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Yō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山西之长治及晋中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商时侯国,武王时来助伐纣。今房州西二百五十里故上庸城是。文十六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上庸故城在今湖北竹山东。 战国时秦有庸芮; 汉代有庸谭,胶东人; 明代有庸以弘,黄州府通判。 庸yōng❶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軒冕以庸,衣裳有殊。” ❷勞。《後漢書》張衡《思玄賦》:“庸織絡於四裔兮,斯與彼其何瘳。” ❸平常,不高明。見“庸庸”。 ❹處於從屬的地位。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錫介珪以作瑞,宅附庸而開宇。” ❺副詞。豈,難道。蔡邕《釋誨》:“今子責匹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旱而累堯湯乎?” ❻通“㺎”。也稱犎牛,領有肉堆,長尾。《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庸旄貘犛。”《史記》作“𤛑”,《文選》作“㺎”。 ❼通“傭”。揚雄《逐貧賦》:“好爲庸卒,刑戮是加。” ❽不變稱庸。見“中庸”。 庸 庸yōng❶用,由。《齐风·南山》二章:“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毛《传》: “庸,用也。”郑《笺》: “此言文姜既用此道嫁于鲁侯,襄公何复送而从之,为淫泆之行。”马瑞辰《通释》: “庸训为用,即为由矣。谓由之以嫁于鲁也。” ❷劳苦。《王风·兔爰》三章: “我生之初,尚无庸。”郑《笺》:“庸,劳也。”《尔雅·释诂》: “庸,劳也。”郭璞注:“劳苦者多惰愉。” ❸城,城墙。《大雅·崧高》三章: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毛《传》:“庸,城也。’”孔《疏》:“王乃命诸申伯云:‘我欲使汝为法度于是南方之国,今因是故,谢邑之人以改作汝之国城也。’” ❹姓。《鄘风·桑中》三章:“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毛《传》:“庸,姓也。”朱熹《集传》:“庸,疑亦贵族也。”王先谦《集疏》:“孟庸即孟鄘。庸在沫东,居此之人,取旧邑之称以为族,若晋韩赵魏氏之比,故曰 ‘孟庸。’汉有庸光,胶东庸生是其后。” ☚ 庾 康 ☛
庸 庸yōng通 “镛”。大钟。《商颂·那》一章: “庸鼓有, 万舞有奕。”毛《传》:“大钟曰庸。然盛也,奕奕然闲也。”郑《笺》:“钟鼓则然有次序, 其干舞又闲习。”陆德明《经典释文》: “庸,依字作镛。”《尔雅·释乐》: “大钟谓之镛。”郝懿行《义疏》: “钟者《说文》云: ‘乐器也。秋分之音,物种成,古者垂作钟。’ 《释名》云:‘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白虎通》云:‘钟之为言动也。阴气用事万物动。’ 《淮南·本经篇》注: ‘钟,音之君也。’《周书·世俘篇》云: ‘王奏庸。’ ‘庸’ 皆‘镛’之省借也。’《正义》引李巡曰:‘大钟音声大,镛,大也。’孙炎曰:‘镛,深大之声。’” 
☚ 鸾镳 麻衣 ☛ 庸读音·iong(ˊ),为iong韵目,属eng—ong—iong—ueng韵部。余封切,平,钟韵。 ❶平庸;平平常常。 ❷没有作为;不高明。 ❸用。如:无庸细述。 上一条: 鰫 下一条: 墉
庸读音·iong(-),为iong韵目,属eng—ong—iong—ueng韵部。余封切,平,钟韵。 ❶平庸;平平常常。 ❷没有作为;不高明。 ❸用。如:无庸细述。 ❹功劳。 ❺日常。 上一条: 饔 下一条: 滽 庸{}四5721①名奴婢(贱称)。古方言。《方言》第三:「臧、甬、侮、获,奴婢贱称也。…自关而东陈、魏、宋、楚之间,保庸谓之甬。」清钱绎笺疏:「贾宜《过秦论》:『材能不及中~。』李善注:《方言》曰:『~,贱称也。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是『甬』一作~,甬、~可通。」②形土气;伧俗。闽语。福建厦门〖 〗。笑~讥笑伧俗‖互人食~因伧俗而被人欺侮。③动更易而作。古方言。《方言》第三:「~、恣、比…代也。」晋郭璞注:「今俗亦名更代为恣作也。」④动蹲。吴语。江苏靖江。⑤连「因为」的合音。⑴北京官话。北京〖 〗。他~什么不来‖就~这个。⑵胶辽官话。辽宁大连〖 〗。她~我回家晚了,跟我吵了一架。   庸yong❶用。成语:“无庸讳言”。《国语·吴语》:“王其无~战。”(其:语气词。无:不。) ❷平常的。《荀子·不苟》:“~言必信之,~行必慎之。”(必:一定。信:诚实。) ❸岂,难道。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学习。道:学说。也:语气词。夫,语气词。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他们的年岁比我大还是比我小。于:在。)《史记·秦本纪》:“且人卖郑~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且:再说。卖:出卖。郑:郑国。以:把。情:实际情况。) 庸yōng❶平常;不高明 △ 平~|~才。 ❷姓。 庸❶平常;不高明:~人︱~才︱~医︱~俗︱~碌︱平~︱凡~︱昏~︱~人自扰︱~~碌碌︱~中佼(jiao)佼。 ❷用;须:毋(wu)~︱无~讳言。 ❸岂;怎么。表示反问:~可弃乎? ❹通“佣”:~工。 ○附~((一)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二)泛指依附于其它事物而存在的事物)︱附~(依傍;追随)风雅︱中~(指儒家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之道。 庸yōng❶ 平凡,不高明:庸才︱庸人︱庸庸碌碌。 ❷ 用,需要:毋庸讳言︱毋庸置疑。 ❸ 疑问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庸可废乎? 庸(2次) ❶犹乃。却。岂不至今其~亡《章·抽》 ❷凡庸;庸俗。固~态也《章·怀》 庸yōng很快地。《抽思》:“岂至今其庸亡?”闻一多解诂据孙经世《经传释词补》云:“庸犹遽也。” 庸yōng“因为”的合音。如:他~什么不来?/就~这个。 庸yong庸才 庸夫 庸碌 庸人 庸俗 庸医 凡庸 附庸 昏庸平庸 无庸 中庸1 庸俗化 庸人自扰 庸医杀人 庸庸碌碌 庸中佼佼 毋庸讳言 毋庸细言 中庸之道 庸yōng《中庸》的简称: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七三·1772)
庸yōng庸❶勞也。《詩經·王風·兔爰》: “我生之初,尚無庸。” 毛傳: “庸,用也。”鄭玄箋: “庸,勞也。” ❷功也。《詩經·大雅·崧高》: “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毛傳: “庸,城也。” 鄭玄箋: “庸,功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 “十有二日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鄭玄注: “庸,功也。” 《禮記·學記》: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鄭玄注: “庸,功也。” ❸常也。《周禮·春官·大司樂》: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鄭玄注: “庸,有常也。” 《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鄭玄注: “庸,常也。” 《禮記·中庸》: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鄭玄注: “庸,猶常也。” ❹用也。《禮記·内則》: “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 鄭玄注: “庸之言用也。” 鄭玄《三禮目祿·禮記目祿》: “中庸第三十一,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庸,用也。” (《通德堂經解》) 鄭玄《三禮目祿》: “中庸第三十一,……庸,用也。(《鄭氏佚書》) ❺牆 (廧) 謂之庸。《尚書大傳》: “天子賁庸。” 鄭玄注: “廧謂之庸。” (《通德堂經解》) 《尚書大傳》: “天子賁庸。” 鄭玄注: “牆謂之庸。”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水利部 > 溝渠 > 庸 庸 yōng 亦稱“水庸”。溝渠。《禮記·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鄭玄注:“水庸,溝也。”孔穎達疏:“庸所以受水,亦所以泄水。”《新唐書·循吏傳·賈敦頤》:“敦頤爲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垣籬部 > 牆壁 > 墉1 > 庸 庸 yōng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城垣 > 墉 > 庸 庸 yōng 庸庸yōng〖动词〗 使用,任用(2)。《郑伯克段于鄢》:公曰:“无庸,将自及。”——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取祸殃的。”《进学解》:名一艺者无不庸。——以一技之长闻名于世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庸yōng〖形容词〗 一般,平常,不明白,昏庸(6)。《鲁仲连义不帝秦》: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当初以为先生是个平常的人,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呀! 《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一般人的发怒,并不是士人的发怒。《心术》: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邓艾在攻打蜀国时,用绳子拴住士兵从山上放下去,如果不是刘禅昏庸,那么纵然有百万军队,也可以束手就擒,他们原来是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才敢轻视他们而发动进攻的。
庸yōng〖副词〗 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哪里”(1)。《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知道他是出生在我前,还是在我后呢?
