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式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式微

式微

《诗经·邶风》篇名。《诗序》谓黎侯流亡于卫,随行臣子作此劝其归国。后人因用作思归典故。今人多认为是征夫苦于劳役之辞,表现征夫对劳役的怨愤和反抗。全诗采用问答形式,寓庄于谐,富于讽刺意味。

☚ 谷风   静女 ☛
式微

式微

《诗经·邶风》篇名。全诗二章,章四句。《毛诗序》云:“《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郑笺》亦云:“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卫处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归而不归,故其臣劝之。”“式微”因此成为思归的典故。又,式微即天将暮之意,后来也用以称事物的由盛而衰。今人多不取《毛诗序》说,而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所发出的怨责声,表达他们对于统治阶级压迫奴役的憎恨。

☚ 谷风   旄丘 ☛

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鲁露作路。)
 (微、归,微部。故、露,鱼部。)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躬、中,中部。)
 [译文]
 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你们的缘故,为何冒着风霜雨露为你们受苦。
 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为何常在泥水里劳作受苦。
 [评介]
 《式微》二章,章四句。《诗序》说,黎侯流亡于卫,随行的臣子劝他归国。此说今人多不从。从全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是反对徭役的作品。人民服役受苦受难,无家可归。诗中对当时统治者剥削者发出不平的怨恨。诗中“胡不归”三字,反复咏唱二次,含无限之意,是这首诗的题旨。胡:为什么?归: 回家,归家。句意是说为什么不能回家。这句有辛酸,有怨恨,有反抗。一是长期服役在外,有思归之苦;一是指责当时统治者为什么弄得他们无家可归?发问之后,诗人又以反问句作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不是你们劳役苦,我们怎么会在风霜雨露中受苦;不是为了养活你们,我们怎么会在泥水里忍受艰难。这两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诉说了他们无家可归的原因,饱含了愤恨不平,表现了他们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全诗二章八句三十二字,两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字是重复使用,诗人在上下两章中只换了两个字,寥寥几句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奴隶们的苦难,都是奴隶主贵族造成的,并对统治者发出了不平的怨恨,义正辞严。本诗短小精悍,句式多变,更体现了民歌的特色。式微,后人常用作思归之意。如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此乃取其“归”意,而避开其不归的原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式微》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是一首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如果说风诗是广大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民歌,那么,《式微》具有典型的民歌形式。此歌属邶风。邶、鄘、卫都是卫地,春秋时人们已把这些地方产生的诗看作是一组了、卫地原是殷属故地,周武王灭殷后,将殷都朝歌一带三分其地,北为邶,东为鄘,南为卫。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这首诗当是产在磁县,东明等一带。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六百六十年前。当时,因卫国多出昏君,加之北受狄人的侵略,南有齐、晋争霸,因此人民生活于涂炭之中,赋税繁重,劳役无休,劳动人民怨声载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压迫的怨恨和愤怒的反抗精神,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古人有把此诗解为黎侯为狄人所逐,流亡于卫,臣子劝他归国而作。因此后人便以此诗表示思归。如唐人王维《渭川国家》诗中就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诗句。此讲当不取。
 此诗的艺术表现力很强,属典型的民歌形式。以赋的手法,发问的形式,毫无华饰地直抒胸中哀怨之意。全诗二章八句三十二字,两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个字是重复使用,作者在上下两章中只更换了两个字,便使全诗既无呆板之嫌,又具有重叹之色。寥寥几句,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愤怒情绪表现得十分充分。作者如无受切身之苦。断不能唱出如此凝炼之句。这也正是民歌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情真意切。
 “式微式微,胡不归?”式: 语助。微: 昏暗,指天色将黑,即是说: 天色将黑,天色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归?将人们整日服苦役,精疲力竭,天已黑了,仍不能回家的心情表述出来。“胡不归”是一问句,三字之中含怨恨,含期望。怨恨昏君无休止的劳役; 期望能早些回家与亲人团聚,使疲惫已极的身体得到将息。因此,这三字是整诗的中心。细吟这三字,似以苦楚、辛酸、怨怼浸泡。无尽之意,尽在其中。发问之后,作者又以反问句作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 非、不是。中露: 即露中。躬: 身体。即是说: 不是君主的劳役苦,我们怎么会在夜露中受熬煎; 不是为了君主养身体,我们怎么会夜里劳做泥水间。这后两句,将“胡不归”的发问具体化,深化了。一方面指出了之所以有家不能归是昏君派的苦役,一方面写出了这种苦役不过是为了满足昏君骄奢淫逸的欲望,是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既使“胡不归”的发问有了具体内容,又使这一发问更加深刻。由于作者用反问句作答,连同上一句发问“胡不归”,形成了递进发问的气势,使全诗增加了感染力量。读起来就似乎看到了那些被强来的民夫,夜色中,在官吏的逼迫下,夜露湿衣,泥水刺骨,有家不能归,仰天长叹的情景。作者在两章的最后一句中只换了一个字,便把民夫们服苦役的环境描绘得十分真切。一个是“露”,一个是“泥”,露中,泥中,读者设身处地,不寒而栗。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境遇。
 全诗长短错落,音韵合谐,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淳朴、凝炼,言微义大,

