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孝祥《六州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葥,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11)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2)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②边声:边塞之声,指前线的人呼、马嘶、号角等声音。③殆天数:大概是天数(天意)。④洙泗:洙、泗二水,流径山东曲阜,孔子在这里讲学,培养了许多弟子。弦歌:乐歌。《史记·孔子世家》说《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以“弦歌地”指礼乐之邦。膻腥:牛羊的腥臊气。这三句指华夏故土被金人占领。⑤毡乡: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毡乡。区(ou欧)脱:土室,汉时匈奴用以侦察敌情,此指金兵屯兵的据点。⑥名王:指金兵的将领。⑦遣:使,令。⑧空埃蠹(du杜):白白地沾满尘埃,被蠹虫侵蚀。⑨零:尽。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⑩干羽方怀远:用礼乐文化怀柔远方。干羽,盾牌和雉尾。《尚书·大禹谟》说,大禹用干羽之舞使苗人归顺。这里用以委婉地批评南宋的妥协投降政策。烽燧:烽火,用以报警。(11)冠盖使:使臣。冠盖,指使臣的服装和车马。盖,车盖。驰鹜(wu务):急忙奔走。若为情:难为情。(12)翠葆霓旌:用鸟羽装饰的车盖和虹霓似的旗帜,均为帝王的仪仗,此指宋朝的北伐军。

【译文】 我站在淮河边上纵目观看,只见茂密的荒草和关塞茫然一片。寒风劲吹,战尘弥漫,边塞上四处悄然。此情此景,使我凝神沉思,销魂肠断。回想当年中原沦落,大概是出于天意,非人力所能逆转。在那洙水、泗水流过的礼乐之邦,现在也沾染了敌人的腥膻。淮河对岸到处是敌人的毡帐,夕阳下牛羊归来,遍地布满了敌军的据点。金兵的将领夜间打猎,骑兵的火把照亮了山川。敌人的笳鼓声音悲壮,令人心惊胆寒。

想这腰间的弓箭,匣中的宝剑,白白地被蠹虫侵蚀、灰尘沾满,收复失地的壮志却难以施展。时光易逝,雄心徒存,岁月将尽,收复汴京的希望却渺茫遥远。朝廷正在采取怀柔政策,双方暂且休兵,边境上不见了烽烟。议和的使臣纷纷奔走,真令人满面羞惭。听说沦陷区的中原父老,常翘首南望,盼望宋朝皇帝车驾回转。行人来到此地,怎不满怀忠愤,落泪潸潸!

【集评】 宋·阙名:“张孝祥……一日在建康留守席上作《六州歌头》,张魏公读之,罢席而入。”(《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七引《朝野遗记》)

明·毛晋:“于湖《歌头》诸曲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于湖词跋》)

清·陈廷焯:“张孝祥《六州歌头》一阕,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唯‘忠愤气填膺’一句,提明忠愤,转浅,转显,转无余味。或亦耸当途之听,出于不得己耶?”(《白雨斋词话》卷六)

清·刘熙载:“词莫要于有关系。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艺概》卷四。)

清·沈雄:“安国在建康留守魏公席上,赋《六州歌头》,感愤淋漓,魏公为之罢饮而入,则其词之足以动人者也。”(《古今词话·词评》)

【总案】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后,主和派得势,与金国通使议和。当时张孝祥在建康任留守,在一次宴席上赋此词以写其义愤。作品表现了对中原沦陷、金兵猖獗的形势的忧虑,以及对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义愤,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对中原父老的同情。全词一气呵成,悲壮淋漓,感人肺腑。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敌人的嚣张和我方的不修边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而逼出结句“遣人惊”。下片以抒情为主,以词人的壮志难酬、遗民的期望与朝廷的妥协投降相对照,引发出“有泪如倾”的激情,令人感慨唏嘘。


张孝祥《六州歌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张孝祥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兴隆元年(1163),是南宋初期的爱国杰作,是作者在建康留守时写的。是年南宋出师北伐,在符离(今属安徽)战败,朝中主和派得势,并派人与金议和,在一次宴会上张孝祥义愤填膺,即席赋了这篇词章。词中所说的当年事,指1127年中原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孔子当年收徒讲学的圣地也被金兵侵占、玷污了。洙泗,即洙水、泗水,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此收徒讲学。空埃蠹,白白地被尘埃和虫侵蚀坏了。干羽,古代两种舞具。怀远,安抚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对金妥协求和。冠盖使,指派遣到金议和的使臣。驰骛,奔走。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马仪仗。

词的上片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下片抒发壮志未酬的忠愤之气。这首词篇幅较长,格局宏大,多用三、四字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繁音促节,声情激烈地抒发出词人满腔的爱国激情。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面,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堪称“词史”。陈廷焯说: “(此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白雨斋词话》)据《朝野遗记》载,当时的抗金统帅张浚读此词后感动得为之罢席,足见其感人至深。