庸yōng〖名词〗 功劳(1)。《襄王不许请隧》: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叔父您倘能够发扬伟大的品德,改朝换代,来创建并管理天下,自然会显示出您的功劳。 庸yōng❶ 用。多与否定词连用。《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 ❷ 功劳。《左传·昭公十三年》:“虽齐不许,君~多矣。”《国语·晋语七》:“无功~者不敢居高位。”用作动词,酬其功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勋、亲亲、暱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又《昭公三十二年》:“而伯父有荣施,先王~之。”(施:功。) ❸ 常,平常。《周易·乾》:“~言之信,~行之谨。”引申为平凡,平庸。《国语·齐语》:“臣,君之~臣也。”《世说新语·言语》:“臣诚~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❹ 同“佣”。❶ 受雇。《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 ❷ 受雇佣的人。《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买~而决窦。” ❺ 隋唐时以赋代役的税法。《新唐书·食货志一》:“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 ❻ 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岂”“难道”“哪里”等。《晏子春秋·外篇第二》:“天之变,彗星之出,~可悲乎!”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❼ 同“墉”。城。《诗经·大雅·崧高》:“因是谢人,以作尔~。” ❽ 同“镛”。大钟。《诗经·商颂·那》:“~鼓有,万舞有奕。”(yì:盛大的样子。) 庸*yongD3B9 ❶平常:~人(平常人)/~行(日常行事)/~言。 ❷愚,笨,不高明:~医/~才。 ❸〈文〉用;须(用于否定):毋~讳言/无~置疑。 ❹〈文〉岂,难道:~可废乎(曹操文)。 ❺隋唐时代的一种出布绢请人代服劳役的赋役法。 ❻商周时古国名,在今湖北竹山。 劳苦 劳苦庸 劬(劬劳;劬录;劬禄;劳劬)勚(勚劳;勚勤;劬勚;劳勚) 瘅恳苦 功苦 功沽 劳止 劳役 劳辱 苦劳 贤劳 劳苦和怨恨:劳怨 农耕的劳苦:稼穑艰难 耕作的劳苦:沾体涂足 征战的劳苦:汗马 勤政劳苦:昧旦丕显 勤于政事的劳苦:旰食之劳 旰昃之劳 民众劳苦:民累 曾经为事业劳苦过,有一定贡献:苦劳 奔走劳苦:双足重茧 在外奔波劳苦:眠霜卧雪 困顿劳苦:困瘁 贫困劳苦:贫苦 劳苦而穷困:勤匮 勤苦,劳苦:契阔 辛劳,劳苦:劬勤 辛勤劳苦:辛苦 辛勩 巴巴结结 巴巴劫劫 巴巴碌碌 巴巴急急 起早睡晚 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晨炊星饭 十分辛勤劳苦:累胝 手足重茧 手足胼胝 手胼足胝 手胼足趼 手胝足胼胼胝手足 胼手胝足 艰辛劳苦:艰劬 饥饿劳苦:饥劬 长久劳苦:积劳 一时的劳苦:暂劳 劳苦不安:促刺 劳苦的样子:劬劬 劳苦不息的样子:役役 (劳累辛苦:劳苦) ☚ 劳苦 忧劳 ☛
功勋 功勋勋(勋效;勋庸;勋劳;勋勚;勋绩) 庸(庸勋;庸功) 功伐 义功 功业,功勋:勋烈 功勋和事业:勋业 丽观 克敌制胜的勋业:顾勋 功勋与德行:勋德 功勋与名望:勋望 先世有功勋和名望:世阀 功勋与荣华:勋华 功勋卓著:昭如日月 昭如日星 功勋、成就卓越:炳炳烈烈 力挽世运,功勋卓著:补天浴日 功勋卓著,可以领受最高奖赏:十命可受 功绩、成就等永存:彪炳日月 (对国家、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的特殊功劳:功勋) ☚ 功勋 各种功勋 ☛
