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岱《西湖七月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岱《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②。看七月半之 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③,峨冠盛筵④,灯火优傒⑤,声光相乱,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 娈⑥,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⑦,竹肉相发⑧,亦在 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 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⑨,昭庆、断桥⑩,哮呼嘈杂,装假醉,唱无 腔曲(11),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 一,小船轻幌(12),净几暖炉,茶铛旋煮(13),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 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 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14),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 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15)。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16),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 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 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 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17),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 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18),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 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 清梦甚惬。 【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是祭祖的节日,称中元节。②止: 同“只”。③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箫鼓:指吹打音乐。④峨冠:头戴高冠, 指士大夫。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⑤优傒(xī):倡优歌伎和奴仆。⑥童娈 (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⑦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⑧竹肉:竹,指箫笛 之类的管乐器;肉,指歌喉。⑨跻(jī):通“挤”。⑩断桥:西湖中白堤的第一座桥 名。(11)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12)幌(huàng):窗幔。(13)铛 (chēng):温茶、酒的器具。旋(xuàn):随时,随即。(14)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 十一时。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15)列俟(sì):排着队等候。(16)二鼓:二 更,约为夜里九、十时。(17)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18)頮(huì)面: 洗脸。指湖面重新呈现出明洁的样子。 【鉴赏】农历七月半, 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 本应赏月观景,本文一开头 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 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 “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 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 开头奇峰突起,不落俗套, 导出下文。 接着写“看七月半之 人”,“以五类看之”,紧扣 “看月”二字,揭示看月人 的面目。前四类人:官僚, 豪富之家的千金闺秀,名妓 闲僧随侍陪游之人,市井好 事之徒,都是不“看月”的游客。而最后一类人——清雅之士,才是真正的 “看月”的人。前四类人楼船箫鼓,浅斟低唱或哮呼嘈杂,唱无腔曲,其实 是借“看月”而“被看”;只有最后一类人“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 并无做作之态。作者冷眼旁观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其主观褒 贬之情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 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是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的人,第四类是不知风 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 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 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 然引为同调。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的实质:好虚名,凑热闹。“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即是在前文写杭人不看月基础上的提炼。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 一片,“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连用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 辨。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而“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 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碰,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 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只见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 是写视觉感受的不堪。作者的冷嘲热讽,直接形诸于笔墨之中,毫无掩 饰了。 “吾辈始舣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 称叙述,作者写自己当年“西湖七月半”游湖赏月的经历。“始”字,值得 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结束,西湖就恢复了宁静优美的本貌,湖山 美景就开始属于“吾辈”,“吾辈”开始登场了。“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 妆,湖复頮面”一句,仿佛月亮和湖光山色特意为它真正的知音,整妆而 出。这是“西湖七月半”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真正原因。 本文写人物场景,纷繁复杂,却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 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入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 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为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 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判断。 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23-425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本篇选自《陶庵梦忆》。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一个宗教迷信的节日,佛教徒在这一天作盂兰盆会,追荐亡灵,解其倒悬之苦(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谓“解倒悬”)。道教也在这一天诵经施食。杭州风俗,则于这一天倾城游湖,纵情作乐。此文即描绘各色游湖人等,随笔点染,形神逼肖,雅俗褒贬,了了分明。透过这幅五色斑斓的风俗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孤高自赏的生活情调和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第二段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作者把我们从前一类市井好事之徒的喧闹中拉到另一个清净之地,见识见识另一类人。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幔,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炉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可以从笔下的形象中感知的。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雅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三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简直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舣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磴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入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令读者悠然会心,识其旨趣所在,艺术技巧委实是很高明的。 〔注〕优:优伶,戏曲演员。傒(xī西):通“奚”,仆人。娃:美女,指歌妓。童娈(luán峦):俊美的男童。竹:指乐器之声。肉:指口中发出的歌声。帻(zé责):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在西湖白堤东端,近昭庆寺。嘄(jiào叫):同“叫”。茶铛(chēng称):烧茶的小锅。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下午五时至七时。魇(yǎn眼):梦魇,梦中惊悸。呓(yì义):说梦话。(11)舣(yǐ蚁):附船着岸。(12)颒(huì会)面:洗脸。指湖面恢复明净。(13)韵友:风雅的友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