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庭中有奇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庭中有奇树
这一首同《涉江采芙蓉》一诗相似,全篇均为八句,都是《古诗十九首》中最短的诗篇。它的内容则与前边《行行重行行》一样,都属于“思妇辞”,是怀人的思念之作,专写思妇忆远心情的。 诗人成诗的思路是:先从庭树开花说起,再说折芳寄远,又说路遥道阻难致,最后却说此微物不足贵,只是因为别久念深,未能自己罢了。 这八句古诗,如果将它改写成现代新诗,就是—— 庭院中长着一棵佳树, 春来了, 嫩芽都变成了绿叶, 满树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攀援着枝条, 摘下了鲜花; 把这可贵的花儿, 送给那遥远的人哪! 可是哟, 久久地、痴痴地执花在手呵, 任凭馨香充溢衣袖和襟怀, 终因路遥山隔无法送达! 其实啊, 这区区微物算不得什么奇葩! 如何以此奉献给你呢? 无法送达,那就算了吧! 只不过, 彼此隔别天涯, 实在太久、太久了, 实在哟,太——久——了啊! 这首古诗作如此语译,其中几个关键词语务须补充说明。 奇树——犹言美树、嘉树。奇,本有“佳美”之义。屈骚《九章·橘颂》就有“后来嘉树,橘俫服兮”之句;蔡质《汉官典职》中也说到:“宫中种佳木奇树。”其实,佳木、嘉树、奇树,义同,均指珍贵之树木。 华、荣——华,同“花”;荣,也是“华”,即“花”。华与荣的含义,本来是有区别的:华,系指木本之花;荣,是草本之花。但古人实际用起来并不严格。比如《礼记·月令》中,就有“鞠(菊)有黄华”和“木堇荣”的话。在这里,华、荣并用,而且正好相反,这仅仅为了避免重复,并无意义上的区别。 盈怀袖——充满于衣服的襟袖之间,表示怀藏已多时。馨,即香气。《左传》声伯《梦歌》有云:“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说明其语有所本。 莫致之——莫,无人,或没有人;致,送诣、送达;之,代所思念的人。意思说,路途远阻而无人为之送达。有些注本,致之,释为“送到”,非也。这句诗,也是有所本的:《诗经》之《卫风·竹竿》就有:“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的诗句。 何足贡——有的版本,“贡”作“贵”。贡者,献也。朱自清认为用“贡”比“贵”佳。虽然“何足贡”与“何足贵”,都含有“物轻人重”之意,但“贡”的语气较为委婉,而“贵”,都是“直落落的失望”,口气重而直,缺乏含蓄。 别经时——是说别离已经历了很久时间了。
这是一首文字浅显,诗意畅晓,主旨明白的抒情诗。在这八句中,要算最后两句,所含蕴的意思最为深曲。古今之诗论者,认为“别经时的感慨,是全诗用意的归宿。”(马茂元语),是“点晴之笔”、“诗眼”所在。 为什么呢? 首先,从此诗的写法讲起 这首诗用的是“顺序叙写法”,即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及人,顺此一路写来,层层深入,中经急转,最后点题。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由于古代妇女经常被禁锢在寂寞的幽闺之中,与外界几乎隔绝,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她们无时无刻不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度过。在此唯一能引起她们的思潮波澜的,只有时序的推移和季节的更换。“四季相思曲”等民歌,正好是这种心态的产物。因而,此诗就从“庭中奇树”写起,对于一个常居深闺的女子来说,只有“庭中”的“奇树”,才跟她朝夕相处,几成知交。面对“奇树”,看着它长出绿叶,并从“绿叶”到“发华滋”,从“发华滋”又到“攀条”,更从“攀条”到“折其荣”,一步步顺序道来。这既是记述了“奇树”的生长发育过程,又是描绘了“思妇”思潮起伏的线索。正如清代诗论家朱筠所说—— 因人而感物,由物而说到人。……因意中有人,然后感到树。盖人之相别,却在树未发华之前; 睹此华滋,岂能漠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因物而思绪百端矣。
近人朱自清对此说得更深切:“……诗里历叙奇树的生长,为了暗示这种心境,不提苦而苦处就藏在那似乎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所谓‘浅貌深衷’。” 再看,诗尾的“急转”,有何深意 在前边,诗歌对奇树的发展进程,以及“折芳难致”等等,都作出了细密而全面的刻划,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思妇在别离岁月中“念远”的深切心情。你看,这年轻思妇,“久久地痴痴地执花在手,任它香满怀袖而无可奈何”(朱自清语)。欲送而无法送达的那种神态,不正是“思念深切”的具体诠释。 诗人就是在一种美盛的氛围下,来了一个猝然不及防的“急转”:此物何足贡! 真是“一语振出感别”,令人不能不为之一怔! 清人张庚曾经对此作过极好的点评: 通篇上就 “奇树” 一意写到底,中间却有千回百折,而妙在由“树” 而 “条”、而 “荣”、而 “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 “感别” 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蟺逶辶里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
