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指由邓小平提出的把唯物史观一般原理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和首要任务,以发展科学技术、改革和开放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过程和最一般规律,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和现实已经并且正在证明,唯物主义史观要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它的真理性和时代性,才能真正表明唯物史观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正是把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般原理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唯物主义史观,即我们所称的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这个历史观除具有中国特色外,还强调中国强调社会主义要向世界开放,所以又被称之为 “开放的唯物史观”。这一开放的唯物论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中心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的发展来作为生产力进步的驱动力,通过改革和开放来促进和保证生产力的发展; 它的目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以使中国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以普遍交往全面开放的姿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早在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虽然是针对教育提出来的,但具有普遍的意义。所谓面向世界就是开放性思想方法的要求。邓小平运用开放性思想,观察、分析、处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他自豪地说: 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大政策。开放性思想方法是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相联的。如果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特征,那么开放性思想方法就是实现这一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在现时代,离开开放性思想方法,眼光狭窄,固步自封,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邓小平说: 我们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揭示出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由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并重点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特殊机制。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来解决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马恩因没有这样的实践经验,无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予以解决; 列宁因过早去世也没有寻到一条道路; 斯大林则根本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一问题的存在,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毛泽东曾试图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特别是在50年代他已初步认识到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但他也半途而废,由于违背了唯物史观,因此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状、实际的全面综合而深刻地思考,才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邓小平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即通过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来调整生产关系和相应的上层建筑,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得到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邓小平唯物史观作出的新贡献和发展。
邓小平还第一个摸索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途径,这就是发展科学技术、改革和开放的 “三位一体”。其中,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生产力获得继续发展的保证; 对外开放是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机制。邓小平提倡的开放性思想方法,不仅有历史和现实的依据,而且有理论的依据,开放性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整体与部分、外因与内因观点的必然要求。开放性思想方法就是要求有整体观念,要求正确处理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仅要把一个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且还要把这一事物作为部分放到周围环境中放到更大的整体中去考察,考察它在更大的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并进而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为向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说,邓小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而且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开放的唯物史观。进而完善了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