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澜1872—1955

四川南充人
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四川省省长,成都大学校长,四川省抗敌后援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说仁说义》、《墨子贵义》、《四勉一戒》等。
字:表方
人称:布衣张澜(一说为别号)

张澜1872—1955

爱国民主人士。字表方,四川南充人,清末秀才。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4年在中华留日学生会上提出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帝,被清政府驻日公使派人押送回国。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被推为股东会副会长。辛亥革命时,出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1913年到北京任众议院议员,参加进步党。1915年在四川联合地方武装,参加讨袁、护国之役。曾任四川省省长,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旋被推为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继任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拒绝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因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拒绝与国民党合作,遭到迫害。1949年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张澜

张澜先生年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章伯
钧在公祭张澜先生大会上的悼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
在公祭张澜先生大会上的悼词
崔宗复重庆出版社1985年5月版159页
光明日报1955年2月14日,新华月报
1955年3期
光明日报1955年2月14日,新华月报
1955年3期
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张澜先生张乔啬人民日报1982年3月4日,新华文摘
1982年5期
与日俱进 奋斗不息——纪念张澜同志一百一
十周年诞辰
史 良人民日报1982年4月1日
怀张澜、沈钧儒先生
张澜与“五·四”运动
张澜先生轶事
中国民主同盟四届主席传略:张澜、沈钧儒、杨
明轩、史良
王志之
吕光光等
任乃强
文思实
人民日报1982年4月20日
四川日报1983年5月7日
龙门阵1980年2辑、1981年1辑
人物1981年5期
张澜
五四运动时期张澜先生二三事
忆张澜
张澜在保路风潮中的两次演说
张表方(张澜)先生办成都大学
张澜的“四勉一戒”
张思平
廖友陶
魏时珍
李荣忠
任乃学
文物天地1982年2期
历史知识1982年3期
历史知识1982年5期
四川档案史料1983年1期
成都文物1983年1期
人物1984年6期
张澜在成都大学
张澜1946年留川、出川东下考
张利源
黄志浩
人物1985年3期
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4期

勇于改革的老教育家张澜
在张澜主席被迫害的日子里
回忆党的忠实朋友张澜先生
张澜为人怎样?——我所认识的张表方先生
解放前夕张澜在上海
张澜、罗隆基住院及脱险
张澜
阳俊明
白永达
沈自强
范朴斋
张茂延
郑定竹
李起民
四川地方志通讯1985年5期
中央盟讯(北京)1985年5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8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98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第97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第108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376页
张澜(1872-1955)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74页
张澜(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分册第84页
张澜宗志文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9辑第
1页,民国人物传第3卷第66页
张澜(1872-1955)
张澜
四川保路运动的中坚人物张澜
我所知道张澜先生在成都的革命活动
张澜在国民参政会上
张澜先生生平事略
张敏孝
张利源
廖友陶
沈自强
吕光光
吕光光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28页
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1集第81页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12页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33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第93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1页,全国文
史资料选辑第89辑第115页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
张澜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24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8页

张澜

张 澜
张澜传略
张澜传
张澜思想研究丛谈
何香凝、陈铭枢、李济深、张澜与一九五三年的
一桩历史公案
冯维纲
谢增寿 康大寿编
林 淇
张利源
郑直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74页
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178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377页
巴蜀书社1997年版157页
团结报1988年8月9日
清正廉洁,与日俱进——纪念张澜同志诞辰120楚图南人民日报1992年4月2日