古代民歌《式微》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出自妇人之口。她的丈夫为统治阶级服劳役,到天黑了还不见回来,于是对繁重的劳役产生了怨恨之情。
 诗分二章,每章五句,以述其事,抒其情。
 诗的大意是说: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来?要不是为统治者做事,为啥能在风露之中熬煎?要不是为统治者养体安身,为啥能在泥水之中受难?
 按照人们正常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丈夫出外服役劳动,劳动了一天,天色已晚,该是回家了,可是他却没有回来。也许妇人把饭早已做好在等待着他,也许多次倚门张望期盼他回转,然而却不见踪影,于是发出了 “胡不归”之问。“胡不归”,似乎有点明知故问。她未尝不知道丈夫在外服役,受人驱使,身不由已,不像在家里干活那样,早晚应时,随心所欲。可是她却偏偏要发“胡不归”之问,这一则说明妇人对丈夫的关切,期盼他早点归来,对统治者无止境的劳役产生怨恨;二则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深思。然而在此尚不曾明说“胡不归”的具体原因,继“胡不归”之问后,才把谜底揭开: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一方面说明民夫有家不能归是为了给统治者服役,是由于他们骄奢淫逸、穷侈极欲的生活享受才造成的,从而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统治者的物质享受是建筑在民夫血泪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从民夫整天在风餐露宿之中,浸泡在泥水之中服役,又说明服役的艰辛,剥削的残酷,这进而揭示了统治者奴役民夫的冷酷无情,残忍已极。
 诗中前后两问,前问尚属表述现象,后问则是揭露本质。如果说前问暗隐着期盼和怨恨的话,那么后问则是公然揭露和控诉。前后两问由泛泛一般,到具体深入,起着紧密相连,而又逐层递进的作用,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劳役驱使和压榨下,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处境。真乃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发人联想,感人至深。
 这首仅三十字的短诗,开篇即以“式微”入诗,而且四次重出,在描绘阴暗自然环境的同时,与“胡不归”紧密连结在一起,既显得自然天成,又暗寓着思妇一言难尽的惆怅和怨恨,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杂言叙事诗,每章句式相同,均用二、二、三、四、五言,长短错落,不拘一格,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淋漓尽致地叙事抒情。

诗经《式微》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劳苦人的怨诉。
式微式微,(一) 天黑啦,天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故,(二) 不为主子的事故,
胡为乎中露! (三) 我哪会呀冒风露!

