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康熙字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因编于清康熙年间,故名。在明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字四万七千余。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部首二百一十四个。正文前有等韵、检字、辨似,末附补遗、备考,收遗漏和无可考证的字。部首和同部首字均以笔画数为序排列。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注音以《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的反切为主;释义则以《说文解字》为主,兼采其他字书韵书,一般均引证古书用例。先列本音本义,后列别音别义。别体俗体伪字,附列于后。本书收字多,音切字义搜罗丰富,很有参考价值。但引文错误多,音切字义未加细致区分,忽略通俗字义,是其缺点。有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书中附有王引之《字典考证》。

☚ 广韵   经籍纂诂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康熙(玄烨)四十九年(1710)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编撰的,前后经过6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这部字典完全仿照《字汇》、《正字通》二书的体例,实际是这两字典的增订本。康熙曾指出:“《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他要求张玉书等“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还指出以往的字书,“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隐然自负《康熙字典》为“善兼美具,可以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因此,命名为“字典”。

《康熙字典》用子丑寅卯等12辰标分为12集,各集各分上中下3卷,分部也是214。首列总目、等韵、检字、辨似等附录,末附补遗、备考。对《字汇》、《正字通》两书错误之处,下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功夫。部首和部中各字,都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释字的体例,也是先音后义,在每个字下面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书的反切,然后解说字的本义,随着再列这个字的别音、别义和古音,一般的都引古书来证释。有所考辨,即附于注末,并加“按”字标明。每个字有古体的,即列在本字之下;重文、俗书、讹字则附于注后。这部字典所收字的总数为47035个,比《字汇》、《正字通》又多出1万多字。其补遗1卷,则收稍僻之字;备考1卷,收不通用之字。在旧字书中,此书实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它的注音、释义,以及引用各种著作中许多例句来说明一字的多种意义,这都为后来的字书、辞书的编著,提供了良好的办法和丰富的资料。在旧字书中名之曰“字典”,名实颇为相符。

《康熙字典》主要缺点是:(一)引书错误很多。奉命编辑的人,多身兼数职,仓卒从事,引用的材料多未校对原文。考据家王引之撰《字典考证》12卷,单校正引书错误,即达2580条。(二)例证偏重古籍,社会通用语言极少采入。(三)注音、释义,均欠明确。一字之音,有时引用几部韵书的几种反切,正确之音未予确定。释一字之义,有时连篇累牍,而重要字义,反而遗漏。(四)分部沿袭《字汇》,没有改进,查检仍多不便。如“滕”字不属月部,而属水部;“承”字在手部;“者”字在老部等。读者难以确定。此书对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有较大参考用处,所征引的资料,使用时应根据所注篇章,加以核对,力防其弊。


康熙字典 - 可可诗词网

康熙字典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清代张玉书等人奉敕编纂。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皇帝在位时,曾组织学者编纂了几部在当时号称第一的大书,《康熙字典》是其中的一部。《康熙字典》是在明代 《字汇》和 《正字通》基础上加以增订而成,共收入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是古代字典之最。直到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大字典》,才超过了它。《康熙字典》 采用 《字汇》的编排体例,即以楷体为正体,又根据楷书的结构,将 《说文解字》 的部首合并为二百十四部,同一部首的字,按照笔画多少为序,与现代字典的检索方法基本相同。《康熙字典》注音采用反切法,一一列出 《唐韵》、《广韵》、《集韵》等权威韵书的音切; 释义则以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玉篇》、《六书故》等权威字书为准,并在每个义项下引用 “始见” 的古书为证。也就是说,通过 《康熙字典》,读者可以了解某字在各个时代的读音和语义,以及此字的最早出处。这对阅读古典作品真是功德无量。《康熙字典》是古代字书和韵书的集大成之作,康熙皇帝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并命名为“字典”,即字书之“典常”。字书而称 “字典”,自 《康熙字典》始。