反问 反问反诘 表示反问:哪(~里;~门子) 怎(~么;~不) 胡(~尝;云~) 奚(~必) 何(~必;~不;~止;~尝;~曾;~若乃尔) 岂(~其;~具;~渠;~非;~不;~止;~奈;~遽;~可;~不是;~有此理) 安(~能;~敢) 宁(~当;~渠) 盍(~不) 焉(~哉) 庸(~拒) 乌(~足道哉) 其(~奈我何) 乎(~哉;哉~)讵(~知) 敢(~是) 恶 莫(~非;敢~;将~;~不是) 得(~无;~毋) 吗 呢 也(~哉) 邪 欤 可 号 因 便 宁(~渠;~当) 曷 耶 抑(~岂) 怕(恐怕) 难道 不成 什么(为什么) 你没见过吗:君不见 凭什么不害怕:何恃不恐 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何至于此 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还(这~了得) 呢(你说~)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乐意去做:何乐不为 表示正反两问:是否 果否 是不是 反问自己:自反 反躬自问 反身自问(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 发问 询问 ☛
任用 任用任 用(除用;断用) 以 庸 试(试用) 授(授用) 肩 服 委用 委使 任用和免职:任免 任用官吏:署用 选拔人才,任用官吏:论除 选择任用官吏:选用 简选 简阅 简任 简命 任用百官:纳揆 因上辈有功而任用:荫(荫袭;封妻~子)任子 皇帝直接下命令任用:诏用 简选任用:简用 选择任用官吏:选用 挑选任用:选任 遴用 推举选任:推选 调选任用:调数 引荐任用:引用 荐举任用:收举 考察人才,推荐任用:程功积事 程功蒇事 程功立事 程功厎绩 立事程功 收纳任用:收录 征召任用:征用 托付任用:托任 考察任用:考庸 正式任用:牒用 受到信任而任用:见任 滥给官爵:齐鸣开府 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由绎 (任命,使用:任用)
另见:提拔 委派 录用 用人 ☚ 任用 任用人员 ☛
酬谢 酬谢谢 酬(酬答;还酬) 对佛祈求时许下的酬谢:愿心 有所求而谢之以礼物:请谢 酬谢媒人:谢媒 酬谢出力的人:酬劳 畴劳 酬赠 赠答 酬其功劳:庸(民~) 微薄的酬谢:杯水之谢 杯水之敬 勺水微忱 以重金感谢:重谢 大恩大德无法用语言、金钱等表示酬谢:大德不酬 大恩不报 大恩不谢 (用金钱礼物致谢:酬谢) ☚ 拜谢 道谢 ☛
平庸的人 ☚ 常人 境况不好的人 ☛
普通 普通凡(平凡) 侪 常(常常;中常;平常;寻常;通常;随常;庸常)恒(恒常) 平平 等闲 一般 小可 简单 齐世 坦坦(~之备) 淡易 轻可 普同 恒泛 不打紧喜闻乐见 闾巷草野 普通的:平 平常,不高明的:庸 普普通通,不值得注意,缺乏魅力:平淡平平常常 经常见到:习见 数见 屡见 熟见 见惯(司空~) 不奇特:屡见不鲜 (一般的:普通)
另见:普遍︱不凡 特出 ☚ 普通 平凡 ☛
需要 需要需(要需;所~) 用(不~) 待(自不~言) 消(消得;~说) 销 须(须要;要须) 需要与要求:求(求须;需求;诛求;诡求;供~相应) 资须 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同恶相求 表示需要:得(~去) 庸(无~) 必须,须要:须索 生活所需要:赡生 日常饮食上的需要:饥食渴饮 饥餐渴饮 渴饮饥餐 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对吃喝和性的需要:饮食男女 生活所需昂贵:买桂 当时需要:机宜 当时的需要或风尚:时宜(不合~) 合于需要:对路 适路 随时的需要:不时之需 不时之须 如布帛菽粟 迫切需要:亟 要需 紧急需要:急需 所需求极有限:饮河 不需要:不消 不必 不用 不待 不由何必 无须 勿庸 (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需要)
另见:供应 欲望 不需 满足2 要求2 ☚ 需要 必须 ☛
使用 使用使(使唤;使换;行使;驱使) 用(~水;~电;~笔;盘用;设用;发用;服用) 下(~功夫) 动(~笔;~脑;动用) 以(~少胜多) 拿(~尺量) 由 运 祭 施(施用;施展) 试 庸(无~讳言) 寻 驱驾 玩弄 服御 人民生活中使用的:民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关系:拉关系 使用斧子:用斧 寻斧 开支,使用:销用 支付使用:应用 掌管使用:典制 开始使用:启用 初次使用:试课 实际使用:实用 致用(学以~) 可以使用:使得 凑合使用:对付 约束使用:收使 控制使用:裁使 等待取用:待取 (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使用)