式微式微,天黑啦,天黑啦,
胡不归? 为啥不回家?
微君之躬,不为主子的贵体,
胡为乎泥中! (四) 我哪会呀陷泥里。


注 释
(一)朱熹:“式,发语辞。”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微有幽隐薆昧之意。……幽犹黝也。黝训黑。黑色亦幽暗。”
(二)陈奂:“微,非也。……言非君之故。”
(三)朱熹:“中露,露中也。”
(四)朱熹:“泥中,言有陷溺之难。”

古代名诗《式微》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题解
 这首诗见于《邶风》,写一个服劳役的人对君主发出的怨愤之词。诗歌揭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原文
 式,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发语词。 ②微:黄昏。
 赏读
 诗共两章,采用复唱的形式,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写天已经渐渐黑了,而服役之人却不得休息,仍然为了君主而奔波辛苦在外。首句写天时,表现出劳役的繁重,二句发出质问,表现出心中的哀怒痛苦。三四句则是对君主的直接控诉,表现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怒抗议和极端憎恨。
 这首诗是一首即兴之作,句式简短而又富于变化,具有口语色彩,自然流畅。

诗词《式微》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首助词。微:通“徽”,《广雅·释器》:“徽,黑也。”此指天黑。②微:通“无”、通“非”。故:缘故。中露:露中的倒装。躬:身体。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有家不归?若不是君主的缘故,哪会置身露水? 天黑了,天黑了,为啥有家不回?若不是为了君主,哪会夜踩泥水?
 
 【集评】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鲁说》:“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其傅母闵夫人贤,公反不纳,怜其失意,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谓夫人曰:‘夫妇之道,有义则和,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曰:‘夫妇之道,一而已矣。彼虽不吾以,吾何可以离于妇道乎?’乃作诗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君子故序之以编诗。”(《列女传·贞顺篇》引)
 宋·王质:“‘中露’、‘泥中’,言行役冒犯之苦,语法如此,未必是地名也。”(《诗总闻》)
 清·牟庭:“傅母悯黎庄夫人不得意也。诗意是傅母作之。以黎庄夫人不得意,傅母在黎,黎人待之恩礼甚微薄矣,然而不肯归者,念夫人故旧之恩,不忍弃去也。”(《诗切》)
 清·魏源:“《序》谓黎臣劝其归。则黎地已为赤狄所夺,复于何归?今有可归,则昔不出奔矣,恐谋国之计不若是。且主辱臣死,而至出微君胡为至此之怨词,恐殉国之忠又不若是!”(《诗古微》)
 
 【总案】 对本诗旨意的理解,传统观点主要有两说,一是以《诗序》为代表的“臣子劝黎侯归国”说,一是以《鲁说》为代表的“傅母劝黎庄夫人归家”说。这两种说法,“盖《诗》今古文家宗派之偏见也”(《诗经直解》),魏源等人已辨其谬误。今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苦于劳役的怨歌,颇切近诗旨。在艺术上,此诗“语极慷慨,意极委婉” (《诗志》),“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别具风格,耐人玩索”(《诗经直解》)。

《诗经》篇文之《式微》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发语词。微:衰微,卑微。②微:非,若不是。③中露:即露中。意谓冒风霜雨露。④躬:身。⑤泥中:泥水中。
 【鉴赏】这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春秋时期,在今山西境内有一个小国黎。因遭受邻国赤狄潞氏的侵犯,黎侯放弃了故国,逃奔到卫国。卫国让黎国君民在两个城邑暂时寄住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黎侯复国的念头逐渐被淡忘了。于是黎臣便写下这首“劝归之作”。全诗二章。诗的大意是:国势衰微国势衰微,为何还不回归故国?臣民要不是为了您啊,怎么会宿于露中,怎么会宿于泥中。很显然,创作此诗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黎侯的复国之志。
 《诗序》说:“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此说正确。鲁诗说以为这是黎庄夫人及其傅母唱和之诗。据《列女传·贞顺篇》记载,黎庄夫人是卫侯之女。因为夫妻性情不合,心里很不愉快。于是傅母劝告她说:“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说:您的地位已经卑微了,为何还不回到故国去呢?黎庄夫人答道:“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意思说:若没有国君的旨意,我怎能餐风饮露回卫国呢?准此,黎庄夫人并未宿于“中露”“泥中”,这与诗中“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的词气不类,故此说甚可怀疑。余冠英《诗经选》将“式微”释作“将暮”,并断定“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出的怨声”。此说要备一解,故录以存参。此诗“式微”一词生命力极强,直到现在还在沿用,足见其影响深远。
式微