《康熙字典》

也称《字典》。大型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撰。收字47035个(有1995个古文字没计入)。这是我国现在第一部秉承皇帝旨意官修的字典,历时六年完成。编排,沿用《字汇》214部,笔画为次,部中字亦如此。书前冠以等韵、总目、检字、辨似各1卷。释字先音后义。每字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诸书反切,而后释义。首义训毕,继以别音别义。义下有书证,书证标篇名,依时代先后排列。字有古体,列于字头之下;重文、别体、俗书、讹字,附于注后。正文后附“补遗”、“备考”各1卷,收漏落、有音无义或音义皆无之字。此书体例严谨,收字量大,繁简得当,具有实用性,是传统字书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传统字书最高水平。清人尤为推崇:“集古今小学之大成,垂昭代同文之至治,”“无一义之不详,无一言之不备。”但也存有不少纰缪。道光间王引之作《字典考证》一书,仅引书方面就纠正其误2588条,其它如音切义项区分粗疏、释义不确、略于通俗用法等也不少。此书传本很多,最通行者为1958年中华书局影印同文书局本,篇末附《字典考证》。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字书名。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字典。
《康熙字典》完全沿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编排体例,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一些字的归部有所调整),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书末附有《补遗》和《备考》。每字下先注音,列出《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并引古书例证。有别音别义的用“又”字标明。编者的考辨附于释义后,并加“按”标明。每字的古体列于字头下,别体、俗书、通用字放在末尾。这部字典的最大优点是释义详备,旁征博引,收字四万七千余个,在以前的字书中见不到的字,大都可以从《康熙字典》中查到。
《康熙字典》成于众人之手,征引古书失误颇多。王引之奉敕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二千五百余条;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订正错误四千余处。因此,转引《康熙字典》的材料,应当谨慎从事。它沿《字汇》《正字通》以来的做法,采用“叶音”,也是不科学的。总的说来,《康熙字典》问世以来,影响甚大,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

☚ 骈字类编   中华大字典 ☛

康熙字典

工具书。四十二卷。清·张玉书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写。在《字汇》、《正字通》基础上增补而成。共分十二集,按十二地支顺序排列,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共收47035字,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字,共计49030字。部首和单字,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每字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的反切,后释本义,再列别音、别义,一般都引书证,书证多是最早见到的出处。如有古体即列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字、讹字则附于注后。书前列《总目》、《检字》、《辨似》、《等韵》等,书末附《补遗》、《备考》。此书收字多,引证丰富,是阅读古书的重要工具书,流行很广,影响很大。但其中引书常有讹误,清·王引之《康熙字典考证》,查出各种错误2588条,绝大多数都是引书或引文的错误。今有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康熙字典》

清代康熙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体例仿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分12集,214部,收字47035个。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字,合计49030字,较《字汇》、《正字通》多1万余字,成为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本字典。1827年,王引之作《康熙字典考证》,共12卷,改正引用书证和字句错误2588条。

康熙字典

251 康熙字典

大型字典。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又因系康熙皇帝命令编写,所以后来称为《康熙字典》。书分12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按214个部首排列。它沿用了明代《正字通》、《字汇》等字书的体例,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列 《广韵》、《集韵》等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后,解释字的本义,再列该字的别音、别义。字义之下都引古书文句为证,并举出篇名。这些例证,多是最早出处。后来刊本还把见于《说文解字》的篆体列于书眉,以资参考。这对阅读古籍、查检文字的古音、本义是很方便的。书首列《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书后附有《检字》和《辨似》,以便读者检查疑难字、辨别形近字。书中收字47035个 (另有重复的古文字1995个),是在《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字典中收字最多的。它收了一些古字、冷僻字和在一般字典中查找不到的字。《康熙字典》也有不少错误,道光十一年(1831)王引之著成《字典考证》指出错误2588条。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以及一些通行本均附有 《字典考证》,以供参考。

☚ 小说词语汇释   辞源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kangxizidian

清代官修的一部大型字典。此书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个学者奉康熙帝玄烨之令编撰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增订而成的。从清康熙四十九年开始至五十五年(1710—1716),经过6年时间,在1716年才定稿印行。由于成书在康熙年间,所以起名为《康熙字典》。
这部字典共47035个字(还有古文字1995个)。在《中华大字典》出现之前,它一直是我国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不仅收录了常用字,而且收有古字、冷僻的字,在一般字典中查不到的字。本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为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按214个部首排列,把所收的字又分在12集内。同一部首的字,都按笔画多少排列,笔画少的在前,多的在后。释字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就是在每个字头之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代韵书的反切,给字注音,其次列《说文解字》的本义,最后注明这个字的别音、别义和古音。在解释字义时,除个别冷僻字而外,都举出例证,例证都是最早见于古书的材料。凡字有古体的,就列在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字、伪字注明于后。
这部字典的长处是,由于收字多,一般字典未收的字,都可以从这里查到。引证古书资料丰富,而且着重古义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然而此书也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注音、释义罗列,没有一定标准;引证较多,而对字义解释,都不够确切,对字的通常用法,大都没有说明,同时,由于编撰粗疏,错漏达近2600条。因此,使用时要注意。

