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度曲须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度曲须知

度曲须知

古典戏曲音乐论著。明沈宠绥著。三十六章。主要解说南、北曲的不同唱法,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总结出其读字的格律及演唱技巧,并采用表格和口诀,便于读者领悟。当时南曲盛行,北曲衰微.加之南北曲的交流融汇,许多唱家未去深究,致使南北字面混淆,谬误丛生。此书即为厘正南、北曲演唱中的字音讹误而作,与其《弦索辨讹》出于同一目的。其立论依据为“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音”。有明崇祯年间原刻本。建国后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野获编   弦索辨讹 ☛
度曲须知

度曲须知

曲学著作。明沈宠绥著。二卷三十六章。主论北曲而兼论南曲。第一章《曲运隆衰》着重探讨戏曲变化发展历程及声腔演革史迹,说明南北曲“隆衰”情况从而论证明代南曲传奇独雄的合理性,并以较多笔墨评述魏良辅改革昆腔的经过及其效果。其馀各章着重解说南北曲唱法,按平上去入四字分别总结其出字、收音等各方面唱曲经验,并采用表格和口诀,使读者便于对照领悟。最后两章摘引魏良辅和王骥德著两种《曲律》中部分章节。卷首附录《词学先贤姓氏》,列此书采用参考书之作者周德清、关汉卿等十七人,各系简历。《度曲须知》今存版本有明崇祯十二年(1639)原刻初印本、清顺治六年(1649)与《弦索辨讹》合印本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原刻初印本重印,并据他本补附沈标续序。

☚ 弦索辨讹   新西厢序 ☛

度曲须知

曲学专著。明沈宠绥(生平见《弦索辨讹》条)撰。此书乃是沈氏继《弦索辨讹》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曲学专著。《度曲须知》论北曲而兼论南曲,主要阐明戏曲歌唱中念字的格律及技巧方法。《弦索辨讹》示范多而说明少,此书则对各项问题均作阐述。沈氏“醉心声歌”,且“稽韵考谱,津津不置。遇声场胜会,必精神寂寞,领略入微”(颜俊彦《度曲须知序》),故沈氏于声音之道,多所创见,“雅有神解”(沈标《度曲须知续序》)。此书中,沈氏在深入而详明地阐明戏曲演唱中有关念字的格律、技巧与方法的同时,还论述了戏曲声腔的源流及弦律存亡问题,诸如在“曲运隆衰”一章中,他概述了戏曲的源流及演变,他认为北曲之消亡乃是在入明之后,“世换声移,作者渐寡,歌者寥寥,风声所变,北化为南……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虽口法不等,而北气总已消亡矣”。可见,“北曲”正是在“南曲”产生、发展中逐渐消亡的。沈氏对魏良辅所创的“昆腔”的声腔特点做了总结,认为其“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确为的论。在《中秋曲品》一章里,沈氏提出了一个重要见解,他认为“从来词家只管得上半字面,而下半字面,须关唱家收拾得好”,所谓“上半字面”,乃是词家作曲时考定平仄、宫商,而“下半字面”则是歌唱者的“收音”,亦即“字尾”。在《收音问答》一章里沈氏提出“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这对演唱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沈氏在《宗韵商疑》一章里还提出“凡南北词韵脚,当共押周韵;若句中字面,则南曲以《正韵》为宗……北曲以‘周韵’为宗”的主张,亦颇有价值。

今存明崇祯十二年原刻本、清顺治六年与《弦索辨讹》合印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度曲须知

曲论。明沈宠绥(?—1645? )撰。二卷。宠绥有《弦索辨讹)已著录。此编系继《弦索辨讹》而写。《弦》作中示范多而说明少,此编则就有关项目分别阐述;《弦》作专论北曲,此编扩而大之,兼论南北曲。全书三十六章,对南北戏曲歌唱中念字格律、技巧、方法有详细阐述。沈氏所论既有经验之谈,又有独创理论见解,颇有价值。有崇祯十二年(1639)原刻初刊本, 清顺治六年(1649)与《弦索辨讹》合印本,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本。

度曲须知

274 度曲须知

戏曲音乐论著,明沈宠绥著。《度曲须知》36章,与作者另一著作《弦索辨讹》均为厘正演唱艺术中字音讹误之作。《曲运隆衰》章探讨南北戏曲声腔流变。由于北曲叶《中原音韵》,南曲遵《洪武正韵》,南北字面混淆,日见错讹。余章为之辨正南北字音,并论述南北曲中读字格律及出字收音的方法技巧。并列表格编口诀,如《四声宜忌总诀》、《出字总诀》、《入声收诀》等。最后二章摘引魏良辅与王骥德之戏曲理论。

☚ 顾曲杂言   南曲人声客问 ☛
度曲须知

度曲须知

曲学专著。明沈宠绥(生平见《弦索辨讹》条)撰。此书乃是沈氏继《弦索辨讹》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曲学专著。《度曲须知》论北曲而兼论南曲,主要阐明戏曲歌唱中念字的格律及技巧方法。《弦索辨讹》示范多而说明少,此书则对各项问题均作阐述。沈氏“醉心声歌”,且“稽韵考谱,津津不置。遇声场胜会,必精神寂寞,领略入微”(颜俊彦《度曲须知序》),故沈氏于声音之道,多所创见,“雅有神解”(沈标《度曲须知续序》)。此书中,沈氏在深入而详明地阐明戏曲演唱中有关念字的格律、技巧与方法的同时,还论述了戏曲声腔的源流及弦律存亡问题,诸如在“曲运隆衰”一章中,他概述了戏曲的源流及演变,他认为北曲之消亡乃是在入明之后,“世换声移,作者渐寡,歌者寥寥,风声所变,北化为南……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虽口法不等,而北气总已消亡矣”。可见,“北曲”正是在“南曲”产生、发展中逐渐消亡的。沈氏对魏良辅所创的“昆腔”的声腔特点做了总结,认为其“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确为的论。在《中秋曲品》一章里,沈氏提出了一个重要见解,他认为“从来词家只管得上半字面,而下半字面,须关唱家收拾得好”,所谓“上半字面”,乃是词家作曲时考定平仄、宫商,而“下半字面”则是歌唱者的“收音”,亦即“字尾”。在《收音问答》一章里沈氏提出“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这对演唱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沈氏在《宗韵商疑》一章里还提出“凡南北词韵脚,当共押周韵;若句中字面,则南曲以《正韵》为宗……北曲以‘周韵’为宗”的主张,亦颇有价值。
今存明崇祯十二年原刻本、清顺治六年与《弦索辨讹》合印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弦索辨讹   制曲枝语 ☛

度曲须知

二卷。《弦索辨伪》三卷。明沈宠绥撰。沈宠绥字君徵,吴江(今江苏苏州市南部)人。生平不详。其以度曲家往往沿流忘初,又声乖于字,而调乖于义。因作此书以厘正音调。凡分二十六目,剖晰颇详。其弦索辨伪,则载西厢二卷、杂曲一卷。各加标记,以明北曲字音之殊。亦《九宫谱》一类。有内府藏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4:25