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系指在不同种族的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的器官移植。异种移植在临床迄未获长期存活,但由于目前尸体供移植用器官来源困难甚多,因此,从长远来看人们仍寄希望于异种移植。
早在本世纪初,开始有作动物间的异种肾移植,如1902年Ullman第一次报道移植狗肾给山羊。异种移植应用于人,始于1906年Jaboulay相继用猪和山羊的肾,移植给一个尿毒症女性病人,但都失败于手术中。
失败归咎于猛烈的立即排斥反应即超急性排斥,综合早期实验与临床的经验,异种移植的超急性排斥有下列特点:
❶受体的早已存在的种属间的细胞毒性循环抗体,在补体参与下,与异种移植物的抗原接触是发生猛烈的超急性排斥的原因,因此,异种移植排斥主要是体液免疫排斥;
❷其他循环抗体(如血球凝集素、溶血素、血浆蛋白沉淀素)也在超急性排斥时起一定作用;
❸补体起了重要作用,发生异种排斥时,血液中补体总量和C1、C4、C2的含量明显下降;
❹有的动物循环细胞毒抗体含量较多,排斥发生就更快,如狗排斥猪肾就比猪排斥狗肾要快;
❺血液凝固性明显升高,用肝素无效。异种移植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血栓形成,血小板凝集和血管内、外纤维蛋白沉积;
❻ 异种排斥用类固醇、硫唑嘌呤等药无多大效果。
在早期异种移植试验中,发现异种同目移植的效果较异种又不同目间的移植略胜一筹,排斥速度较慢。这符合于异种移植的排斥速度与动物分类中两种动物种类差异成反比的规律。异种同目移植的供受体间种族差异较近,排斥较慢,以至有认为异种同目移植所致的超急性排斥的机理似已类似于同种移植。
人和猴、黑猩猩、狒狒同属灵长类,因此其间的器官移植属于异种同目移植。1910年Unger首次移植猴肾给病人,六十年代以来在临床上采用灵长类动物作供体施行了肾、心、肝移植,其中以肾移植为主的异种同目移植的报道却日益有之,如移植狒狒肾(Hitchcock 1963,1例,Starzl 1963~64,6例),恒河猴肾 (Reemtasma 1963,1例),黑猩猩肾(Reemtasma 1963,12例,Traeger1966,3例,Hume 1964,1例); 和黑猩猩肝(Starzl 1例)等,但未有长期存活者。
上述临床尝试的异种同目移植的共同点是:
❶早期移植器官都有一定的功能,如移植肾有明显的排尿,术后肌酐清除率有达60~90 ml/min者;
❷术后出现多次排斥危象,用局部放射,放线菌素C和大剂量类固醇类药物似乎有效;
❸移植肾能存活一段时间,最长曾达10个月;
❹绝大多数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感染;
❺细胞毒抗体对此种移植排斥反应起最主要作用。
根据狒狒和黑猩猩间的肾移植,Porter观察到狒狒供肾的组织学病变主要是:
❶间质内有密集而弥散的圆细胞浸润;
❷弥散性间质水肿;
❸局限出血性梗死和间质组织的弥散性出血浸润;
❹叶间动脉、输入小动脉内膜下有类纤维蛋白坏死,内膜下水肿;
❺肾小管坏死,有几处再生,肾小球未见显著损害。黑猩猩供肾多数(4/6)有上述类似病变,但有2只却没有任何排斥的病理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