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治中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人 张治中1890—1969爱国民主人士。原名本尧,字文伯,安徽巢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4年起,任黄埔军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部副官处长,北伐至武汉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学兵团长。1932年任第五军军长,参加上海“一·二八”抗击日军的战斗。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管理部部长、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抗战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后为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谈判和军事调处小组,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初,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谈判,双方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后为国民党政府拒绝,遂留北平,被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堯,曾字警魄,後改文白,安徽巢縣人,1890年 (清光緒十六年) 生。6歲入塾。1906年先後去楊州、安慶等地當雜貨店學徒、缉私营候補兵、警察。1911年武昌起義後,到上海参加學生軍,1912年入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畢業,入安武軍倪嗣冲部見習。1917年7月,赴廣州,在駐粤滇軍任連長、营長,還在駐粤桂軍總部擔任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大隊長等職,並一度到四川任川軍獨立旅參謀長。1918年5月,随粤軍參加援閩之役。1924年6月,任黄埔軍校軍事研究委員會委員,第二期入伍生團團長,第三期學生總隊長,第四期軍官團團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任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 8月任武漢陸軍軍官學校分校教育長兼學兵團團長。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訓練處處長。旋派往歐美各國考察軍事政治。1928年7月返國; 9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廳長。1929年5月,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同年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主任。1930年兼教導第二師師長。1932年5月,任第八十七師師長。一二八之役,兼第五軍軍長。1933年冬,閩變爆發,兼任第四路軍總指揮,入閩。閩變後,復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1935年4月,授陸軍中將。1936年9月,加上將銜。1937年8月,任淞滬戰區總司令,第九集團軍總司令;11月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主席; 12月兼任湖南全省保安司令。1940年9月,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書記長。1945年9月至10月國共談判,為國民黨代表; 同年10月,授陸軍二級上將。12月參加軍事調處小組,為國民黨代表。1946年3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 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人表。1947年5月,免兼理新疆省政府主席。1948年8月,派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12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49年1月,任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北平進行談判,和平談判破裂後,留住北平; 同年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一至第四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届副委員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四届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副主席等職。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著有《七十回憶》。 张治中 安徽巢县(今巢湖)人。原名本尧,字文白。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参加护法战争。任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团长、学生总队队长、军官团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以申请辞职躲避国共间尖锐斗争。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不久又为回避两党斗争风暴自请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先后参加上海一二八与八一三抗战。后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时,延聘了一批左派文人。同年兼任三青团书记长。抗战胜利后为国共谈判国民党代表,参加军事调处三人小组。1946年在担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时,根据周恩来嘱托,把被盛世才囚禁的一百三十多名共产党员释放并护送至延安。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曾多次提出国内和平建议,被蒋介石拒绝。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国民党拒绝和平后留北平(今北京)。同年9月致电新疆省当局,促进了新疆和平解放。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著作有《张治中回忆录》。 张治中 爱国人士。字文伯,安徽巢县人。大革命时期曾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湖南省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6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军事三人调处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进行谈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签字后,张留住北平。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人。国民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历任国民革命军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等职。1945年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与三区代表谈判,签署了“十一项和平条款”。省联合政府成立后,兼任省主席。提出“和平、民主、统一、团结”的施政纲领,改善与苏联的睦邻关系,释放狱中全体中共党员并送回延安,释放狱中各族进步人士。1947年5月辞去兼职后离新。1949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留住北平。9月致电敦促新疆军政领导陶峙岳、包尔汉及早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张治中回忆录》。 张治中 150 张治中1890—1969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安徽巢县人,字文白。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曾在粤、滇、桂、川等军中任职。1922年秋,入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12月,到黄埔军校工作,与周恩来等交往密切。1929年5月至1937年4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主持校务。此间,先后率部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蔡廷锴等军作战,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因淞沪抗战中重创日军,获“青天白日”勋章。在十年内战时期,从未直接参加反共内战。1935年4月被任为陆军中将,1936年9月,被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西安事变发生时,力主和平解决。抗战初期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第9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前期淞沪会战,鏖战40昼夜大败日军。因与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发生冲突,遂辞职。