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延髓的内部结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延髓的内部结构 延髓的内部结构延髓的下部称为交叉部,其结构与脊髓大致相似,但有两个大纤维束在此交叉,即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图1)。延髓的上部称为橄榄部,结构与脊髓大不相同。此部出现大的橄榄核,中央管开敞为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内有延髓的大部分脑神经核(图2、3)。 图1 通过延髓内侧丘系交叉阶段的横切面 图2 通过延髓橄榄中部的横切面 小脑下脚是一复合纤维束,开始形成于下橄榄中部阶段,沿延髓背外缘上行并逐渐加大,最后转向背侧进入小脑。它主要成自脊髓小脑后束和橄榄小脑束,另有一些延髓核团发出较少量的纤维加入,包括外侧网状核、楔状副核、旁正中网状核、弓状核以及舌下神经周核。来自外侧网状核和楔束副核的纤维不交叉,来自其它核的则有交叉和不交叉的两种纤维。外侧网状核和旁正中网状核属于延髓网状结构的核团。楔束副核(楔外侧核)位于楔束核的外侧,与脊髓的胸核相似。它接受楔束纤维,发纤维行经后外缘,是为后外缘弓状纤维,加入同侧小脑下脚,将来自上肢和颈部肌的冲动传入小脑。弓状核位于锥体的腹侧面,在延髓上部较大,似是脑桥核的延续,它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行于延髓腹侧面,成为前外弓状纤维进入小脑下脚。还有一些发自弓状核的纤维,沿中缝行向背侧,越至对侧,形成(第四脑室)髓纹,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舌下神经周核是舌下神经核附近几个小核团的总称。它包括: 中介核,位于舌下神经核与迷走神经背核之间;前置核,位于舌下神经核的上方;Koller核,位于舌下神经上端的腹侧。它们的联系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脑神经核 在延髓内有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核团。舌下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发自舌下神经核。副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其脊髓根发自颈髓前角的副神经核,颅根发自疑核。迷走神经含五种纤维成分: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发自迷走神经背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发自疑核。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止于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见“脑桥的内部结构”条)。舌咽神经也含五种纤维成分: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发自下泌涎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发自疑核,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止于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舌下神经核 是典型多极运动神经元组成的细胞柱,自橄榄下方至第四脑室髓纹阶段,主要位于舌下神经三角深面。舌下神经核发出舌下神经根,向腹侧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在锥体和橄榄之间出脑,支配舌的内在和外来肌。舌下神经核直接或经中间神经元接受双侧 (特别是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完成随意运动。一般认为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至支配颏舌肌的神经元,本侧的纤维则到支配其它舌肌的神经元。临床上一般认为舌下神经核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舌下神经核还接受网状结构(本侧和对侧)、孤束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以完成舌的反射活动。此外,它还接受锥体外系的纤维。舌下神经根沿锥体外侧出脑,若因供应此区的动脉发生病变,出现同侧舌肌瘫痪,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副神经核 位于脊髓前角内,由运动神经元组成,自第5或第6颈髓向上约至锥体交叉中部,它的轴突行向背外侧,在前、后根之间出脑,是为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一般认为副神经核仅接受同侧皮质脑干束纤维;也有人认为接受双侧的纤维,但对侧者较多。副神经核还接受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的纤维,完成反射活动。 疑核 是细长的细胞柱,成自典型的多极运动神经元,约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内,自内侧丘系交叉的下界延至第四脑室髓纹阶段。其轴突先行向背内侧,再转向腹外侧,从延髓侧面出脑,支配咽喉肌和部分腭肌。发自此柱尾部的纤维形成副神经的颅根,发自中部的加入迷走神经,发自上部的加入舌咽神经。双侧皮质脑干束纤维,经中间神经元到达疑核,随意地控制下咽和发音运动。它还接受网状结构、孤束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以完成呕吐、咳嗽、吞咽等反射。有人认为下丘脑和基底核也发纤维至疑核,控制进食机制。此核还直接或经中间神经元联系面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迷走神经三角的深方,舌下神经核的外侧,其上、下端都稍超过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成自较小的梭形细胞,其间也含有尼氏体较粗的大细胞和含有黑色素的散在细胞。各类型细胞的机能不详。迷走神经背核的轴突行向腹外侧,在延髓外侧面出脑,为副交感的节前纤维,经中继后至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迷走神经背核中含有很少的有髓纤维,这表示终止于此核的纤维大部分是无髓的,主要来自迷走和舌咽神经的感觉核。 下泌涎核 位于迷走神经背核上方,桥延交界处的网状结构内。它的轴突加入舌咽神经,在耳神经节中继后分布至腮腺。此核接受孤束核、下丘脑和皮质等处来的纤维,以完成泌涎活动。 孤束核 是接受内脏感觉的细胞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下行形成孤束,它的终支或旁支止于孤束核。孤束核分为两部: 内侧部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的背外侧,向上稍超过此核上端,向下至第四脑室下方与对侧者会合成连合核; 外侧部完全或部分地围绕孤束,上至脑桥下缘,向下细胞数目减少,不易与网状结构神经元区别。孤束核上端的膨大部分 (亦即外侧部)接受味觉纤维,叫做味觉核;其余部分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外侧部的上端发出纤维,投至同侧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大概与味觉冲动传递有关。孤束核的内侧部有纤维投至脑桥的臂旁核,关系呼吸活动的控制。孤束核也发纤维至下丘脑的室旁核。此外,孤束核还发出非味觉纤维至网状结构、脑神经运动核以及脊髓的核团,完成呼吸、呕吐以及心血管等反射调节活动。有人认为孤束核(主要是上端部分)也接受皮质脑干束纤维,在传入的第二级神经元处影响上行感觉冲动。 最后区 位于内侧隆起的下部,迷走神经三角外侧的第四脑室底,是脑室室管膜的特化结构,属于室周器官之一,含有星形样细胞。已证明狗的最后区是一个催吐化学感受器,对脱水吗啡起反应。有人认为最后区接受孤束核等处来的纤维,并发纤维至孤束核。在最后区不具有其它脑部那样的血脑屏障典型结构。 对于延髓内的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一些核团以及路过的上、下行纤维束,参见“三叉神经”及“ ![]() 图3 通过延髓橄榄上部的横切面 图3 通过延髓橄榄上部的横切面 ☚ 脑神经核的排列 脑桥的内部结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