炎《甘州》张 炎
张 炎 庚寅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①。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②,此意悠悠③。短梦依然江表④,老泪洒西州⑤。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⑥。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⑦。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⑧。 注释 ①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此处代指边地。②长河:黄河。③悠悠:长远貌。④江表:即江南。宋周邦彦《隔浦莲近拍》:“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⑤“老泪”句:《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器重,谢安死后,羊昙因谢安扶病还都时曾经过西州门,不忍经过。一次大醉,不知觉来到西州,痛哭而去。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⑥“一字”二句: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在应举时偶临御沟,见一红叶,上题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⑦“问谁”两句:化用《楚辞《湘君》句意:“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⑧“空怀感”三句:化用辛弃疾《摸鱼儿》词:“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隐喻当时南宋国势。登楼,东汉末,王粲避乱荆州,作《登楼赋》,抒发故国之思。 鉴赏 这是张炎从大都回到江南以后,在流落生活中,寄给友人的一首词。它风格健爽,是《山中白云词》集中别调。尤其“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两句,更是为人推赏的名句。 开篇以“记”字领起五句,写北游之事、北地之景。一气而下,遣词用笔凝练畅快,而且音韵铿锵,节奏错落,读来朗朗上口。“踏雪事清游”,出语不俗,将北游的经历概括得笔意皆到。“寒气脆貂裘”,是以典型的意象,涵指丰富地描绘出北国风光这一典型的环境。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有句云“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脆”这样的用字,新鲜冷硬,非常传神。在这劲健的刻画之后,词人则宕开笔力,疏疏勾勒出一幅羁旅北国的画面:枯林、古道、长河、马,后人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此一样,简洁的意象、简约的手法,反更容易写出韵味深厚的意境。一“傍”一“饮”两个简单的动词,将人融于景、情融于景,而最后仅用“此意悠悠”四字,简单道出,越发令人寻味不尽。 “短梦”两句,转笔却词意相连,写得更为沉痛。北游是一梦,醒来仍身在江南,无论南北,无论故乡异乡,都无安身之处、安心之所。欲将这种怀抱、这种伤情,写给友人,但竟无题处——即使想仿照唐朝的佳话,将心中隐藏的怨诉题于飘坠的红叶上,也竟不能够。因为红叶仿佛都已染满愁绪,而不堪更多的承载了。这种凄苦伤心之语,恐怕唯有亡国失家的人,才能这样情绪饱满地道出。俞陛云说这“短梦”四句:“能用重笔,力透纸背,为《白云词》中所罕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确是知音人之语。 就像古语所说:“强极则辱,情深不寿。”上片的激越和沉痛,到下片便得到回缓。本词是寄给同赴元都、同归江南的沈尧道,二人归来后“各处杭、越”,词人在“野桥流水”的隐居生活里,有旧友“来问寂寞”“语笑数日”,该是何等安慰。可是紧接而来的便是“又复别去”的惆怅。“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是将楚辞里缠绵的别情和思念,移到患难与共的知交身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折梅赠远,折柳送别,都是古人的习惯,但词人却说“折芦花赠远”。芦花是凄凉萧瑟之物,如白居易《琵琶引》中以“芦花苦竹绕宅生”,写尽天涯沦落的苦境。词人于萧瑟秋景中拈出一“芦花”来赠远,自然而然地融入身世之感:“零落一身秋。”这是多么美、而又几乎看不出斧凿痕迹的句子。在野居的秋天,一个命运颠沛的、敏慧的词人,对友人谈起心情,或许是友情、乡情、国情,或许是身世之情……任凭多少语言,多少感情,都在这一句里。这样的句子是自然和人心的妙合,是让人读了流连忘返的,真正值得陈廷焯“拍案叫绝”(《白雨斋词话》)。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野居的寂寞,对友人的的眷恋,怨而不怒,如溪水缓缓流淌的笔调,深情蕴于其中。歇拍更是归于淡远:怀感是“空”的,斜阳处,登楼是让人“怕”的。似乎有“欲说还休”之意。一首悲歌,归结于此处。正如前人所说:“结笔情深一往。”(清陈廷焯《云韶集》)(刘清滢) 雪景山水图【明】戴进 故宫博物院藏 集评 清《陈廷焯:“苍凉悲壮,盛唐人悲歌之诗,不是过也。又‘折芦花’十字警绝。”