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鲁露作路。)
(微、归,微部。故、露,鱼部。)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躬、中,中部。)
[译文]
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你们的缘故,为何冒着风霜雨露为你们受苦。
天已晚天色黑,为啥有家不能归?若我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为何常在泥水里劳作受苦。
[评介]
《式微》二章,章四句。《诗序》说,黎侯流亡于卫,随行的臣子劝他归国。此说今人多不从。从全诗的内容看,这首诗是反对徭役的作品。人民服役受苦受难,无家可归。诗中对当时统治者剥削者发出不平的怨恨。诗中“胡不归”三字,反复咏唱二次,含无限之意,是这首诗的题旨。胡:为什么?归: 回家,归家。句意是说为什么不能回家。这句有辛酸,有怨恨,有反抗。一是长期服役在外,有思归之苦;一是指责当时统治者为什么弄得他们无家可归?发问之后,诗人又以反问句作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不是你们劳役苦,我们怎么会在风霜雨露中受苦;不是为了养活你们,我们怎么会在泥水里忍受艰难。这两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诉说了他们无家可归的原因,饱含了愤恨不平,表现了他们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全诗二章八句三十二字,两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字是重复使用,诗人在上下两章中只换了两个字,寥寥几句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奴隶们的苦难,都是奴隶主贵族造成的,并对统治者发出了不平的怨恨,义正辞严。本诗短小精悍,句式多变,更体现了民歌的特色。式微,后人常用作思归之意。如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此乃取其“归”意,而避开其不归的原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 谷风   旄丘 ☛

式微

式微

至微,微乎其微。《邶风·式微》一章:“式微式微,胡不归?”郑《笺》:“式,发声也。”《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郭璞注:“言至微也。”

☚ 式   戎 ☛
式微

式微shìwēi

┃━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诗序》云:“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后多用作思归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 辽东华表   折麻 ☛

式微

❶借指思归之情。唐崔璞《蒙思除替将还京路偶叙所怀因成六韵呈军事院诸公郡中一二秀才》:“作牧惭为政,思乡念式微。”
❷借指隐逸之思。唐王维《渭川田家》诗: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❸犹衰微。明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 “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 能自振于式微之后。 ”
●《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式微: 衰微。一说,天黑。式,语气词。《诗序》说: 黎侯为狄人所逐,流寓于卫国,随行大臣作此诗,劝黎侯归国。诗说,国事衰微了,应早点归去,不能滞留于此地,一说此诗是田园劳作之歌。

示威;式微

◉ 示威shìwēi 
❶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威力的集体行动。〈例〉~者/ 游行~/ 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的情景。
❷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力量。〈例〉孩子哭闹,那是在向家长对他的怠慢~。
◉ 式微shìwēi  原为《诗经·邶风》篇名,借指国家或世族衰落,也泛指事物衰落。〈例〉家道~/ 国运~/ 五十年来,其家~/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

式微

微乎微者也。《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毛傳:“式,用也。”鄭玄箋:“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式,發聲也。”

败落、残败、凋敝、凋零、凋落、陵替、没落、破败、破落、式微、衰败、衰落、衰弱、衰飒、衰替、衰退、衰亡、衰微、衰朽、颓败、萎缩、萧条、中落;勃兴、昌明、昌盛、炽盛、鼎盛、发达、发展、繁荣、繁盛、隆盛、茂盛、强盛、全盛、旺盛、兴隆、兴起、兴盛、兴旺、中兴

