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景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景碑 1958年春,河南省南阳市群众整修街道时,在城门里路东掘出此碑,现移存在卧龙岗汉碑亭内。碑身四周皆残损,顶部遣字上的碑穿尚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通高125厘米、宽54厘米、厚12厘米。存字11行,满行23字,共229字,字迹清晰,是建国后出土的重要汉碑之一。 碑文书于桓帝延熹二年(159),记地方政府同意张景包修土牛等一切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劳役的事件,它反映了当时徭役的苛重。 碑文结体宽扁、用笔平正圆润,笔力内含,点画波尾清晰,但挑脚的棱角不明显。笔画疏朗从容,体势匀称严谨,典雅端庄,秀丽多姿,工细而不造作。在秀丽一派中有一种严正平和而舒展的风致,显得落落大方。结体取势与《朝侯小子残碑》如出一辙,是成熟分书的典型。惟撇捺横挑处瘦劲有力,妩媚稍逊《小子残碑》,而含蓄平正过之。书风与《史晨碑》、《孔宙碑》阴相近,但比《史晨》稍横扁,比《孔宙碑阴》字迹清晰,笔道分明,便于临习。 分书发展到桓、灵两朝,分势成熟,奇丽多姿,流派纷呈。在布白上“纵横成列”已成定势。《张景碑》布白疏朗,是秀丽一派的代表之一。《张景碑》字间几容一字有余,与《史晨》、《曹全》、《小子》、《孔宙》等相同。前人以为“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汉隶不可思议之处,只是硬拙,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之,一派天机。”但晚期汉隶笔画、结字及行款章法已渐具规范性,这是因为碑多歌功颂德,追求肃穆庄重的气度,故与当时的手写书体(简帛书)相比,字要大得多,也要工整得多。 此碑文的体裁属于汉代地方政府的公文告示,文中“告”字凡三见,在汉代公文中多为上级官吏对所属下级官吏的指示用语。碑文首行前三字残存笔画与第10行前三字“府告宛”相似,地位亦相当。两“府”字垂笔过两格,此种现象在汉简中习见,汉碑中亦时有所见,如《五凤二年刻石》、《李孟初碑》、《石门颂》的“年”字,《石门颂》的“命”、“诵”等。垂笔在简书中应用比较广泛,在简中所处的位置、字数、长度等本无定则,大多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处或句末的空白较多时,竖笔拖长,一笔带下,以占地位; 或在句读停顿处,将着重的字拖成长笔。以示强调、郑重; 或在句中,因“趋急速”而加强气势,为书写者激情的宣泄和发抒。此碑“府”字长垂两字地位,应是书写者对上级官府的尊重。 张景碑 张景碑1958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城门里出土,南阳市博物馆藏。汉代碑刻。通高125厘米,宽54厘米。隶书,残存12行,共229字,记述张景包修土牛等器物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劳役的事。对研究东汉徭役的苛重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文中“右丞”、“追鼓贼曹椽”和官名的统称“列长”等,汉书不见记载,可补史书之阙。碑文字体为成熟的八分书,工细端庄,秀雅清逸,全脱篆意,又与秦隶相异,独具一格,极为珍贵。 ☚ 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画 许阿瞿画像墓志铭 ☛ 张景碑又称《东汉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喜二年(159)立。1958年春,河南南阳市整修街道时,在南城门内发现一通东汉的石碑,有“延熹二年”(159)字样。现存河南卧龙岗汉碑亭内。此碑四周皆残,碑穿在上部、穿内有晕弦痕迹。碑通高1.25米,宽0.54米,厚0.12米。碑文以汉代公文体裁写成。内容为郡太守丞告宛人,同意张景以家钱包作立春仪式所需,免除他世世代代劳役。宛令右丞指使追皷贼曹椽,写移文件,让张景作瓦屋及栏楯等。最后是椽赵述告宛人的文告。该碑反映了东汉徭役之劳,同时也可补东汉官制方面的资料。如右丞、列长等。其书体艺术价值亦高。碑文字体宽扁,与《乙瑛碑》、《史晨碑》书法相似,为成熟之汉隶。现残存十二行,残文如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