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建州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建州卫

明代羁縻卫所名。建州三卫之一。来源于原居今牡丹江下游的胡里改部。洪武中南迁豆满江(今图们江)北。永乐元年(1403),该部首领阿哈出等来朝,明设此卫领之,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不久,西迁今辉发江上游的凤州(亦作奉州、房州或坊州)。永乐二十一年(1423),阿哈出之孙李满住再次率部南徙婆猪江流域 (今浑江流域)。与建州左卫、右卫合称“建州三卫”,成为建州女真的主体部分。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和采集。与汉区联系愈益密切,时入辽东马市交易,社会经济发展较先进。明后期,建州三卫解体,重新组合成建州五部。

建州卫

明代卫名。明初今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处黑龙江依兰(三姓)建州女真人,由其首领率领南徙, 到开元城(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附近居住。永乐元年(1403)阿哈出朝于明。明朝决定在建州女真住地置建州卫, 以阿哈出为首任卫指挥使, 并赐姓名李思诚(《清史稿》写作李诚善)。卫治在开元城。七年奴儿干都司建立, 归它管辖。八年阿哈出子释加奴因“从战有功”袭父职, 升为建州卫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李显忠。十四年(《清史稿》作十年)明又置建州左卫于图们江流域。以另一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为首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二十一年建州卫迁往婆猪江(今浑江)流域居住。同年释加奴死,其子李满住袭父职,为建州卫都指挥佥事。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为“七姓野人”所杀, 翌年其弟凡察掌建州左卫事。正统二年(1437)明诏以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袭父职。三年李满住率部又迁到赫图阿拉(清代兴京, 即今辽宁新宾老城镇) 旁苏子河上流灶突山 (今辽宁新宾呼兰哈达) 东浑河上游流域。四年董山亦率部迁到婆猪江流域,明廷将其安插于三土河(今吉林海县境)及婆猪江以西冬古河。不久,凡察与董山叔侄间发生“卫印之争”, 数年不决。七年明廷为牵制和削弱建州左卫的力量,分建州左卫又新置建州右卫,董山以旧印掌左卫,凡察以新印掌右卫。自此有“建州三卫”之称。

建州卫

明代地方军镇名。永乐元年 (1403) 十一月置。因立卫时居于渤海国率宾府建州地,故名。卫治曾有3次迁徙。初设于今绥芬河流域之开原 (元时称开元,朝鲜史籍称巨阳城、开阳城、东开原,明时称旧开原,明初改开元为开原)。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西迁到婆猪江(今鸭绿江支流佟家江)一带。因与朝鲜屡次发生战争,经明政府获准,于正统三年 (1438) 再迁至今辽宁省新宾县苏子河上游的旧老城,此为建州卫最后之治所。其经济最发达,与由其分置出的建州左卫及建州右卫被统称为建州三卫。至明末进而演化为建州女真五部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即逐一兼并。其部众后被编入八旗满洲,成为满族共同体形成之核心部分。

建州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明政府在开元城(所在说法不一,有说为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后赐名李思诚,《清史稿》作李诚善)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以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等。三年十一月(一说作十年或十四年),在今图们江南岸会宁设建州左卫,以建州女真另一首领猛哥帖木儿为都指挥使。永乐末年,因毛怜卫等的侵扰,南迁至婆猪江(又称佟佳江,今浑江)。后10余年间,屡与朝鲜相攻战,朝鲜军两度入婆猪江,于正统三年(1438)获准迁至苏子河上游南岸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镇,清称兴京)。七年(1442),猛哥帖木儿弟凡察与子董山争立,明以董山领左卫,另分置右卫,以凡察为指挥使领之,始有建州三卫之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