○败落bài luò

(动)由盛而衰;破落;衰落:~的家业|家道~|~的景象|~的迹象| 园林荒芜~。

○残败cán bài

(形)残缺衰败:~不堪|到处都是~的景象|荷叶在湖面上渐渐~着|江山~不全。

○凋敝diāo bì

(形)(生活)困苦;(事业)衰败:民生~| 民力~|百业~|~不堪的村落。

○凋零diāo líng

(动)衰落:百业~|万物~|一向兴旺的程家也~了。

○凋落diāo luò

(动)凋敝;衰颓:工业~的年代|产业日渐~|旱灾之后,处处~|紫荆花随风~散尽。

○陵替líng tì

(动)衰落:家道~|朝廷~,纲纪崩摧。

○没落mò luò

(动)衰败;趋向灭亡:~阶级|~的帝国| 日趋~|商行在他手中~了 |王朝权势逐渐~。

○破败pò bài

(形,动)残破;破落:~不堪|王府短短两年便~了。

○破落pò luò

(动,形)(家境)败落:~户 |~子弟|不想~至此|家境~|家道~|~的茅屋。

○式微shì wēi

(动)〈书〉指国家或世族的衰落:王道~|文明~的征兆|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自能振于~之后。

○衰败shuāi bài

(动)衰落:~过程|~至极| 日益~|国势~。

○衰落shuāi luò

(动)由兴盛转为没落:~时期|~到如此地步|日趋~|家道~|政治、经济~了。

○衰弱shuāi ruò

(形)(事物)由强转弱:敌军攻势已经~|王室~不振|民族~。

○衰飒shuāi sà

(动)〈书〉衰落:盛满之后,必有~|秋天的黄叶,令人感到零落~。

○衰替shuāi tì

(动)〈书〉衰败:门楣~|世家自此~|望族也从此~了| 一生看尽多少人事~。

○衰退shuāi tuì

(动)衰落:各样生意大大~|~的旧家族|预感~|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时期。

○衰亡shuāi wáng

(动)衰落以至灭亡:~的封建帝国| 国家~| 民族~|清朝~了 |古希腊由鼎盛走向~。

○衰微shuāi wēi

(形)〈书〉衰落;不兴旺:王道~| 门户~|一天比一天~| 家族日渐~。

○衰朽shuāi xiǔ

(形)〈书〉衰落:~的王朝|荣华岂能不~|未见丝毫~之兆|古寺在烟雨中更显凄清~。

○颓败tuí bài

(形)〈书〉衰落:家运~|政治~|一个~堕落的时代|这古镇已衰微~了。

○萎缩wěi suō

(动)(经济)衰退:生产力日渐~| 民力~|公司营业额日趋~。

○萧条xiāo tiáo

(形)经济衰微:~时期|~现象|~的市场|经济~|工业~|战后的~|城乡一片~|全球航运业~。

○中落zhōng luò

(动)(家境)由盛而衰:他家~了|家道~|王家自此~。

●勃兴bó xīng

(动)〈书〉勃然兴起:至汤武而~|事业~|社会~|女权运动从西方世界开始~|纪实文学~|城市~|工业~。

●昌明chāng míng

(形)(政治、文化)兴盛发达:科学~|~的景象|文化~的地方|~隆盛之邦|现代医学一天比一天~。

●昌盛chāng shèng

(形)兴旺;兴盛:文化~|繁荣~|东土大国,文明~|子孙~。

●炽盛chì shèng

(形)很旺盛:乃皇家~之瑞|部落~。

●鼎盛dǐng shèng

(形)正当兴盛或强壮:~时期|王朝~|~时代|春秋~|~之际。

●发达fā dá

(形)(事物)已有充分发展;(事业)兴盛:工业~|兴旺~|生意~|对外商务~|休闲产业~|造船业~|知识~了 |交通~。

●发展fā zhǎn

(动)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不断向前~|生产建设蓬勃~|经济迅速~。

●繁荣fán róng

(形)(经济、事业等)兴旺发达:~富强的国家|~昌盛的乐园|~的科学文化事业|~的新农村|市场~|经济~|出现新的~景象。

●繁盛fán shèng

(形)繁荣兴盛:商业~|一个~的小镇|昔日~今萧索|花树~|~的景象|树高参天,茂密~。

●隆盛lóng shèng

