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弘文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弘文馆官署名。唐代置,也曾名为修文馆或昭文馆,开元中定名。隶属门下省,置学士,无员数,多以大臣兼领。掌刊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礼仪制度。 弘文馆唐武德四年 (621),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名为弘文馆。馆藏书籍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与议政;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设馆主一人,总理馆务,学生数十名,均选自皇族贵戚及公卿百官子弟。明代也曾设置; 不久废置。宣德二年(1427) 又建弘文阁,后并入文渊阁。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小學 > 弘文館 弘文館 hóngwénguǎn 唐代的貴族子弟學校。始建於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之初。隸於門下省。兩館學生學習内容和考試均同國子學,但要求比國子生、太學生低。《舊唐書·儒學傳上》:“[太宗]及即位,又於正殿之左,置弘文學館,精選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學士,令更日宿直……又召勳賢三品已上子孫,爲弘文館學生。”《新唐書·選舉志上》:“凡館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宫有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黄門侍郎之子爲之。”《唐會要·貢舉中·弘文崇文生舉》:“[兩館學生]宜依國子監學生例試帖,明經、進士帖經並减半,雜文及策皆須粗通,仍永爲恒式。” 弘文馆学校名。唐中央学馆之一。武德四年(621)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贞观元年(627),招收京官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子弟为生员。始为藏书、议政之所,后变为教育机构。设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等,掌馆事,并教授生徒。学生定额三十人,由皇亲贵戚及高官子孙中简选补充。有时不须参加贡举,通过本馆学士主持的考试之后便可获得出身,参加铨选,其简试同明经、进士,然粗通文义便可通过。随着科举出身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员的重要来源,亦有弘文生参加贡举。 弘文馆唐朝的中央官学,公元621年唐高祖在门下省设置修文馆。626年,改为弘文馆。该馆设馆主1人,掌馆务。招学生24名,学经史书法等。学生皆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是当时专门学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弘文馆 弘文馆唐代中央官学之一。门下省设,学生额30人。详见“唐代官学”。 ☚ 崇文馆 广文馆 ☛ 弘文馆 弘文馆官署名。唐代始置。掌教授学生,整理书籍等事。《旧唐书·职官志》: “弘文馆 〔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武德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后避太子讳,改日昭文馆。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 复为弘文馆,隶门下省。〕 学士。(学士无员数,自武德以来,皆抄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馆中有四部书及图籍,自垂拱以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1人判馆事。) 学生30人,校书郎2人,(从九品上) 令史2人,楷书手30人,典书2人,搨书手3人,笔匠3人,熟纸装潢匠9人,亭长2人,掌固4人。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庭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其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学之制焉。” ☚ 黑龙江呼伦道 弘文院 ☛ 弘文馆 弘文馆唐代中央学馆之一。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武德九年(626年)改为弘文馆。玄宗贞观六年 (627年),招收京官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子弟为生员。初为藏书、议政之所,后变为教育机构。无定员,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弘文馆学生定额三十人,由皇帝贵戚及高官子弟中简选补充。有时不须参加贡举,通过本馆学士主持的考试之后便可获得出身参加铨选,其简试同明经、进士,但粗通文义便可通过。随着科举出身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僚的重要来源,有的弘文生也参加贡举。 ☚ 崇文馆 崇玄馆 ☛ 弘文馆 弘文馆唐代宫廷教育机关和储书集贤之所。亦称“宏文馆”。唐武德四年 (621) 于门下省置修文馆。是年九月,唐太宗即位,重视文教,于弘文殿聚书20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设馆主1人掌馆务。精选在京官员虞世南等贤良文学之士兼学士,于听朝之隙讲论文义,商议政事。贞观元年(627) 诏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子弟,爱好习书者,听其于馆内司书。当年招得学生24名,出禁中法书为范本,由虞世南、欧阳询教示。又准黄门侍郎王珪之请,使学生习书之暇,兼习儒业。太学助教侯孝遵入馆教习儒经,著作郎许敬宗教授 《史记》、《汉书》。二年又置讲经博士,考试经业,学生准予参加贡举。遂从藏书、议政机关转为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机构。馆学士时入禁中为皇帝及皇太子讲论经史。神龙元年 (705) 避太子李弘讳,改称昭文馆,次年称修文馆。景龙二年 (708) 置大学士4人,学士8人,直学士12人。景云元年 (710) 裁减馆员。次年复称昭文馆。开元七年 (719) 复称弘文馆,招收皇族贵戚及在京高级官僚子弟入馆肄业,依国子监生例参加贡举,但考试标准降低。明代初年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 ☚ 文学馆 崇文馆 ☛ 弘文馆 弘文馆中国古代官学。与宗文馆分别初设于唐武德四年(621)和唐贞观十三年(639),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弘文馆隶属门下省直辖,崇文馆隶属东宫直辖,学习儒家经典。置学士,掌经籍图书,置校书即,掌权理典籍,弘文馆还参议政事。 ☚ 国子监 国家主义教育 ☛ 弘文馆 弘文馆中国古代官学。与崇文馆分别初设于唐武德四年(621)和唐贞观十三年 (639),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弘文馆隶属门下省直辖,崇文馆隶属东宫直辖,学习儒家经典。置学士,掌经籍图书,置校书,即掌权理典籍,弘文馆还参议政事。 ☚ 国子监 国家主义教育 ☛ 弘文馆hong wen guanColleg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Literature 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九年(626)年置,隶属于门下省。掌校正典籍,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的制定与变革礼仪轻重之事。太宗置讲经博士,高宗时有详正学士,后皆罢。武则天垂拱年后以宰相兼任馆主。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避太子讳,改名为昭文馆,景龙二年(708)置大学士四人、学士八人、直学士十二人。玄宗开元七年(719)复旧名,并增置校书郎、校理等官。 弘文馆本修文馆,唐武德九年(626年)更名弘文馆,位于长安城门下省东,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北宋改名崇文馆。 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621)置,称修文馆,属门下省。武德九年改称弘文馆。以后又曾改称昭文馆、修文馆。开元七年(719)复称弘文馆。掌校订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沿革及礼仪等方面之事,置学士、直学士、文学直馆等官属。学士无员数,皆精选官吏中之贤良文学为之。此外,还从高级贵族官僚子弟中简选若干人为学生,以传授其艺业。武则天垂拱年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为馆主,并以给事中一人判理馆事。宋沿置。 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沿北齐文林馆,北周麟趾学之制,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以安置文学之士,典司书籍。太宗即位,改为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讳,改为昭文馆,次年又改为修文馆,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又改为昭文馆,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又改为弘文馆。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判馆事一人,管理日常事务。学士无员限,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政事。五品以上称为学士,六品以下称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均以他官兼领。所属有校书郎二人,令书二人,楷书手三十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学生定额三十人,从学士受经史书法,均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自设集贤院以后,弘文馆之职任渐轻。至宋改称昭文馆,为三馆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