张孝祥《六州歌头》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猎,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计划,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后来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等官职,在任地方官期间很有政绩。张孝祥是一个爱国志士,可惜他在南宋当政时始终受到压抑,很早就死去了。张孝祥是南宋的著名文学家,曾被推崇为南宋伊始近百年中文章翰墨杰出人物。他的词忧国伤时,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他与张元斡是南宋词坛上开创爱国词派的先行人物。他学习苏轼的豪放词风,又与时局的危亡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词,笔酣兴健,气雄调雅,很能感动人。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南宋的北伐军队在安徽宿县北的符离集被金兵打败,南宋的主和派加紧投降活动,金兵也加紧进侵活动,到隆兴二年,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向金称“叔国”,岁贡改称岁币,把淮河以北地区全部划归金人。南宋投降派加紧活动时,张孝祥正在建康担任留守,他看到宋室当权者腐败无能,屈膝求安,任凭金人摆布,中原土地上的文明礼乐之乡,已经沦为金朝贵族首领的猎场,南宋的爱国志士只能空任金兵蹂躏淮河北岸广阔土地,却不能去反抗,驱杀敌寇。自己身上的箭、剑,已经被尘埃、蛀虫所污蚀,及时收复国土的时机白白地失去了,而壮志将要随岁月飘零而尽。沦陷区的父老们正盼望宋室朝廷能够早日还都,把金兵从中原土地上驱逐出去。但是现今人所共见的是,朝廷派出的到金营乞降的特使,看到他们车马往还,真不知他们这些人是何以为情!人民的希望不能实现,敌寇不能驱除,投降活动无法阻止,想到这些,真使人气愤难平,也使人痛泪如雨。传说张孝祥这首词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成,在场的主战派张浚(时督江、淮兵马的大将)悲痛难忍, “为之罢席而入”。

这首词广泛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形象的感染力,造成使读者气愤填膺的效果。词的上片开始写了淮河一带被占领区的沉寂、凄凉与阴暗: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诗人在下片开头写了自己心中的激愤不平: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这种人心的激烈,与失地的凄寂,正好形成对比。读到此诗的人会由此而想,有这样无用武之地的爱国志士,为什么会是边备荒废,甚至是中华礼乐之乡也变得一片腥臭?这两者是并不谐调的。那原因肯定是有人让关塞废弃,有人不让爱国志士得遂志愿。作者写了这种对比之后,并没有直接说明是谁,而是又进行了第二层对比的描写:金人贵族军事集团首领的张狂,与南宋朝廷里投降派的曲意逢迎。作者隔河望见,北方的土地被金人占领,游牧、戍守,任凭其便,他们的“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武力侵掠的气焰甚嚣尘上,不可遏止。在这种敌锋所指之下的南宋朝廷正在干些什么呢?京都陷入敌手,渺不可见,偏安的小朝廷,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这是说那些投降派们,仍在那里耍弄着早已过时了的礼乐怀柔的手段,以期凶恶的侵夺者的归附,为此,派出的办投降外交的使者不绝于道,忘记了人间还有羞耻之事。张孝祥这样明显地对比了倾向各异的战降两方的面目,不仅使难以表现的集团形象得到了具体的描画,他以忠愤不平之气批判投降派的意图,也得到了具体肯定。这就使这首在行文中看不见直说政事的词,其政治思想却又十分强烈,倾向又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原因所在。


唐宋词之《张孝祥《六州歌头》》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张孝祥《六州歌头》

张孝祥《六州歌头》张孝祥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11)。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2)。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13)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王希孟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长淮”二句:说远望长长的淮河,关塞荒凉,被莽莽草木所掩盖。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与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淮河就是南宋的北部边界。长淮,即淮河。望断,极目远眺,直到望不见。莽然,草木繁盛貌。②“追想”三句:意谓沉思当年北宋被金人灭亡,恐怕是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挽回改变。当年事,指金人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打败北宋。殆,或许,可能。天数,天命。③“洙泗上”三句:意谓原本文明的礼仪之邦,如今被金人糟蹋蹂躏。洙泗,洙水和泗水,在今山东曲阜市,春秋时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文明兴盛有礼乐文教传统的汉人地区。膻腥,牛羊身上的腥臊气。④毡乡: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⑤区脱:这里代指金兵哨所。⑥“念腰间箭”四句:说用来杀敌的武器落满了灰尘,被虫蛀坏。⑦渺神京:指故都汴京仍然那么遥远苍茫,渺不可及。暗示复国难成。渺,遥远。⑧“干羽”三句:说朝廷想用媾和的软弱方式平息战争。干羽,跳舞时所执器具。怀远,使远人归顺。⑨冠盖使:代指南宋去北方议和的官员。⑩驰骛:匆忙奔走。(11)若为情:以何为情?(12)翠葆霓旌:代指皇帝的车马仪仗。翠葆:以鸟羽为装饰的车盖。霓旌:缀有五色羽毛的旗。(13)有泪如倾:指人气愤悲苦至极,泪如泉涌。