(形)兴隆昌盛:家世~|~时期|值中国~之际|皇家~,百姓殷富。

●茂盛mào shèng

(形)事业兴旺:功德~|财源~。

●强盛qiáng shèng

(形)富强而昌盛:~的国家| 国力~|我们的祖国是~的|西汉时匈奴力量~|~的国势。

●全盛quán shèng

(形)极其兴盛或强盛(多指时期):~时期|~之世。

●旺盛wàng shèng

(形)兴旺:家运~|花儿开得正~|家族人丁~。

●兴隆xīng lóng

(形)兴盛:生意~|事业~|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也| 买卖~。

●兴起xīng qǐ

(动)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一股风|~一场斗争|亚洲国家的~|革命运动的~。

●兴盛xīng shèng

(形)蓬勃发展:~时代|~起来|~到如此程度|日渐~|国家~|事业~|家族~|贸易~。

●兴旺xīng wàng

(形)兴盛;旺盛:~发达|事业~| 国家~| 民族~|人丁~|六畜~。

●中兴zhōng xīng

(动)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任贤使能,皇室~|家道~|伸张正气,江山才能~长保。

式微

指事物衰微,衰落。《诗经·邶风·式微》:“~~,胡不归?”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之后。”

衰败1

衰败1

破 微(倾微) 疲(疲弊;疲敝)敝(凋敝;衰敝;颓敝) 销 废(废弛) 陵(陵颓;陵迟;陵替)落(沦落;跌落;寥落;蹇落;破落;坠落) 零替 雕零 衰惫 衰替 衰弊 衰废 衰 衰薄 倾颓 替坏 颓败 颓毁 颓落 颓靡 凋耗 凋衰 凋歇 凋惨 凋坠 泛败 窳败 堕败 堕颓 休废 阤废 委绝 凌迟 凌替 凌夷 蹶衂 漂沦 漂坠 雕弊 窳弱 讹替 甑堕(功名~) 坏败
衰败之气:衰气
事物衰败:凋零 零落 萧条 萧瑟萧槭
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民穷财尽
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经济衰败:民生凋敝民物凋敝 民生雕敝
战后民生凋敝:疮痍(满目~)
社会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衰败现象:百花凋零
家道衰败:破落 破败 摧敝 翦弊
各行各业都衰败,不景气:百业凋敝 百业凋零
衰败,破败:凋败
破落衰败:破败
窘困衰败:窘败
贫困衰败:困耗
贫穷衰败:贫落 贫破 贫敝
疲敝,衰败:疲罢
艰难衰败:难晦
沦落,衰败:沦陷
没落衰败:沦败 沦敝 沦破 湮微
缺漏衰败:缺微
摧折,衰败:摧颓
废置,衰败:堙陵 堙沦 堙替
残缺衰败:残败 颓落
凋零衰败:凋败
迷乱衰败:迷败
衰败,不兴旺:替(替夷) 微(微谢;凋微;式微;衰微;销微) 衰悴 衰瘁 萧条 销铄 沦剥 沦忽
衰败变化:凋换 凋渝 凋变
衰败的趋势:颓势
逐渐衰败:颓侵
衰败,趋向灭亡:没落 沦昧
极衰败:极弊
衰败的样子:飘零 飕飗 飕飕 飒焉
(事物衰落败坏:衰败)

☚ 衰落   凋敝 ☛

想望

想望

想望回家乡:思归 知归
想回家的心情:归心 属意
表示思归之意:式微
思归故里:怀归
长期客居外地的人思归:久客思归
父母对子女的想望:门闾之望
思念想望:思望
怀念,想望:怀望
追慕想望:攀想
期望,想望:期想
非常想望:渴慕
急切想望或思念:渴念 怀渴 倾渴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怅望
(希望,仰慕:想望)

☚ 希望   希望的方面 ☛

式微shì wēi

天色微暗的样子。《诗·邶风·式微》:“~~~~,胡不归?”

式微

《诗·邶风》篇名。《诗序》称写臣仆劝流亡于卫的黎侯归国。后人用作思归之用。但有人认为是表现征夫的哀怨及反抗情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