周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章伯
钧在公祭张澜先生大会上的悼词(一九五五
年二月十三日)
 新华月报1955年2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
在公祭张澜先生大会上的悼词(一九五五年
二月十三日)
 新华月报1955年2期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澜
张澜在上海脱险的前前后后
试论张澜的教育思想
回忆我的爷爷张澜
张澜先生不朽
试论张澜的政法思想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张澜
记张澜先生
张澜与中央的亲密关系
张澜与马克思主义
张澜在辛亥保路运动中的政治思想初探
张澜研究的新篇章——“张澜生平与思想学术
讨论会”述要
张利源
吴嘉陵
张利源
张广华
潘大逵
张利源
李玉荣
沈自强
张利源
孟 言 季 和
康大寿
谢 闻
四川地方志通讯1985年4期
四川文物1986年3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名人传记1987年3期
群言1988年6期
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2期
石油大学学报1989年3期
红岩春秋1989年5期
四川地方志1990年3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1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1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1期
试论张澜清廉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张澜的爱国思想及其活动
张澜的仁政观
张澜与国立成都大学
张澜与晏阳初教育思想比较
五四时期张澜的政治思想述论
张澜社会主义思想述略
抗战时期张澜民主政治思想初探
社会主义——张澜的最终选择
论张澜早期价值观
张澜在南充创办实业教育初探
四十年代张澜的民主思想述评
张澜走向联共道路的曲折历程
已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张澜
诞生一百二十周年
李仲华
张昌志
张利源
王安平
王晓华
康大寿
宋晓来
潘家德
郭 溶
曹德琦 李道森
高 梧
邬 群
余科杰
李方诗等主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
西南师大学报1991年3期
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2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6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6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6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2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3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7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2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张澜
张 澜(1872—1955)
张 澜(1872—1955)
“鸿门宴”外陈言肺腑——毛泽东与张澜
“与日俱进”的张澜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
张 澜(1872—1955)
张 澜(1872—1955)
张 澜(1872—1955)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汪 新主编
范济国
刘学侠
傅德华
宋志文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5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45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60页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59页
民国社会名流归宿第16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第144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95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59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52页

张澜(?—1706)

清常熟人。字斗南。魏士升亲家。监生。康熙四十年(1701 年)任陕西蒲城知县。为政慈惠,严惩横行不逞之徒。圣祖西巡,上官檄治驰道,以地非孔道不宜先行扰民,有罪当自承。卒于任,称名宦。

张澜

张澜

清康熙间人。字观生,自号张呆,又号耶溪散人。浙江绍兴人。喜杂览,淡于名利。中年后,曾任河北曲阳知县,因不谐于俗,辞官归里。立志编写戏曲,竟至废寝忘餐,自称“借戏台为棒喝”,用力之专,“与世之巧于名利者相埒”,故以“呆”为号。所编多至十三种,总名《巧十三传奇》。

☚ 任炎   姜鸿儒 ☛

张澜

 四川南充人。字表方。光绪秀才。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1911年(宣统三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创办学校,发展实业。1913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加入进步党。后参加反袁护国战争。1917年任四川省省长。五四运动时支持新文化运动。1925年任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1934年应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之聘,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参与发起“统一建国同盟会”。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主席。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内战政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著作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张澜 - 可可诗词网

张澜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字表方,四川南充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前,参加立宪派,为四川保路同志会领导人之一。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曾任四川省长,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战日战争时期,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41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继续任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1955年在北京病逝。

张澜1872~1955

字表方,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 中秀才,后补廪生。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选入四川尊经书院深造。次年选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因提出西太后还政于光绪的主张,被清政府驻日公使派人押送回国。光绪三十年 (1904年) 回川,先后任南充顺庆府中学堂正教习、四川游学预备学校训导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办南充民立高等小学、县立高等小学及端明女学。宣统三年 (1911年) 被选为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副会长,与蒲殿俊等人积极领导四川保路运动。九月与蒲等人被赵尔丰拘捕。大汉四川政军府成立,出任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加入进步党。次年返川任南充中学校长。护国军起,在南充联合旅长钟体道宣布川北独立,赶走当地北洋军。讨袁胜利后任嘉陵道道尹,调停川督戴戡与刘存厚的矛盾。1917年秋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18年2月弃职前往北京任刘存厚代表。1920年回川,在南充创办 《民治日报》,鼓吹地方自治。1925年冬被刘湘聘为成都大学首任校长,提倡思想和学术研究自由。1933年冬任刘湘成立的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39年同黄炎培、章伯钧等人在重庆发起成立 “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中旬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推为执行委员,后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继续担任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民主团结、反分裂、反内战的主张,拒绝参加国民代表大会。1949年9月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继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著有《说仁说义》、《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等。