☚ 辞源   中华大字典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字书。原名《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张玉书(1642—1711),字京江,号素存。江苏丹徒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卒谥文贞。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此书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字汇》、《正字通》是明清之际通行的字书。康熙皇帝认为“《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应有一本“善兼美具”的字书来代替它们。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诏命陈廷敬等人编书,当即成立了以张玉书、陈廷敬为总阅官、凌绍雯为纂修官和陈世倌为纂修兼校刊官的三十人编书机构,着手编书。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告成,历时六年。书成后康熙皇帝亲自作序,认为此书“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字典”两字,便由此而来。因作于康熙年间,故后称之为《康熙字典》。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官修字典。
《康熙字典》正文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加上重复的古文,合计四万九千零三十字),较《字汇》、《正字通》多出了一万余字。正文前,有检字、辨似、等韵、总目等附录,正文后附“补遗”和“备考”。“补遗”收入有音有义但正文未收入的字,实际上是一些冷僻字,“备考”则汇集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的字,即不能施用的字。正文所无的僻字常在此两栏中查到。凡古籍所载的字,几乎搜罗无遗。
《康熙字典》所收字皆采用楷书繁体,沿用梅膺祚《字汇》的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统领正文所收的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二百一十四部首依据十二地支标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个子卷。部首先后以笔画多寡为序,一画二画的字在子集;三画在丑、寅集;四画在卯、辰、巳集;五画在午集;六画在未、申集;七画在酉集;八画九画在戌集;十画至十七画在亥集。为帮助记忆,前人曾编有一首口诀:“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同一部首的字,按字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先列音切。先是《唐韵》,次列《广韵》、《集韵》、《韵会》和《洪武正韵》等历代韵书之反切。如果上列韵书都没有,就采用《玉篇》、《类篇》、《五音集韵》等书的反切及经史子集中的音读。音切之后再标直音,然后是训释字义。释义以《说文解字》为主,兼采其他字书韵书,大抵先列本义或最常用义,再叙述其他解释。每义之下,都引古书为证,多标举篇名。字有别音别义,则先释正音本义,后释其他音义。字有数形,也都注明,如重文、别体、俗体、伪字等,附列注后。
《康熙字典》出版后,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不一。有极力称赞的,如《四库提要》说:“……去取得中,权衡尽善……信乎六书之渊海,七音之准绳也。”《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说它:“根据六书,搜罗百氏,每字详其声音训诂,皆先今韵,后古韵;先正义,后旁义。又备载古文,以溯其本;兼列俗体,以订其讹。义例精密,考证赅洽。自《说文》《玉篇》以下,历代字书,此其总汇矣。”近人张元济说:“余自束发受书,案头置一《康熙字典》,遇有疑义,辙翻阅之。其于点划之厘正,音切之辨析,足以裨益写读者殊非浅鲜。后出诸书。陈义多所增益,然于形声二事,殊不能出其范围。且搜罗之备,征引之富,尤可谓字书之大成。”(《节本康熙字典序》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也有大加诃斥的,如陆费逵就指出它的“四大病”(见《中华大字典序》,《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版),黄侃也说有五弊(见《论康熙字典之非》,《制言》第40期),蟫魂更列举了十项缺点(见书《康熙字典》后,《大中华》一卷五期)。问题既然这么多,于是有人就说它“朽蠹之质不足刻”(章炳麟《检论》卷四《清仟》),有人说它“百孔千洞,决非区区补缀所能为役;而訾窳老旧之范型,亦愈见其扞格不适于用”(黄云眉《清代纂修官书草率之一例——康熙字典》,见《史学杂稿订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应该看到,《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中很多有益成分,融会综合,并加以发展。全书在收字、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些、细密些、合用些;编排上采用《字汇》《正字通》的成法,检索较为便捷;附件也较多,集此众长,仍不失为封建时代字书发展的最高峰,对二百年来的无数读者起过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又对后来的许多字书的编纂和编排产生影响。当然《康熙字典》并非清统治者吹嘘的那样“善兼美具”,实际上存在许多缺点错误,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引书或引文的错误太多,有书名、篇名错误或妄改、引文错误或脱落、引书错乱与注疏相混、删节失当、错字。道光七年王引之受朝廷命令校正《康熙字典》错误,共列出失错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成《字典考证》十二卷,编辑《中华大字典》时,又发现数千条错误,所以,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校对原书原文是必要的。
有清康熙年间内府刊本、清道光七年内府刊本、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清光绪十三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铜版本,附王引之《字典考证》、四角号码索引、1958年中华书局影印同文书局本,加列小篆,并附录《字典考证》,使用起来方便。

