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孝祥《念奴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①,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②。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蘅皋暮③。桐乡君子④,念予憔悴如许。 注释 ①望夫山: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其最著名者有辽宁省兴城市西南的望夫山,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之处,上有孟姜女庙。其他如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江西省德安县西北、山西省黎城县西北、湖北省阳新县西南等地都有望夫山。②“德耀”句:汉梁鸿、孟光夫妇相敬如宾,贫贱而志不移,是贤夫妇的典型,后用以代指模范夫妻。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德耀,孟光的字,指贤妻。荆布,“荆钗布裙”之省称,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③蘅皋(gāo):长有香草的沼泽。④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春秋时为桐国,汉改桐乡。 鉴赏 这首送人词一气舒卷,倾诉词人被迫与爱侣分离的哀怨愁恨。表现手法上,词人并没有仅仅拘于当时的环境与情景,而是扩展伸缩,有意变换时空背景。词中写从江边送别到明日重阳的时空转换,加深了离愁的思维深度,哀而不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据宛敏灏先生考证,“词里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张同之。出发地点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别离原因是遣返,大约作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的九月”(见《文艺论丛》第13辑《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词中充满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仰望着江天之间的寥廓秋色。一个“望”字,断肠意绪,不言而知。即将分手离别的时刻,举目四望,但见江天之间,风物萧索,助人愁悲。“明日”二句,即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南唐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 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啊! 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片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 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也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词人料想当她经过这里,想起古代夫妻恩爱之深但结局悲惨不幸的动人传说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婚姻而伤神不已。“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张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 此处充满对自己的谴责,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无情的控诉与抱怨,充满着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作者从情人的返程路线又想起在桐乡的故旧亲友,或许他们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而反观自己如今的凄凉景况,只能落寞伤神,吁彼苍天了! (凌霄汉) 赤壁图(局部) 【金】武元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
张孝祥 过洞庭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②,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③,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④,稳泛沧浪空阔⑤。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⑥。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⑦。 注释 ①青草:湖名。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和洞庭湖相连,因青草山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唐宋时,湖周二百六十五里,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与洞庭相连,诗文中多与洞庭并称。②玉鉴:玉镜。琼田:美玉一般的田野。③岭表:五岭以南。经年:年复一年。④短发萧骚:谓寒风吹动稀发作响。短发,稀发。萧骚,象声词。⑤沧浪:茫茫的大水。⑥“尽吸”三句:这里以夸张的手法说以北斗为酒器、西江为酒水,与自然共饮。西江,锦江的别称。《庄子《 外物》:“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斟,往杯子里倒酒。⑦今夕何夕:《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此赞叹良辰美景。 秋江渔隐图 【元】 吴镇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念奴娇》是张孝祥广为传诵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它以形象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洞庭湖波涛壮阔、清明澄澈的画面,同时也抒写了作者光明磊落、肝胆冰雪般纯洁高尚的情操。 词的上片写湖上美景。开篇三句点出地域与节候的特点,说明了这是一个接近中秋、风平浪静的洞庭秋夜。“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词中壮丽的佳句,它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扩充前句,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两句,以虚带实,含而不露,似合而实起,引出下片。下片以“应”字领起,似承而转。作者回忆起“岭表经年”的为宦生涯,并以“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来象征自己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在结构上,它又与上片“表里俱澄澈”的意境上呼下应。“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承上,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不仅如此,词人还由此而产生出一段浪漫主义的幻想。“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词中的神来之笔,它进一步凸显出作者的坦荡襟怀、超迈识见以及乐观豪爽的性格,末以“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结束全篇,更觉神余言外。 这首词画面开阔,意境优美,大气磅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感染力很强。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恰当的比喻。词中用“玉鉴琼田”来形容波平浪静与水晶般透明的洞庭湖,反衬出“扁舟一叶”之中的作者人格的纯洁高尚。“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比喻词人心地纯净,俯仰无愧。二是奇特的想象。词中幕天席地、友月交风的意境固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大胆的想象,决不会写得如此生动感人。至于词中写到的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境界,则纯系想象之词了。三是豪放的风格。古代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层出不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著名的律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著名的散文,它们都以自己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而千古不朽。但在平静的洞庭湖之夜并把自己置身湖上舟中来抒发豪情逸兴的佳篇,却并不多见,这一点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上的独创性。这首词句句有人,笔笔含情,“情以物动,辞以情发”,在艺术上达到了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的妙境。词中那种豪放的风格,也由此产生。(凌霄汉) 集评 宋《魏了翁:“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著之湖湘间,未为不遇。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微青琐哉!”(《鹤山题跋《跋张于湖念奴娇词真迹》) 清《黄苏:“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制。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鉴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