另见:运用 用途 用人 ☚ 使用 使用某物品 ☛ 〖庸〗 粵 jung4〔容〕普 yōng ❶ 用,任用。許慎《說文解字》:「〜,用也。」商鞅《商君書.農戰》:「夫國〜民以言,則民不畜於農。」(不畜:不止。) ❷ 受僱用,出賣勞力。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若為〜耕,何富貴也?」(若:你。) ❸ 受僱用的人。韓非《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而決竇。」(決竇【粵 dau6〔逗〕普 dòu】:挖排水道排水。) ❹ 平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❺ 副詞,難道,何必,表示反問的語氣。韓愈《師說》:「夫〜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庸吐蕃军旅中的奴隶, 属随军后勤人员,在吐蕃社会中地位低下,专门从事生产劳动。 庸 庸功劳。平日中为人民建立的功勋称庸。《周礼·夏官司马》: “司勋: ……民功曰庸……”林尹注: “民功: 郑注云: 法施于民,若后稷。” ☚ 驿 予 ☛ 庸yōng❶平凡,平庸。如:庸言,庸碌,庸人,庸才。 ❷用(用于否定式)。如:无庸赘述,毋庸讳言。 ❸疑问词,表示反问,岂。如:庸可弃乎? 庸 庸yong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哪里”等。“庸”与“安”“讵”“可”“何”连用,义略同。如: ❶虽王之国,庸独利乎?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庸”句:即使是对你的国家难道就有好处吗?) ❷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庄子·大宗师》“庸”句: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然的不也是人为的,所说的人为的不也是天然的呢?) ❸彗星之出,庸可惧乎? (《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庸”句:彗星的出现,哪里值得害怕呢?) ❹明言之,庸何伤?(《聊斋志异·耿十八》“庸”句:明白地说出,难道〔有什么〕妨碍吗?永yong 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持久性,相当于“永久”“永远”等。“永永”义略同。如: ❶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封燕然山铭》“永”句:这可说是劳累一下就可长久闲逸,短期耗费就能永久安宁。) ❷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文选·为袁绍檄豫州》“永”句:从前强大的秦国〔有个〕懦弱的国君,赵高把持政权,独断专行,作威作福。当时人迫于压力,没有人敢说真话。〔秦君〕终于有在望夷宫〔被迫自杀〕的惨败。宗庙被烧毁,名声至今仍遭玷污,永远成为世人的鉴戒。) ❸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汉书·景帝纪》“永”句:这样做了以后,祖宗的功德就可以流传千秋万代,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 应 犹 ☛ 庸 庸通“佣”。指受雇于人的劳动者。也叫 “庸客” 、“客庸” 、“庸夫”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庸客致力而疾耕耘, ……非爱主人也。” 《战国策·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 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庸夫。”