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诗探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安娜·斯特劳海尔在其《张华:西晋诗人政治家》一书中称:从张华诗中人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多变的个性。很难从表面估计在诗歌中完全反映了多少诗人主观上的东西,但可以断言反映个人的要比公众的多。例如《情诗五首》中含有个人感情,因为诗人本身就有离家三年的情思感受,而情思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老问题。《答何劭诗三首》是写给一个老朋友的,反映厌倦官场生涯追求退隐后的宁静生活的愿望。一个孤苦伶仃的老者,越来越怀疑当初对仕途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被政治派系包围、利用和玩弄,时刻都有灭顶之灾。这正是张华自身处境的写照。《游仙诗》反映了道家逃避现实的梦幻思想。《拟古诗》和乐府体诗《门有车马客行》都是哀叹流逝时光的相同主题的短诗。诗人在《感婚诗》中感叹失去的青春,这是他参加一对村民婚礼后发出的感慨。毫无疑问,这些抒情短诗的成就最大,虽然是按传统格式作成并且深受诸如曹植等前辈诗人的影响。
同短诗相比,张华的篇幅较长的诗的最初目的是道德说教,如《励志篇》和《轻薄篇》,但这对那些不太受特别道德规范约束者来说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游猎篇》中。张华对丰富多彩事件的明显喜悦心情的描绘使非常陈腐和非常道德的情感黯然失色了。《上巳篇》亦近似上一类型,但诗的后半部关于道德方面的描写同节日庆典似乎无关,这也是不足之处,除非节庆本身作为时间流逝的标志而复归了。然而就是这种假设也会使诗歌松散而无条理了。《励志篇》似乎是这类道德诗中感受最深的了,诗人要求只顾一时欢乐的青年人刻苦培养儒家美德改变不良习惯,赋生活以新的意义。但《励志篇》虽然在结构上要比别的长诗严密,但并非成功之作。这主要因为诗本身由一系列引语堆积而成的,同毗邻诗句的配合牵强附会,这就产生了由四言古诗助长的呆板和矫揉造作的气氛。同样爱国,但文词不够华丽,内容并不刻板的算《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了。这首诗或许就是诗人政治嗅觉并非总是那样敏锐的某种例证。从了解张华复杂性格而提供的信息的角度看,《游侠篇》、《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和《壮士篇》是一组非常有趣的诗。对凭籍武力、恃强凌弱的武士公开赞扬又同儒家善行不相容的。对西方读者来说,张华诗的主要成就无疑在于他的情诗和短篇抒情诗了,但这些却受到了正统儒派人士的遣责,可是却得到了刘勰优厚的待遇。刘称颂张是文体大家,音乐作曲家,其诗常常在宫廷午宴上演唱。然而很清楚的是,张华始终未能满足那些说教诗歌观者的要求,而自觉不自觉地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多变和前后矛盾的真挚感情。他如同竭力保存个性以求在曹魏统治下得以充分发展的竹林七贤。张华由于受到极其反动的司马家族的赏识才得以做官,这就注定了他必须圆滑行事。他个性中的道家成份也是当时绝大多数真正的儒徒性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身世表明汉代社会的正宗儒家思想,也是他生活中真正的一部份,而他的诗歌都表明当时诸如佛教或新道教这样的新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多的。
作者最后说,张华个性的复杂性、多变性均可从其传记和作品中看出。他享有古文物家和重实博学家的声誉,他同小说传统的联系,为文人墨客保护伞的阅历以及全面研究张华时代的种种社会和文学现象等都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