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崟春流出峡图轴
清。张崟绘。纸本设色。纵145.8厘米,横64.1厘米。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藏。张崟(公元1761—1829年),字宝崖,号夕庵,晚号且翁,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贡生。工花卉、竹石、佛像,善山水,尤善画松,时有“张松”之誉。山水远宗宋元诸家,近师沈周、文徵明,多以镇江的山光水色为题材,喜用点簇,淡雅工细,苍秀浑润,富于生机,世称“丹徒派”,有《逃禅阁集》。此图写唐人“巴国雪消春水来”诗意,以俯瞰的角度描绘群山。画面上部远山掩于烟云之中,白云下面有山间楼阁、塔桥,树木葱郁。春流自左边山上乱石间曲转而下,两岸苍松杂树,偃倚斜卧,水上行舟顺流而下。山峦用披麻皴,并以淡墨层层点簇渲染,苍深秀润。左上自书题识:“春流出峡图,仿李希古,丁丑冬戊寅春,江南瑞雪普遍,丰年之兆可徵,巴蜀之雪可知矣。因拟唐人‘巴国雪消春水来’句,作春流出峡图。”张崟比较重视对自然山水的真实体验,师法自然,出观佳景即流连忘返,经日不归。从题识中便可看出这一点。以诗入画,以流命题,自宋元以来便被士大夫文人画家所推崇,但作者不是对诗句进行简单的图解,而源于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有感而作。因此画题中的春暖雪融、泥土滋润、草木葱茂,才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山峦的静穆与春水的流动,在质感色彩、节奏上形成强烈而又和谐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春机勃发的主旋律。此画作于嘉庆23年(公元1818年)作者时年5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