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开普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开普勒1571—1630Johannes Kepler

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维登堡的一个酒店之家。1588年入杜平根大学学习神学及天文学。1591年得硕士学位。1595年任布拉兹大学天文学及数学教授。1600年赴布拉格大学充当瑞典天文学家泰可的助手。次年,继泰可之职为皇帝御用数学家,续编《路德福天文表》。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1609年,发表《新天文学》,证明行星按椭圆形轨道绕日运行,太阳居于椭圆的焦点上,这是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称面积定律),即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1619年出版《宇宙的和谐》,又提出第三定律(又称调和定律),即二行星绕日一周所需时间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椭圆轨道大半径的立方比。开普勒的三定律为四十余年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他因此受到基督教会的迫害,著作被列为禁书。1630年12月15日,在饥寒交迫中病死于雷根斯堡,葬于拉迪斯邦的圣彼得教堂。

开普勒

开普勒1571. 12.27~1630.11.15KaipuleJohannes Kepler

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者,天体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近代光学的奠基人。出生在德国威尔。先天不足,体质较差,视力衰弱,一只手半残。然而他智力发育很好,从小聪敏过人。在里昂堡读小学、中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辍学一个时期。1587年免费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深受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M·麦斯特林教授的影响,成为哥白尼学说的坚决拥护者。1588年取得学士学位,1591年获硕士学衔,1594年经大学推荐到奥地利的格拉茨的路德派高校讲授数学。开普勒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在大学仅用短短几年功夫,几乎阅读了当时所有的天文学著作。以后通过长时间对天体的观察、记录、思考和精心计算,逐渐发现哥白尼学说中把所有行星的运动看成是以太阳为圆心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实际观测到的数据有着不小的出入。他以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对行星轨道进行了新的探索,于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秘密》一书,并将此书寄给当时著名天文学家第谷,以此求教于第谷,受到第谷的赏识,1600年开普勒应第谷邀请,到布拉格近郊的贝纳泰克天文台任第谷助手,一起研究天文学。经第谷安排,开普勒见了鲁道夫国王,接受了捷克“皇家数学家”头衔。可惜第谷第二年便去世,临终时将一生所观测的星辰资料交给开普勒,并嘱托他将星辰观测资料出版成书,书名定为《鲁道夫天文表》。从此开普勒接替了第谷的职位,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行星运动的研究上。开普勒用传统的哥白尼的匀速圆周运动计算火星轨道时,发现计算结果与第谷观测的数据有较大误差。开普勒坚信第谷的观测数据,经过反复思考、计算,放弃了传统的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断定“行星绕太阳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他利用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经过精心计算,终于得出他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接着他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心计算得出了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609年,开普勒的《新天文学》一书出版,书中介绍了他的第一、第二定律。开普勒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继续进行更加艰苦漫长的探索,希望能揭示出各行星运动之间的统一关系,揭示出宇宙的和谐与一致。开普勒从探求行星的公转周期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关系入手,夜以继日地进行计算。时值兵荒马乱,家境更加贫困,但他不屈不挠,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痛苦,花了整整10年时间,终于从亿万个数据中找出了行星轨道半径与运行周期的定量关系,即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长半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1619年他的《宇宙谐和论》一书出版,书中介绍了他的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发现,为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由开普勒三定律计算的行星轨道与第谷的观测十分符合,就是与近代的观测也符合得很好。九大行星(包括开普勒之后发现的)就是按这三个定律确定的轨道围绕太阳旋转的。因此开普勒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按照第谷的嘱托,根据行星运动定律和第谷的观测资料,开普勒历时26年于1627年终于完成了《鲁道夫星表》(1005颗星的位置)。根据这些星表,能够以很高的精确度算出行星在任一时刻的位置,深受航海家的欢迎,为几代天文学家所使用。
开普勒在光学方向也有卓越的贡献。他是近代光学的奠基者,在光学领域的作用他跟伽利略在力学方面的作用相仿。1604年他出版了《对威蒂略的补充,天文光学说明》,1611年出版了《折光学》。在他的光学著作中,阐明了新光学原理,说明了视觉的机制,纠正了前人关于视觉的种种错误观点,开创和发展了研究视觉理论的正确道路。表述了光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描述了他所制成的望远镜(叫开普勒望远镜),给出了透镜公式。描述了近似折射定律、全反射现象等等。
他对数学的研究也很有造诣,他是用简洁明确的数学形式表达物理定律而且最早获得成功的人之一。从他的时代开始,数学方程就成为表达物理学定律的基本方式。
开普勒一生贫病交加,甚至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由于战乱,他做了30年教师只领到8个月工资。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逆境中,他为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不屈不挠地奋斗,耗尽心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伽利略   斯涅耳 ☛

开普勒1571—1630Johannes Kepler

德国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创立人之一。在分析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后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奠定经典天文学的基础,并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编制《鲁道夫星表》;提出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发明用双凸透镜作物镜和目镜的望远镜;发现银河系内的一颗超新星;观测过哈雷彗星。著有《宇宙的神秘》、《光学》、《新天文学》、《宇宙谐和论》、《彗星论》、《稀奇的1631年天象》等。

开普勒

开普勒

开普勒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也译刻卜勒,生于魏尔。青年时在符腾堡的德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学习过。1588年进蒂宾根大学,开始研究哥白尼的天文学。1594成为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数学教师。1598年由于斐迪南反对新教教师,开普勒被迫离开家乡到布拉格。在那里结识了天文学家必第谷,这是开普勒一生中的关键时刻。1601必第谷逝世,开普勒继承必第谷的未竟事业,开普勒的主要成就是奠定天体力学基础。
利用必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呈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即相等面积定律——在相同的时间里,行星和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第三定律即调和定理——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这三条定律为以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开普勒在必第谷基础上,经过大量计算,于1627年完成鲁道夫 (丹麦国王之姓) 恒星星表编制工作。还创立大气折射理论,并据此提出了天体望远镜即折射望远镜的原理。开普勒主要著作有: 《神秘的宇宙构造》 (1596)、《天文新星》(1606)、《折射学》 (1611)、《和谐的宇宙》 (1627) 等。

☚ 伽利略   宋应星 ☛
开普勒

开普勒

开普勒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也译刻卜勒,生于魏尔。青年时在符腾堡的德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学习过。1588年进蒂宾根大学,开始研究哥白尼的天文学。1594年成为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数学教师。1598年由于斐迪南反对新教教师,开普勒被迫离开家乡到布拉格。在那里结识了天文学家必第谷,这是开普勒一生中的关键时刻。1601年必第谷逝世,开普勒继承必第谷的未竟事业,开普勒的主要成就是奠定天体力学基础。
利用必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即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呈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即相等面积定律——在相同的时间里,行星和太阳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第三定律即调和定理——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这三条定律为以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开普勒在必第谷基础上,经过大量计算,于1627年完成鲁道夫 (丹麦国王之姓)恒星星表编制工作。还创立大气折射理论,并据此提出了天体望远镜即折射望远镜的原理。开普勒主要著作有: 《神秘的宇宙构造》 (1596)、《天文新星》(1606)、《折射学》 (1611)、《和谐的宇宙》(1627)等。

☚ 伽利略   宋应星 ☛
000047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