花,本来可贵,奇树之花,当更为可贵;而恋人折“奇芳”寄给“远人”,应当说十分可贵。可是,正当人们感叹这事“十分难能可贵”之际,诗尾却来个“此物何足贡”! 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正反映了“思妇”思潮的急烈变化。有了这个变化,就能更强烈地托出主人公之思念之切,拎出思妇的“百结愁肠”。 这首具有明快格调的“思妇辞”,正因为有了这个“千回百折”的最后急转,才有力地突出了题旨,既惊又喜地结束了全篇。 庭中有奇树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怀念远行亲人的诗。属《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玉台新咏》把它列为枚乘所作。象这类描写夫妻相思之苦的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庭中有奇树》写得委婉,由树及花,由花到人,层次深入地揭示出思妇内心深藏的哀伤、忧怨,细玩此诗,颇有趣味。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奇树,是指嘉木,美好的树;华,即“花”,发华滋,是说花开得极茂盛;荣,也是花的意思。遗(wei为),是赠送的意思。以上四句,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多么幽静,枝叶繁茂,花香袭人的自然环境:庭院中,有一棵嘉美的树,绿叶茂盛,茂密的花朵竞相开放,显得那么诱人。一位青年女子,攀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枝鲜花,打算把它赠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是美好的象征;花是表达感情的信物。这位青年女子攀树折花,目的是为了赠送给自己的情人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凡是写女子相思、相恋之情的,往往从四季花卉的开放与败落来引发的。因为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我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能象男子那样,或驰骋于疆场;或经商于集市;或为官于朝廷。他们只能生活在闺门之中,所见到的也只能是日月的升降,花卉的开落,虫鸟的鸣叫等等。因此,她们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极为敏感。这四句诗也是这样,诗人先写庭院中树的美好,花的鲜艳,然后写青年女子情不自禁地攀着树枝,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此情此景,和谐自然,是极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四句,是写青年女子手持鲜花而无法送达之无可奈何、自我宽慰之状,也是青年女子思恋之苦的曲折反映。盈,充裕、满的意思。“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青年女子的衣袖,大有香气扑鼻之感。这句同上句的“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相照应,既写出了花的芬芳,又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神情,用奇花及浓郁的芳香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再恰当不过了。 而“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两句,是说:“这花又有什么稀罕的呢? 只是借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女主人公面对现实,清楚地知道,天遥路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很困难!何况又是一枝极易凋零的鲜花呢?所以此时此地,青年女子只能听任香气溢袖而又无可奈何。这种痛苦之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本来,青年女子折花是为了送给远在天涯的亲人,但因路远而不能送达;面对花枝,更触动了她的别离之感,这正是本篇的主题之所在。此诗从“奇树”写起,写花之艳丽,花之芬芳,而最后却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读者感到惊奇。诗人为何一扬一抑,细细玩味,却有道理。诗人写花之可贵,是为了表达思妇对恋人的相思之情;同样,主人公折花馈赠,原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而所思之人,偏偏又远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空又添了一层苦恼和忧愁,相思之情更加无法解脱。这一扬一抑,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增强了,诗的主题思想也更加突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先,诗人将女主人公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寓于对奇树的具体描绘之中。该诗主要是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但通篇却未有凄凉悲哀的词句。