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大运河Kaizao dayunhe
7世纪隋朝炀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代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永济渠引沁水达黄河,自黄河北达卫河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通济渠自洛阳引榖水、洛水达黄河,由黄河达汴水,再循古运河故道通达泗水至淮水;山阳渎基本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邗沟故道,自山阳达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宿志丕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大运河开通后,全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水、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开凿时工程严急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13世纪时,元朝定都北京,以北京为中心大规模改建了运河。在山东境内开凿了济州运河,自济州(今山东济宁)至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会通河,自须城南达临清(今山东临清南),沟通了汶水与御河(隋唐永济渠)。又开凿了通惠河,自大都(今北京)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入白河,此后江南各地财赋都经山东境内运河运抵大都。改建后,大运河全长3 000余里。明清时期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又陆续有所修建,明代修成了南阳新河自夏镇(今山东微山县东)至留城;伽河运河,自夏镇南达邳州(今江苏宿迁县)。清代修建了自邳州至清河(今江苏淮阴西)的运河——中河,至此完成了完全避开黄河运道的大运河体系。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