☚ 说文通训定声   骈字类编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Kangxi zidian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康熙御旨,开始编撰此书,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成书。该字典完全仿照《字汇》、《正字通》的体例,分214个部首,以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分为12集, 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和部中各字依笔画多少排列,释字是先音后义。《康熙字典》有三个主要优点:
❶收字多,共收47 035个,重文1 995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❷音义详,几乎将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出来,使用者可以参考。
❸除了僻字僻义之外, 在每字义下几乎都举了例子。此外, 还有“补遗”1卷,收有音有义可入正集而未经增入之字。自刊行以来,该书影响极大,清代周中孚称它是“集古今小学之大成,垂昭代同文之至治,后之言声音文字者,莫能出其范围已。”虽揄扬不免有些过分,但足可以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这部书的重视。这部字典, 虽是官修,人力集中,资料丰富,但错误也很多。粗略说来,其误可分以下几种:
❶书名、篇名错误或妄改。
❷引文错误或脱落。
❸引书错乱或与注疏相混。
❹删节失当。
❺断句错误。
❻错字。不过, 在清代, 因为这部书出于 “御定”,大家都有所顾忌,不敢批评。直到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 王引之才奉道光之命,作 《字典考证》十二卷, 纠正了 《康熙字典》引书的错误2 588条, 而全书错误实不止此。因此,使用时要慎重。不过, 总的说来,《康熙字典》缺点虽然不少,作用也不容抹煞。在中国字典史中, 它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 修辞格   联绵字典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等奉诏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42卷。此书初成时命名为“字典”,后世通称《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体例大致沿袭《字汇》。全书按地支分12集,字头按部首排列,共214部。部首及同部字均以笔数为序。字头下为注音,先列前代韵书反切,再标直音。释义先列《尔雅》、《说文》、《玉篇》等前代工具书之释义,再注本书之释义。例证均引自历代典籍。其附录和补遗部分有辨似、难解字、音韵知识、冷僻字、有音无义及音义全无字等。本书音切、释义疏漏和错误甚多。道光年间王引之作《字典考正》,改正其讹误2588条,现代通行本将此作为重要附录。此书清代有木刻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印行全一册本,有四角号码检字。中华书局1958年全1册影印。成都古籍书店有影印平装本,4册。

☚ 字典   节本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

字典。清张玉书等奉诏编纂,四十二卷。依据《字汇》和《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全书共收47035字,分12集,按地支顺序排列。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书前附有“总目”、“辨似”、“检字”、“等韵”各一卷。书后有“补遗”一卷,收冷僻字。“备考”一卷,收不通用字。此书收字丰富,引证详尽。但因成于众手,疏漏错误较多,使用时应加辨别。王引之有《康熙字典考证》,日本人度部温有《康熙字典考异正误》可作参考。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本书原名《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人编纂而成。因是根据清朝康熙皇帝的指令,编纂工作开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完成于康熙五十五年,故后来称为《康熙字典》。该书主要是以明代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部书为基础编成的。全书共分12集,以十二地支标名,每集分上、中、下3部分。收单字47035个(另有重复的古文字1995个),比《字汇》、《正字通》增加了10000多个,沿袭《字汇》、《正字通》,分214个部首。是在《中华大字典》出版之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也是我国以“字典”一词作字书名称的开始。《康熙字典》卷末附有《备考》,收录那些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又无可考证的字,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并有《补遗》,补充字典正文的遗漏。《康熙字典》在每字下先注音后释义,先列《唐韵》、《集韵》等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注音和直音注音,后释单字的本义,再列出该字的别音、别义,还列出该字的别体,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字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康熙字典》的特点是收字较多,在单字的辨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细致,这对查考字、词,特别是查考那些以前的字书中没有收的字、词,很有帮助。《康熙字典》的引证比较丰富,有助于我们考察字的形音义发展演变的历史源流,以作进一步研究。《康熙字典》也有许多不足,如收字有重复和漏收现象;释义有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引证有丢字、落字、妄删妄改现象等等。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及一些通行本,均附有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对《康熙字典》的部分错误予以订正。