1937年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长沙大火后,被革职留任。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皖南事变发生后,向蒋介石上万言书,仍主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后多次参加国共谈判,认为中共所提条款,应予接受,但为蒋拒绝。1945年,重庆谈判时,亲赴延安接送毛泽东并参加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字。同月13日,被派赴新疆处理“伊宁事件”,再上万字书与蒋介石,力主用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1946年3月,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妥善处理了“伊宁事件”,为完成周恩来的嘱托,全部释放了在押的131名共产党干部及家属并护送回延安。1947年5月,专任西北行辕主任、西北军政长官。1949年3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首席代表,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和谈,当双方通过的《国内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政府拒绝后,接受周恩来的恳劝,留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9月,获一级解放勋章。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及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对祖国的统一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 李宗仁 何应钦 ☛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Zhang Zhizhong安徽巢县人。字文白。保定军校毕业。1917年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先后在粤军、桂军、川军中任职。1918年随粤军参加援闽之役。后拥护国共合作,参加黄埔军校工作,并在军校任职。1926年参加北伐,任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后任武汉陆军军官学校分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赴欧美考察。1928年回国后,历任国民党军委会军政厅厅长、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1932年参加“一·二八”上海抗战。1933年12月参加镇压福建事变。抗战期间,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兼三青团干事会书记长。抗战胜利后,参加国共重庆谈判。1946年1月为国民党、共产党、美国政府三方组成的最高军事三人小组的国民党方面代表。后调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1949年4月1日,作为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与中共谈判。《国内和平协定》被南京政府拒绝后,留居北平。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张治中回忆录》。 ☚ 张群 邵力子 ☛ 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巢县人。曾任国民党第5军军长、湖南省政府主席、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团代表,1946年参加军事调处,为国民党代表,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任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进行谈判,旋即脱离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参见“军事”中的“张治中”。 张治中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任国民党第九军军长、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国民党政府拒绝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后,留任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参见“历史”中的“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爱国将领。字文伯,安徽巢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9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湖南省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6年参加军调处小组为国民党代表,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为国民党政府拒绝后,留在北平(今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早年做过学徒、警察。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安武军倪嗣冲部见习。1917年追随孙中山,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参谋、师参谋长,桂军军校大队长等职。曾参加援闽之役。1924年参加筹建黄埔军校,任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黄埔第二期入伍生团团长、第三期学生总队队长、第四期军官团团长。与周恩来、邓演达等来往密切。1926年7月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旋任武汉陆军军官学校分校教育长兼学兵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因不愿反对共产党,要求辞职。1927年8月出访欧美。1928年回国任国民党政府军委军政厅厅长。旋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曾任武汉行营主任和教导二师师长,与冯玉祥、阎锡山作战。1932年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重创日军。次年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1937年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保卫战。11月调任湖南省主席。次年11月执行蒋介石“焦土抗战”的指示,引起长沙大火,蒋为推卸罪责,将张革职留任。1939年调任军委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次年调任军委政治部部长兼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万言书”,力陈对共产党问题处理失策。1943年秋在重庆发起倒孔(祥熙)运动,并在国民党六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三青团提出《改革政治方案》。抗日战争胜利后,与赫尔利到延安迎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又亲自送毛泽东返延安。1946年2月与周恩来、马歇尔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研究整军方案。不久被调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释放了被盛世才囚禁的131位共产党人。内战爆发后,曾3次到南京,主张以政治方式解决国共争端,未果。1948年底与张群、吴忠信面蒋,请其下野。次年4月作为国民党和平谈判首席代表到北平谈判。6月26日发表对时局声明,号召“毅然决然与中共推诚合作”。同年9月致电陶峙岳、包尔江,促进新疆和平解放。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后任军委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钟明胜 刘乃敬 ☛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伯。巢县人。1912年入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1924年后,任黄浦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1928年后,任国民党军委会军政厅厅长、中央陆军学校教育长、武汉行营主任、教导二师师长、第五军军长兼八十七师师长、东征第四路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1942年和1944年两次代表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往返于重庆、延安之间,参与国共谈判。1946年与周恩来、马歇尔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不久调任西北军政长官兼新疆省主席。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进行和谈,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政府拒绝后,毅然留住北京。同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著有《黄浦颂》、《陕北归来答客问》、《胜利的自觉》、《张治中回忆录》等。 ☚ 廖磊 梅光迪 ☛ 张治中 张治中公元1890—1969年国民党开明进步人士。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担任第五军军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事后改任湖南省主席。1945年,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赴新疆与三区革命政府代表谈判,建立新疆省联合政府,以西北行辕主任身份,兼任新疆省主席。提出“和平、民主、统一、团结”的口号;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释放被囚禁的中共党员,将他们送回延安;释放狱中的民主进步人士。1947年5月辞职离新。次年担任国民党政府首席谈判代表,前往北平(今北京市)与中共代表团谈判。和谈破裂后留于北平,参加革命,致电敦促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省主席包尔汉宣告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著有《张治中回忆录》,是研究新疆现代史的重要资料。 ☚ 吴忠信 陶峙岳 ☛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伯。安徽巢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32年任第五军军长。1937年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淞沪抗战。同年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革新政治、安定后方、组织民众、准备抗战上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执行蒋介石“焦土抗日”指示,酿成“文夕大火”。长沙古城,尽付一炬,受革职留任处分。1939年离湘。 ☚ 张孝骞 张孟旭 ☛ 张治中1890—1969字文伯。安徽巢县人。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随后在安徽“安武军”、云南“护国军”、四川“护国军”任职。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先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团长、学生总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并曾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等职。在北伐战争中,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训练处处长。1927年曾游历欧美。1928年夏回国后,一直在蒋介石手下任职,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国民党中央军校训练部长及教育长,曾兼武汉行营主任、教导第二师师长、第五军军长。抗战时期,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大本营管理部部长、湖南省政府主席、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及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曾兼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育长和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还曾是同中共谈判的最早的国民党代表。在1946年3月以后,任西北行营主任、西北行辕主任、西北军政长官等职,曾兼新疆政府主席。1949年4月任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谈失败后,留居北平,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在北京逝世。 张治中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警魄、文伯、文白,安徽巢县西乡洪家疃人。1890年10月27日生。早年当过杂货店学徒、警察。武昌起义后到上海参加学生军。1912年至1916年12月,连续在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到安徽安武军见习。1917年6月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驻粤滇军第八旅上校差遣,并随军参加征闽。此后先后在滇军、川军中任职。1923年秋进上海大学学习俄语,同时在英语学校补习英文。1923年初应邀到广州任桂军总司令部参谋,不久任桂军第四师参谋长。后曾帮助桂军组织桂军军官学校,并任大队长。1924年7月被蒋介石任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12月正式脱离桂军。1925年1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副总队长,4月代理总队长。6月率入伍生总队参加平定刘杨叛乱。在此期间还兼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参谋、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航空学校校长、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6年初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学生步兵军官团团长。1926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任学兵团团长。后筹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并任教育长。宁汉对峙后逐渐转向蒋介石,去南京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训练处处长。1927年8月随蒋介石下野而辞去职务,11月去欧洲留学。1928年7月回国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不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1929年5月21日任该校教育长。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第五军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先后参加蒋冯战争、中原大战、淞沪抗战及镇压“福建人民政府”。1932年1月16日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5月任第八十七师师长。1935年4月4日任中将。1935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2月兼任京沪区警备司令长官,9月26日任陆军加上将衔。西安事变中力主和平解决。抗战爆发后到南京,任京沪区警备司令长官,并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8月20日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司令。1937年11月20日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2月6日兼任湖南省保安司令。1938年11月12日因造成长沙大火而被革职。1939年2月到重庆任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第一处主任。1940年8月30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书记长。1942年作为国民政府代表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等进行谈判。1944年又多次作为中国国民党代表与中国共产党代表进行谈判,并参与调解国共冲突。1945年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及常务委员,8月去延安陪同毛泽东等赴重庆参加谈判,10月3日任陆军二级上将。10月10日代表中国国民党在《双十协定》上签字,10月11日护送毛泽东回延安,13日赴乌鲁木齐处理伊宁事件。1946年2月与周恩来、马歇尔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研究国共双方军队的整编和统编。1946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29日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辕主任。1948年8月后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1949年3月12日兼任总统府行政院政务委员,3月24日作为首席代表在北平与中共和谈代表团进行谈判。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接受周恩来等劝告,居北平。6月26日发表 《对时局的声明》,宣布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同月应邀参加在北平召开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1949年9月致电陶峙岳、包尔汉等,促使新疆和平解放,同月当选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被中国国民党中央开除中国国民党党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张治中多次参加国共两党和谈,被人誉为 “和平将军”。其主要著作有: 《七十回忆》《张治中回忆录》《我与共产党》。 ☚ 张学铭 张宗良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