张澜

中国政治家。1872年4月2日生。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四川顺庆府中学堂正教司、成都游学预备学堂教育长。1907年回乡创办初、高等学堂。1911年参加和领导四川保路运动,任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大会副会长。辛亥革命后被委任为川北宣慰使。1913年被推选为国会议员。1917年一度任四川省省长。1926年至1930年任成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被聘为国民参政员。1941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执行委员、主席。1944年改称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6月由上海至北平,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去世。

张澜

145 张澜1872—1955

近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字表方。四川南充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前参加立宪派,为四川保路同志会领导人之一。1917年秋,任四川省省长。1919年赞助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创办成都大学,自任校长。1935年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抗战时期,任四川建设委员会川北办事处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推为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仍任主席。1946年拒绝参加国民大会。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1955年病逝。

☚ 章炳麟   沈钧儒 ☛
张澜

张澜1872—1955Zhang Lan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
张澜字表方。四川南充人。1894年中秀才,补廪生。190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攻经史,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留日期间,他反对留学生为慈禧祝寿,并倡仪慈禧退朝,还政于光绪,被清朝驻日公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押送回国。曾先后担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成都游学预备学堂训导长等职。1906年回家乡,创办了南充民立两等小学、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南充端明女学、南充县立中学和南充实业学校,实行新式教育。
1911年,张澜和四川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等领导了四川的保路运动。他作为南充代表,参加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当选为股东大会副会长。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借口谈判,将张澜、蒲殿俊等九人逮捕,并准备“候旨听斩”。四川各县的保路同志会因此动员了十多万武装群众围困成都,清政府遂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结果,武昌空虚,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张澜被任命为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张澜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加入进步党,任该党四川支部常务委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他回四川,任南充中学堂校长。1915年,他联络川军第三师师长钟体道,在南充宣布独立,响应蔡锷讨袁。讨袁战争结束后,任四川嘉陵道尹,主持川北政务。1917年11月,张澜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20年被四川督军吕起驱赶下台后,在南充继续办学。1925年,曾担任过张澜川北宣慰使护卫营营长的刘湘,这时任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在刘湘主持的四川善后会议上,决定成立成都大学,任命张澜为校长,到1930年去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澜参加了反蒋抗日活动。1934年,被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任命为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他促成刘湘派张斯可为代表到桂林签订了“红(红军)桂(广西)川(四川)军事协定”;又促成刘湘派王干青为代表到陕北与中共中央联系;中共中央先后派李一氓、罗世文等为代表到成都,与川、康军政首脑联系,达成了联合反蒋的协定,壮大了反蒋抗日的力量。他还掩护过中共川北工委书记于江震等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开展了赈灾救济的慈善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
抗战时期,张澜以无党派人士身份被国民党聘请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参政会中,他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以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抨击。1941年3月,中国人民救国会、第三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一些民主人士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口号是:“贯彻抗日,实践民主,加强团结”。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张澜、黄炎培等十三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由黄炎培任主席。不久,黄炎培辞职,张澜被一致推举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继任主席。在张澜领导下,民盟和中共互相配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张澜继续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张澜亲自到机场迎接,并进行过多次会谈。1946年1月,他作为民盟的首席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和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事先交换意见,采取一致步骤,使政协取得达成五项协议的胜利。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时,张澜坚决反对民盟参加,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又强迫民盟发表了《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但张澜并未被吓倒,他发表了《呼吁书》,严正声明:“本人对于中国和平、统一、民主前途之信念,本人为此目标之努力,并未稍更。”1948年1月,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了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建立起临时总部,恢复了民盟的工作。张澜在上海虽处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但仍积极支持香港民盟总部的活动。后来,国民党特务将他软禁在虹桥疗养院,并拟加以杀害。上海解放前夕,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大力营救,他才安全脱险。1949年6月,党中央邀请他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张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12月,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2月,在第二届政协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 黄炎培   李公朴 ☛

张澜1872—1955

爱国民主人士。字表方,四川南充人。早年曾参加立宪运动、保路运动,后曾任四川省省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中国民盟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澜1872—1955

字表方,四川南充人。1894年中秀才。1903年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前,参加立宪派,为四川保路同志会领导人之一。民国后,任四川省省长,成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主同盟主席,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领导民盟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民主立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在北京病逝。著有《说仁说义》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