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彩画
木结构建筑中比较多见的装饰绘画和纹样,对建筑不仅有美化作用,还能够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我国春秋时代已开始在木结构建筑上刷丹粉。秦、汉时期多绘云龙纹,后逐渐采用绫锦纹样。南北朝时期有卷草、莲花、宝珠、曲水、万字纹等。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有九种彩画制度,并附有详细图样。元代出现旋子彩画,明清时期这种彩画完全成熟。清代彩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前两类结构严整,后一类绘画形式较自由,是清代彩画纹样变化最多的一种。元代以前在木结构上施底粉和直接绘画,明代开始用较薄的油灰地仗,清代地仗加厚,门、窗、柱等则用披麻或糊布地仗。描绘方法也在变化,唐、五代已有迭晕。宋代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彩画程序:衬地、衬色、填色、贴金等,并运用迭晕的绘制方法。元代在整体建筑彩画上已注意青绿相间的法则。清代时各种技法运用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