鉴赏 这首激情饱满掷地有声的名作,是张孝祥在建康留守任上赴张浚宴席所赋,悲愤豪壮之情堪与岳飞名作《满江红》相媲美。这首词写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后,任用张浚北伐,准备收复失地,但因北伐军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和,结果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被金兵打得大败。这时主和派的气焰又嚣张起来,完全不顾抗金将士和中原沦陷区遗民的强烈反对,遣使与金人屈辱媾和。这时,张孝祥正在建康留守任上,他满怀愤慨,写下了这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六州歌头》。

上片侧重写惨遭敌人蹂躏的中原故土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跋扈。“长淮望断”五句,写南宋的边防。用宏阔苍茫的笔调描写淮河流域宋金对峙的战事气象。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本纪》),曾是古“四渎”之一的淮河,历来是中原江淮的天险必争之地,如今却成为宋金南北疆域分界限。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几乎无险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黯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也凸显了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象。“黯销凝”一语指出作者的情怀,黯然神伤,无可奈何,想起当年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二圣被掳,宋室仓皇南渡。作者有意为尊者讳,没有正面道破北宋覆亡的教训,而以“殆”字、“非”字出之,暗暗地流露出忠于北宋的情怀。以下分三层描写失地的情景。“洙泗”三句为一层,写昔日的文化之邦,弦歌之地,也充溢着膻腥的气味。洙、泗二水流经的山东,是圣人孔子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异族所占,中原儒家文明文化、礼乐之邦被摧残得面目全非。词人饱读儒家经典,又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每念及此,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呢?“隔水”三句为二层,写中原沃土,如今的“毡乡”,耕田荒芜,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看名王”四句为三层,写敌军的“宵猎”,兵盛马壮。自“隔水毡乡”直贯到上阕歇拍,为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区脱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岌岌可危。

下片抒怀,作者关心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前八句写想起“腰间箭,匣中剑”徒然落满灰尘,为蠹虫所蛀,徒有杀虏驱敌的雄心壮志,只能虚度光阴。路途茫茫,故都神京,恢复无望,想到“神京”,便自然联想到统治者眼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干羽方怀远”以下六句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辛辣有力的讽刺。“闻道中原遗老”以下三句写为异族蹂躏的中原人民殷切盼望王师收复失地的急切心情,南宋表现故老盼望王师收复失地的名作很多,如范成大的《州桥》一诗,正是在经过故都汴京时所作:“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抗金戎马经历的陆放翁也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句,皆可印证。这是作者听说的(“闻道”),并非目睹,倘使南方的臣民见到这动人的情景,只要有热血心肠,就无法抑制满腔的悲愤,泪水就会像泉涌般倾泻。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这是作者自己真挚感情的抒发,也是当时无数爱国人士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的思想深刻,艺术技巧也十分纯熟,张孝祥词作的艺术造诣和豪放风格,用这首词颇能说明。词的感情奔放,如行云流水,一泻如注,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朝野遗记》记载,张孝祥在建康设宴招待张浚等爱国将领,即席命笔,作了这首词,张浚读后连酒也喝不下去了,竟至“罢席而入”,这说明,张孝祥的词道出了爱国人士的心声,因此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理想艺术形式。(凌霄汉)

集评 清《张德瀛:“张安国《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皆所谓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者。”(《词徵》卷五)

清《陈廷焯:“张孝祥《六州歌头》一阕,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惟‘忠愤气填膺’一句,提明忠愤,转浅转显,转无馀味。或亦耸当途之听,出于不得已耶?”(《白雨斋词话》卷六)

链接 按词调编排的宋词选本——《阳春白雪》。南宋时期临濮(今河南范县)人赵闻礼(字立之,又字粹夫,号钩月)所编定的《阳春白雪》是一部编排体例独特的词选,它不同于一般文学选本,或以作家生活的时间顺序、或以内容题材的分类编排,而是按照词调、词牌分卷,每卷中先慢词,后小令。该书《正集》《外集》共收词六百多首,所选词人,大都是南宋人,偶有北宋词人入选。《正集》八卷,选录的词作以工丽精妙为主;《外集》一卷,选录张元幹、辛弃疾、刘过等悲壮激昂的爱国词篇。此书一直不为世人所知,清代道光年间,扬州藏书家秦恩复发现后,将其刻入《词学丛书》中,遂成为词学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文献,尤其是书中收录了不少不知名词人的作品,对辑录宋人散佚词作具重要价值。

宋代的优待孔子后代之制。历代皆有录用优待孔子后代之举,宋时亦然,谓之录先圣后。宋初,孔子之后率袭封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改封为衍圣公,仍世袭。元祐元年(1086),改称奉圣公,后又复称衍圣公。衍圣公的世袭,不一定都是子继,而是众议推举一人,由朝廷加封。衍圣公专主祭祠孔子事,其家世免租税。朝廷另赐田百顷,以供祭祀;赐监书,置学官,以教育孔氏子弟。北宋时,除个别时期外,孔氏子孙一直被任为知曲阜县事,使主庙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