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的建筑生产活动可以上溯到史前远古时代。恩格斯指出,在人类蒙昧时代,有的地方就出现了用木材和木板建筑的房屋,到了野蛮时代,在西大陆的一些民族中,用干砖与石头建造房屋,类似城堡。由此可见,建筑生产活动几乎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 人类进入作为文明时代开始的奴隶社会后,部落联盟的中心地区,形成了最初的城市。开始垒筑城墙、建造城堡、楼阁、宫殿、庙宇、渠道、堤坝等土木工程。古埃及公元前2800年修建的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到了封建社会,建筑生产普遍使用铁制工具。中国建筑,在世界久享盛名。中国人民筑起了驰誉中外的万里长城和名扬千古的农田水利系统工程都江堰、大运河和最早的大跨石拱桥“赵州桥”。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中国还出现了一批像鲁班、李冰父子、李春、丁谓、李诚等建筑大师和《营造法式》之类的珍贵的建筑文献。这些均为人类建筑史谱写了最为光辉而壮观的篇章。 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城市与乡镇,逐渐出现了作为资本主义建筑企业胚胎的水木作与佣作坊。建筑手工业逐渐部分地与农业分离,并相应出现了封建性质的建筑行帮。 在西方,建筑业是在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大量输入,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中国资本主义营造业应运而生。 新中国建立后,建筑业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1952年,我国各级政府成立了主管建筑业的行政机构。在建国初期的几年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与个体手工业,以及新建国营建筑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等途径,使我国社会主义建筑业初步形成。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筑业职工总人数已突破400万大关,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建筑勘察、设计、规划、构件生产、土建、安装和各专业化施工门类与工种齐全的产业大军。至1986年底,建筑业从业总人数高达2272万,俨然成为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产业部门。同年建筑总产值已达1954亿元,为1952年(57亿元)的23.42倍。建国近40年来,我国建筑业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