它所蕴含的相思之痛和人物的全部感情,都深深地埋藏在对具体细节的描绘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去感受、去想象、去体味。同样,该诗对于女主人公也没有具体描写,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是通过“攀条”、“折花”、和“盈怀袖”等具体细节清晰地显现出来。 其次,此诗结构跌宕起伏,给人以变化无穷之感。全诗共八句。头两句写树、叶、花;第三、四句写“攀条”、“折其荣”、“遗所思”,这之间,诗的意境有了一个转折;到“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诗的意境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到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诗的结构跌宕起伏,曲折委婉。诗人由开始赞美“奇树”、“华滋”、“馨香盈怀袖”,到后来“此物何足贵”,这前后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忽说贵,忽说不贵的变化,正是为了突出诗的主题。正如清人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所说:“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有千回百折,而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嬗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 第三,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练准确,毫无雕琢的痕迹。“奇树”、“绿叶”、“华滋”、“盈怀袖”等等词语,朴素自然,从生活直观中提炼出来,熔入诗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树之嘉美,花之茂密。这些,都是诗人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庭中有奇树
【注释】 ①华、荣:花。“华”原指木本植物之花;“荣”本指草本植物之花。此处为避重复而交错使用,意义无分别。 【译文】 庭园中的这株嘉木,已经又是枝条繁茂。葱绿的叶片映着新绽的花朵,鲜润艳丽,牵人情肠。手攀树枝,将鲜花轻轻摘下,意欲送给我日日思念的夫君。然而谁能将这庭花送达?道路是这样悠远而漫长。手持鲜花,伫立庭中,任这馥郁的花香浸染了衣袖,温馨地环绕在四周。虽然是树奇花香,又何足贵重,竟执意想将它送去远方?不过是爱人离别,时光飞逝,但见花开花落,却不见人归。睹花而思人,如何不忧伤? 【集评】 宋·张戒:“《国风》云: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古诗》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李太白云:‘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皆无愧于《国风》矣。”(《岁寒堂诗话》卷上) 明·谭元春:“气质从《三百篇》炼来。”(《古诗归》卷六) 清·王夫之:“每一回笔,如有千波,而终平潋,古人之力其神乎!”(《古诗评选》卷四) 清·沈德潜:“‘何足贵’,《文选》作‘何足贡’,谓献也,较有味。”(《古诗源》卷四) 清·吴琪:“此亦臣不得于君之诗。与《涉江采芙蓉》调略同。但彼于折赠处只写得四句,后便撒开,此则一意到底,故只于一物中写出许多情景。”(《六朝选诗定论》) 清·朱筠:“此与‘涉江采芙蓉’一种笔墨。看他因人而感到物,由物而说到人,忽说物可贵,忽又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庭中有奇树’,因意中有人然后感到树。盖人之相别却在树未发华之前,睹此华滋,岂能漠然?‘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因物而思绪百端矣,设其人若在,则岂独‘馨香盈怀袖’哉!路远莫致,为之奈何?下又用一折笔,曰‘此物何足贵’,非因物而始思其人也。别离经时,便觉触目增怆耳。数语中,多少婉折,风人之笔。”(《古诗十九首说》) 清·张庚:“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具千回百折,更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邅迤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古诗十九首解》) 清·张玉谷:“此亦怀人之诗。前四,就折花欲遗所思引起,‘馨香’之句,即馨香莫致,醒出路遥。末二,更即物不足贡,醒出别久,层折而下,含蓄不穷。”(《古诗赏析》卷四) 【总案】 “此物何足贵”,《文选》中贵字作“贡”。沈德潜认为“贡”比“贵”“较有味”,是因为“贡”的含意更丰富。“贵”者,借重此物而表达有爱心也;“贡”则在献身于爱人的同时又将借重此物的意思包含在内。爱是一种奉献。奉献应当是相互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子是男子的附属,爱的奉献只是女子的职责。这些写思妇之情的诗篇,虽为女子口吻,却多是男子的代拟其言。因此,“贡”所体现的奉献意识,就可能不仅是一位少妇的无私的爱,还可能潜含着男性对其配偶的要求。前人每论思妇之诗,总以“怨而不怒”、“温柔敦厚”为旨,无非是以女子为奉献者而居于下位,可以有忧思、愁烦,却终当以柔顺是宗。