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建安七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 ☚ 三曹 曹刘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建安时代文坛上七位重要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第一个把这七位作家合而论之者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曹丕对于“七子”创作特点的评述大体是准确的,为后代学者所认可。以政治而论,“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高,是东汉旧臣,不属于曹氏集团,而终于被曹操所杀。其馀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他们目击汉末的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离的生活,又有一定的政治抱负,想依靠曹氏父子做一番事业。所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渴求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艺术上刚健清新,梗概多气,体现了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七子”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南朝梁《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 三祖 邺中七子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指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宜)、徐幹(伟长)、阮瑀(元瑜)、应玚(德琏)、刘桢(公幹)。首先提出“七子”之说并予以评价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七子的生活和创作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大多生活困顿,颠沛流离,“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后期先后归附曹操,生活相对安定,有的甚至作了少府、侍中等高官。与此相应的是,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则往往在表达他们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的同时,也多有“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内容。在艺术上他们的创作各有所长,各具个性,王粲、徐幹长于诗歌辞赋,陈琳、阮瑀专擅章表书记,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但又有共同特色:“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同上)。所有这些特点的形成,“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也。尤其在辞赋创作方面,他们更是成就突出,影响巨大。现存赋作,据不完全统计,约七十篇左右(孔融不见赋作传世)。这些赋作,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题材广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多为建安动乱现实的写照;二是主题深刻,批判性强,没有言语侍从之臣的那种为文造情,而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激愤之作;三是体裁变化,因为抒情言志的特色加强,七子之赋多骚体小赋和咏物小赋,而少大赋传世;四是多同题共作现象,这反映了文人集团聚会联赋的特色。七子的辞赋创作可看作是他们全部文学创作的代表,在赋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曹丕论七子,即专举赋篇。其中王粲、徐幹等人的赋作,或以靡密遒劲,或以博通壮采见称,后世理论家评价甚高,以为可比“马扬班张”。七子原皆有集,今独徐幹《中论》见存。明人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幹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人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试赋 建安之杰 ☛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聚集在曹操父子周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㻛、 刘桢七位建安文学名家, 世称“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因在政治上反对曹操而被杀。长于散文,辞藻华丽,骈俪成分极重,但能以气运词,因而语言锋利,文气刚健。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人。文、诗、赋上均有成就。文以书檄为多,所存之诗具有浓厚的乐府民歌风味。赋则辞采壮伟。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年早慧,才名卓著。诗歌多写离乱之苦,发语悲伤,情调哀怨凄惋,抒情意味强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赋的代表作《登楼赋》语言明白流畅,尽脱汉赋铺张堆砌的传统习气,开魏晋以后抒情小赋的先河。是七人中成就最高者,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诗作语言朴实,真实感人。赋在当时名声极高,今存多为残篇。学术专著《中论》抨击儒者之弊,是七子中今存的唯一专著。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擅写书檄,文中多用排比对偶,笔调自然流畅。诗作语言质朴,情调凄悱低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诗作传世不多,风格平淡,缺少气势,特色不足。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诗以气胜,风格遒劲,意境峭拔,但辞采稍差。七人均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动乱,又先后依附于曹操,渴望施展才能,作品描写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并具有悲凉慷慨,声哀气沉的共同风格。同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他们为“七子”,后人誉之为“建安七子”。 ☚ 魏之三祖 七子之冠冕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的文学集团。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 ☚ ·流派· 太康体 ☛ 建安七子 348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㻛和刘桢七人。因曹丕《典论·论文》曾以此七人并举,且予以赞扬。又以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 建安体 三曹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jian’an qizi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干)七人。这七人大体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家,后世称为建安七子。其中孔融年辈较高,因政治上与曹操有矛盾而被杀。曹丕爱其文章,曾悬赏征募。他的散文《论盛孝章书》、《荐弥衡表》较有名。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氏,王粲任过侍中,陈琳、阮瑀为曹操掌书记。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与曹丕关系密切。曹丕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曾评论诸子文章的不同特色。其中王粲成就最高,兼善诗、赋。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刘桢的五言诗“妙绝时人”,气势高峻,代表作为《赠从弟》三首。徐干、应玚皆能作诗、赋。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概括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这也说明了建安七子部分诗文慷慨多气的共同风格。他们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形成了当时诗坛五言诗繁盛的局面。 ☚ 曹植 陈琳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Jianan qizi建安七子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153—208)、王粲(177—215)、陈琳(?—217)、刘桢(?—217)、徐幹(170—217)、阮瑀(?—212)和应㻛(生卒年不详)这七位优秀诗人的合称。“七子”之说,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七子都生活于汉末的社会大动乱之中,前期多困顿失意,后期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并且除孔融外,都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创作,虽不免有清客、帮闲之习气,但总体而论,仍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和慷慨悲凉的风格占主导地位。七子经历不同,个性有别,文学成就及风格各有特色。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曾任北海相、少府等职。因不满曹操奸诈,经常与曹操捣乱,后被构罪杀害。孔融能诗能文,长于奏议、书札,《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为名作。其文气势壮伟,辞锋锐利,放言无忌,通脱处不亚于曹操,有《孔北海集》传世。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幼时才名卓著,前期依附刘表,不受重用,归曹后官至侍中。他以诗、赋见称。《七哀诗》三首、《登楼赋》等为代表作。其作品长于抒情,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有《王侍中集》传世。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曾为袁绍掌书记。诗、文、赋兼能;而长于公牍文书。其诗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代表作,有《陈记室集》传世。刘桢字公幹,东平(今山东省)人。归曹后任丞相掾。其五言诗成就较高,风格遒劲,与曹植并称“曹刘”。有《刘公幹集》传世。徐幹字伟长,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人。能诗能赋,有《徐伟长集》传世。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人。诗文皆能,长于章表书记,有《阮元瑜集》传世。应玚字德琏,汝南(今河南省)人。诗、赋皆能,其作品与其弟休琏合为《应德琏休琏集》。七子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文学的主力军,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人五言诗、抒情小赋和散文的发展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 曹植 左思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七个文学家: 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王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干)。因曹丕《典论·论文》曾以此七人并举,且予以赞扬,故有“建安七子” 之称。 ☚ 初唐四杰 建安文学 ☛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又因同居邺中,故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7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才华横溢,以诗文显赫当世。“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著作,原集都已佚。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竹林七贤 曹操 ☛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的7位作家。他们是: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人;阮瑀(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人。“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他们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有的还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故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和曹氏父子等其他作家一道,开创了著名的建安风骨。七子中以王粲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建安七子”中,孔融、王粲、徐干、刘桢四人均系山东人。“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散文,作品造语遒劲、议论尖锐。王粲诗、赋、散文“兼善”,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作品抒情性强。徐干善辞赋,曹丕说它“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刘桢长于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其余三位,亦各有特色。“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鸤鸠 建安风骨 ☛ 建安七子jian’an qi ziSeven Masters of the Jian’an Period 建安七子jian ’an qi ziSeven Masters of the Jian’an Period,see七子(qi zi) 建安七子即鲁国(山东曲阜)孔融、广陵(江苏扬州)陈琳、山阳(河南修武)王粲、东平(山东泰安)刘桢、陈留尉氏(今属河南)阮禹、汝南(治今河南上蔡东南)应畅及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徐干七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因同居邺城(河北临漳),又称“邺中七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