《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庸耕, 何富贵也?’ ”《后汉书·申屠蟠传》:“家贫, 佣为漆工。”古代被雇的客者, 多贫苦农民。其性质与近代雇佣劳动不同。有关雇佣关系的具体记载不详尽, 史学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雇工除临时性短工外, 大都与主人有主仆关系, 受佣和解雇都受到一定限制, 他们虽是自由身份者而人身并不自由。另一种则认为雇工以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并可自由选择场所、工种和雇主, 而不受任何经济以外的关系所束缚。 ☚ 宾客 庸夫 ☛ 庸yōnɡⅠ ❶ (平凡; 平庸) commonplace; mediocre: ~ 言 ~ 行 commonplace words and deeds ❷ (不高明; 没有作为) inferior; second-rate: ~ ~ 碌碌 mediocre and unambitious; common and unremarkable Ⅱ [书] (用于否定式: 用; 须) need: 毋 ~ 讳言 no need for reticence; 无 ~ 细述。 This needn't be related in detail.; There is no need to go into details. Ⅲ [书] (表示反问: 岂) how; in what way: ~ 可弃乎? How could this possibly be relinquished? Ⅳ (姓氏) a surname: ~ 光 Yong Guang ◆庸才 [书] mediocre person; mediocrity; 庸碌 mediocre and unambitious; 庸人 mediocre person; 庸俗 vulgar; philistine; low; 庸俗化 vulgarization; 庸俗下流 vulgar and mean; 庸言 a trite remark; 庸医 quack; charlatan; 庸庸碌碌 ordinary; common; undistinguished 庸❶古国名。商、西周、春秋时期南方小国。辖境约在江汉流域以南地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曾参与周武王伐纣。周夷王(前869—前858)时,楚熊渠曾出兵犯其境。楚庄王三年(前611),趁楚国饥荒,与※群蛮叛楚。楚自卢国发兵,派卢国大夫戢黎率兵攻庸,兵攻方城(今湖北竹山县),未能进。庸人以为楚不足与战,遂不防备。楚战车会师于临品(今湖北均县南),自石溪及仞分二队入攻。秦人与巴人助楚师,※群蛮亦与楚盟,遂亡庸。 ❷藏语音译,指属民中之下层奴隶。“从事属民事务”。所谓“属民事务”是指奴隶劳动等工作。据敦煌文献载,吐蕃地区划分出桂(武士)与庸两个等级,是在吐蕃纪年虎年,即公元654年。8世纪吐蕃占领沙州(今甘肃敦煌)时,曾在当地统计过桂与庸两个等级的部众。在吐蕃划定18个地区势力范围时,曾专划出“庸之人部”(即“庸部”)。庸部中又分为三个等级,即“更”(奴隶)、“扬更”(奴下奴)、“宁更”(奴下奴之奴)。 庸(1)受雇于人的劳动者。通“佣”。也称庸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易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耕耘,尽巧而正畦陌畦畴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自春秋以来,卖庸作劳、作工或受雇于贵族为客的现象屡见不鲜,古代雇工主要是贫苦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安徽寿县出土的楚铜器铭文中屡见“铸客”之名,有学者指出这是官府雇佣的民间个体手工业者。参见“铸客”。(2)国名。族姓不明。故城在今湖北竹山县境。曾参与周人灭商的战争。熊渠曾兴兵伐之。春秋时附属于楚。楚庄王三年(前611),率群蛮叛楚,为楚所灭。(3)县名。楚灭庸国后置。 庸古代南方民族。