也正因为这种等级的区别,古人才每每以男女比君臣。吴琪的评说就是如此。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本篇为思妇词,和《涉江采芙蓉》是“十九首”中最短的两首作品。《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写折芳寄远,路远莫致,后四句突然转入远人怀乡、百端交集的羁旅愁怀,较为曲折。本篇则似只就其前半的意思加以展开,以安详的步法,缓缓地由树到花,由花到人,顺序写来,最后才揭出幽闺怀人的主题。从明白浅显的风貌里表现了婉曲的思致,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典型例子。 古代妇女禁锢深闺,与外界较少接触,只有庭中奇树(珍贵的树木)与之朝夕相对。她看到它的叶子渐渐变绿,看到它的花渐渐开繁,其间应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心中想念的那人应是一天天越走越远了。在这花开好折的时候,她不失其时地攀折,很想把它寄给远方的那人,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情意。但这个想法不能实现,“路远莫致”语出诗经《卫风·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尽管花儿芬芳馥郁,香满衣袖,但只让人感到遗憾,感到可惜。其实花也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可惜,可惜的是时光一去不再回来了。“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辞若无多遗憾,其实乃深憾之;辞若轻描淡写,其实令人深长思之。末句语淡情浓,所谓深衷浅貌,正要从这种口气细细体味。 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去,由奇树而绿叶,而发花,而折花,而献花,而惜花,而不惜,层层写来,于层出不穷之际,偏以“此物何足贵”一语反振出“但感别经时”,点到为止,不更赘一语,如山脉蜿蜒,到大江以峭壁截住,“看似寻常最奇崛”。换了稚嫩的作者,不再加上两句,是不会放心的。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游子的诗。花开、攀枝、寄远,内容再平凡不过了。但诗“深衷浅貌,语短情长”(明陆时雍《古诗镜》),代表了《古诗十九首》的一种风格。 在封建社会,深居闺房的妇女,生活是单调和寂寞的,最能触发她们感情波澜的,莫过于一年四季景物的变更。所以,庭院中的一棵佳美的树木,自然就成了女主人精神的唯一寄托了。 “绿叶发华滋”, “华”和下句的“荣”,都指花。 “滋”,繁盛。庭院中的奇树,枝叶郁郁葱葱,开出了繁盛的花朵,女主人情不自禁,折下了最艳丽的一枝花,准备送给她日夜思念的丈夫。开头四句,一意写树,从“庭”到“树”,到“叶”,到“华”,到“攀枝”,到“折荣”,到“遗所思”,虽是顺序写来,平平道出,但反复吟诵,潜藏在这平平叙述里边的,却激荡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波涛,正如清朱筠所说: “盖人之相别,却在树未发华之前;睹此华滋,岂能漠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因物而思绪百端矣。”(《古诗十九首说》)再说, “攀条”、“折荣”,如果能送到游子手中,倒也可使思妇寂寞的心,得到一点安慰,也该算得上是一喜;然而路途遥远,又如何送得到游子手中?这实际上该是一忧。可见,写喜还是为了写忧,并在一喜一忧的对照中,更加衬托出思妇孤苦凄凉的心。 “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女主人,在瞬间内心的微妙变化。 “攀条”、“折荣”,是情不自禁,而这一“盈”字,把“折荣”之后的忧,传达得出神入化,境界全出, “久久地痴痴地执花在手,任它香满怀而无可奈何”。这种“不提苦而苦处就藏在那似乎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的所谓“浅貌深衷”。 “庭中”六句,都是写“奇树”的“贵”,但诗到结末处,忽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奇树本是珍贵的,馥郁芬芳的花,更是惹人爱的,但“路远莫致”,不能送到思念人手中,再珍贵又有何用?故又说“何足贵”,这一转折,似乎有点突然,但也完全合乎情理。在这里,诗人不是有意做作,故作波折,而是顺理成章写女主人思想感情上应有的曲折。正因为这种波澜起伏,完全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所以也才有感染力,能打动人心。 这首诗写得十分自然从容,似乎一点也不费力,但却耐人咀嚼,很有诗味,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有真实的感情,诗人把千言万语,寄托在庭中的一棵奇树上,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十个字中,因为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陈绎曾《诗谱》),所以好象并不十分用力刻画景物,却能在景物中,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哀怨和痛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