☚ 方言   中华大字典 ☛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 (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 (1716)成书,原名 《字典》。其编纂缘起与目的,康熙皇帝述之甚详:“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 《玉篇》,于唐则 《广韵》,于宋则 《集韵》,于金则 《五音集韵》,于元则 《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御制康熙字典序》)其编排以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蓝本,共分214部,又以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与部中各字均按笔画排列。只是对某些字的归部有所调整,如 “颍”、“颎”、“颖”、“㯋”四字,《正字通》都在页部, 此书则分入水、火、禾、木四部。《正字通》两部互见的字,则仅入一部,如“垔”字只入土部,“羆”字只入网部。这些改动意在突出“六书”原则,遵从《说文》以来多数字书以义符为部首的传统。收释各字的体例是:(1)以其正体为字头,如有古体则列于其后;(2)以历代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 (3)以《说文》、《尔雅》之类与古注释义,并以古书文句为证; (4)如有别音别义,也要一一加以注释;(5)如该字有别体、重文,也要列出。这些做法,对于查阅字的古音古义,十分方便。《四库提要》云:“每字必载古体,用《说文》例; 改从隶书,用《集韵》例;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用《干禄字书》例; 皆缀于注后,用《复古编》例;仍从其字之偏旁,别出于诸部,用《广韵》互见例;至于增入之字,各以字画多寡,列于其数之末,则《说文》之新附、《礼部韵略》之续降例也。”这说明《康熙字典》乃是集前代字书、韵书大成之作。本书卷首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韵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 而后是《总目》、《检字》和《辨似》,《检字》为查找疑难字而设,《辨似》供辨别笔画近似字之用。卷末附有《补遗》和 《备考》,《补遗》收的是按音义可增入正集但没有增入的字,《备考》收的是无从考据的字。全书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比《字汇》、《正字通》多一万余字,少于《四声篇海》和 《集韵》六七千字,以 “不悖古法,亦便于楷书”为收字正字的原则。其主要缺点是,引书或引文时有错误。清代学者王引之改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著有《字典考证》一书,可供参考。《字典》除清刻本外,常见的有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书眉上附有篆体;商务印书馆铜版印本,书后附王引之《字典考证》;中华书局影印本,兼有书眉所附篆体及书后所附《字典考证》,使用方便。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影印本。原书成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系仿明梅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体例,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共收字47035个(另有古文字1955个),以十二地支标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3卷。字目分为214个部首,部首和部首内单字再按笔画排列。释字体例为:先用唐宋以来主要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次释字的本义,列举书证;一字有别音、别义的,依次分项注释;有所考辨的,附于注文之后,加“按”字以示区别;逢有古体字,列于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书、讹书附于注后。书前设“部首索引”、“总目”、“检字”、“辨似”和“等韵”。书末附“补遗”、“备考”和王引之所撰《字典考证》。

☚ 正字通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

康熙字典kang xi zi dian

The Kangxi Dictionary

康熙字典

字书。清代张廷玉等奉诏编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印行。共四十二卷,十二集,一百一十九部,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后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证》改正引用书籍字句讹误者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此书是《中华大字典》问世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流行很广,影响较大。(参考图652)

康熙字典

清聖祖康熙帝 (玄燁) 敕撰字書。四十二卷。張玉書、陳廷敬等编撰。是書據《字匯》、《正字通》二編增訂而成,體例分類亦相沿用。康熙五十五年(1716)刊行。首列總目、檢字、辨似、等韵,末附補遺、備考。分十二集,共收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字(外附古文字1995字),按二百一十四部首排列。每字列唐韵、集韵、韵會、正韵之反切,次列訓解,次附别音、别義、古音。字有古體者,即列於本字之下;重文、别體、俗書、 譌字, 則附於注後。 《補遣》一卷, 專收冷僻字;《備考》一卷,專收有意無義,或音、義皆無之字。誠係舊字書之較完備者。但所列音義,每堆砌引文,未加抉擇,引書謬誤尚多,體例亦欠完善。清·道光年間,王引之奉命作 《字典考證》,匡正是編之徵引訛誤二千五百八十八條。道光七年 (1827)再版。日本安永九年 (1780)有翻刻本,渡部温為之作 《考異正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