商周时分布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曾随周武王伐商纣王,在朝歌郊外牧野誓师,见载于《尚书·牧誓》。 庸古国名。❶在今湖北竹山县。原为商的属国,周初曾随武王伐纣,后属于楚。公元前611年率群蛮叛楚,为楚所灭。秦时在此置上庸县。 ❷即鄘。 ❸亦称“庸客”、“庸夫”“庸”诵“佣”(鄘)”。战国、秦、汉时受雇佣的劳动者。《韩非子·外储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又:“庸客致力而疾耕耘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也。”《战国策·齐策六》:“齐闵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庸夫。”受雇于人充当酒保、杂工者则叫“庸保”。 庸yōng❶ 庸耳俗目|庸夫俗子|庸懦无能|庸人自扰|庸庸碌碌
❷ 附庸风雅|无庸讳言|无庸置辩|无庸置喙|无庸置疑|无庸赘述|毋庸讳言|毋庸置辩|毋庸置疑|毋庸赘述|中庸之道
❸ 靖谮庸回 用·甬·庸yòng·yǒng (金·甬) (金·用) 用,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或曰像大钟,是“镛”之本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或曰像木桶。两个字的结构基本相同。“甬”多了一个可悬挂或提起的把手。古“用”与“甬”同字,后各有分工。甬,是桶的初文。不管是大钟还是水桶,特点相似,中空。以用、甬为声符生成的字有: yong 阴平:拥(拥护) 痈(痈疽) 佣(佣人) 庸(庸俗) 慵(慵懒) 墉(高墙,“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镛(古乐器) 鳙(即胖头鱼) 上声:俑(秦兵马俑) 涌(汹涌) 勇(勇敢) 恿(怂恿) 踊(踊跃) 蛹(蚕蛹) tong 阴平:通(交通) 上声:桶(水桶) 捅(捅破) 去声:痛(痛苦) sòng 诵(朗诵)
庸 甲骨文; 金文; 篆yōng[庚(意符)+ 用(聲符)→庸(《説文》:“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庸,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需要〈無庸細述〉;豈,怎麼〈庸遽〉;庸,就像用風糠車去掉糧食裏的糠皮一樣的平常事。經常,引申爲不高明〈平庸、庸醫、庸才〉。同“用,需要”,多用於否定〈毋庸置疑〉。姓。)] 《詩經·墉風·桑中》:“云誰之思? 美孟庸矣。”(問我心中想念誰? 美麗的姑娘庸大姐。) 《中庸·篇首》:“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叫作中,不變叫作庸。) 庸yōng(11画)
  【提示】 , 有插笔穿过时中间的横笔右端出头,不要错写成彐。用,位于字或部件的下边时,起笔的竖撇改为竖; 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右两边相离。 *庸yōng11画 广部 (1) 〈书〉 用(用于否定式): 无~细述。 (2) 平庸;不高明: ~才|~俗|~医|昏~。 庸yōng甲骨文作城郭形。即在圆框(象城墙形)的四方或上下两面作京高等头,一点一横和口(象高屋形)形。是郭和墉(本作庸,本阳平)的本字。西周和战国文字作此。西周和战国金文及小篆或作庸。上从庚(庚有采用、任用义),下从用,用亦声。上庚字东汉后隶楷变形为现庸字的上部。用也是庸的本字。如:毋庸细述|毋庸讳言。转义为平常,不高明的。如:庸言|庸俗。组词如:平庸。转为助词,为岂、怎么义。如:庸可弃乎? 庸★常◎常
yōnɡ形声,金文、小篆从庚,用声,隶定为“庸”。本义为采用(一说本义为大钟,是“镛”的本字),引申为需要、任用、功劳等,假借为平凡,由此引申为不高明、没有作为等。 【辨析】 ❶以“庸”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ōnɡ:墉、慵、镛、鳙。 ❷庸/用 这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