(《词则《大雅集》卷四) 清《谭献:“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复堂词话》) 沈祖棻:“此词文字极为警策,而以疏宕之气行之,故流畅而不纤,浑厚而不滞,玉田词中上乘也。”(《宋词赏析》) 链接 张炎《词源》论音乐。张炎的《词源》一书,有超过半数的篇幅用来探讨词乐的问题,也常常涉及到音乐的具体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对法曲、大曲及词乐中的慢曲、引、近的节奏形式和唱法进行较为细致的叙述;(2)对于各种体裁的词曲在演唱中如何发声咬字提出了具体要求;(3)在犯调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对照排列了八十四调所用雅乐调名、燕乐调名和俗字谱符号。 张炎《甘州》《甘州》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①逾岁,②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③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④寒气脆貂裘。⑤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⑥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⑦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⑧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⑨ 【注释】 ①辛卯岁: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沈尧道:沈秋江,名钦。各处杭越:沈尧道和张炎北游归来后,沈居杭州,张寓越州(今浙江绍兴市)。②逾岁:过了一年。③赴学舟:名与仁,亦赴北写经。④玉关:玉门关。此泛指北方。⑤脆貂裘:语出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⑥江表: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晋羊昙受谢安推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经西州城门而入。安死后,羊县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西州门,痛哭而去。见《晋书·谢安传》。⑦“一字”二句:用“红叶题诗”典。见前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注⑧。) ⑧楚佩:《楚辞·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楚,楚女,即湘夫人。佩,玉佩。此句化用《湘君》句意,以表现送别友人的依恋之情。⑨登楼:王粲有《登楼赋》,抒思乡之情。 【译文】 记得我踏雪在北方漫游,严寒似刀几乎要割碎我的衣裘。行憩在枯林古道,饮马在黄河岸滩,这心中的悲酸啊不尽悠悠。北游一场梦觉,我依然身在江南,不禁老泪纵横、如羊昙泪洒西州。难言的苦衷实在是无法题书,难怪御沟的红叶都因此而生愁。 你姑且载一车白云归去,试问有谁能似湘君,留下玉佩于澧浦,徘徊顾影在中洲?折一枝芦花送你远去,芦花零落沾满了一身秋意。在和往常一样的野桥流水处等待,招来的却不是故友沙鸥。空怀着万千情感,却又怕敞襟登楼,因为见到夕阳西下,会爆发出怀念故国的悲愁。 【集评】 清·谭献:“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白石嘤求稼轩,脱胎耆卿,此中消息,愿与知音人参之。”“(“一字”二句)颇诙诡。(结句)不著屠沽”(谭评《词辨》卷一)。 清·陈廷焯:“一片凄感,似唐人悲歌之诗。结笔一往情深。”(《云韶集》) 近代·俞陛云:“上阕‘短梦’以下四句能用重笔,力透纸背,为《白云词》中所罕有。‘折芦花’二句传诵词苑,咸推名句”(《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近代·陈匪石:“结拍从稼轩‘休去危栏倚,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化出,而气味各别;言尽意不尽,则与高阳台同一机杼。至‘枯林’、‘古道’、‘落叶’、‘芦花’、‘沙鸥’、‘斜阳’及‘悠悠’、‘寻常’等字,均非泛设,且中所蕴蓄只同游旧侣可以共喻,有不能明言且无可与语者。在玉田词中,为直抒胸臆之作,通篇一气直下,不使一提笔、转笔、衬笔,尤见力量”(《宋词举》)。 现代·唐圭璋:“此首追念北游寄怀故人之作。起两句,记当年北游之豪情。‘傍枯林’三句,记北游之地。五句一气直下,气象苍莽。……收处与稼轩之‘斜阳烟柳’句意相同。举友朋聚散、家国兴衰之感,并收入此结句也”(《唐宋词简释》)。 现代·沈祖棻:“此词文字极为警策,而以疏宕之气行之,故流畅而不纤,浑厚而不滞,玉田词中上乘也”(《宋词赏折》)。 【总案】 1290年秋,张炎与沈秋江、曾心传携手北游,1291年自大都回归杭州,此次短暂的游历,在张炎的一生中留有深刻的印记。此词即从追忆北游叙起,依然不减《壶中天》词之雄浑壮阔,凄冷苍茫,把过去与现实,大都与杭州、送别与感怀,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思交织在一起,和谐浑厚,其情感之流向如小溪曲水缓急自适。杭州处境之悲苦,送别场景之伤感,写得可感可见,深切动人。既苍茫悲壮,又深情绵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